《像混球那样思考和行动》

这正是巴斯可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来快乐的白日梦。不然我们怎么会说,"猎比杀更为有趣",或"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不是因为你会得到它,而是因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会要它。--《大卫.戈尔的一生》

 

 

一、

英国女演员和钢铁侠之间,并非一个简单的美女文青与野兽总裁的故事。Talulah Riley,,出演过《傲慢与偏见》和《盗梦空间》,自编自导自演了《ScottishMussel》。马斯克08年遇到她时,正处于人生低谷,老婆离婚,SpaceX 和 Tesla 面临破产。Riley将马斯克的生活视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看他频繁从噩梦中惊醒。这是一个关于择偶观的极端样本,Riley嫁给了马斯克,陪他历经商业绝境大反转,两年后离婚,过后一年半再复婚,然后再离婚。

女性的择偶观,是一个横跨生物学、社会学、星相学的复杂事物。除了不可回避的繁衍后代之本能,女性还表现出社会属性极强的爱情观,例如那些嫁给老科学家或者黑老大的。我听有人声称,自己的理想就是给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男性做小三。女性对精子供应商的选择(简称“精选”),对人类进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Riley称复婚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想不到第二个人比马斯克更自我,不听任何人的意见、不受任何事的影响,但有时却可以任她摆布。显然,她对马斯克的爱,综合了女性对科学家的仰慕式牺牲、及对黑老大的改造使命感。

复婚后一年半,两人再次分手。毕竟,马斯克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混球。

 

二、

人类的相当一部分历史是由混球创造的,我不确认这是女人择偶观的原因,还是结果。

声称“人生最大幸福是被身边的人爱”的巴菲特,生活中也是个混球。孩子遇到车祸,回家告诉他,他头也没抬,第二天才想起来去安抚;凯瑟琳.格雷厄姆听说巴菲特女儿因为买不起彩电,当面骂了他一顿;收购公司时,创始人希望保留极少一部分股权作为家族纪念,巴菲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不消说乔布斯了。还有谷歌的佩奇。2001年,他突发奇想要解雇所有的项目经理,不顾施密特及其他高管的反对。当着130多位同事的面,事先没得到任何通知的项目经理被宣布炒鱿鱼,“他的话伤害了很多人”。

还有韦尔奇,他如犀牛冲进瓷器店般改造GE,作为一个有博士学位的混球,他摧毁了从董事会到底层员工的一系列温情脉脉或约定俗成。他的儿子甚至因为父亲毫不留情的管理,被同学揍了一顿。

马斯克是集混球之大成者。“他和其他人抢夺创始人地位和控制权,被踢出局的那位血泪控诉;他被指冷酷无情,独断专行,勤恳工作的老员工因为提出加薪要求就被扫地出门;他对产品的想法反复无常,工程师们被来回折腾,痛苦不堪;他喜欢表现,说大话,发布连影儿都见不到的产品计划。前妻也写博客披露这位硅谷明星的不堪家丑......”

可是,在生产混球方面,咱们的国货早就胜出了。如果要研究“为什么混球统治着世界”这一命题,我们需要再向前推进一步。

 

三、

1985年,12岁的佩奇阅读特斯拉的传记之后哭了。30年后,谷歌为SpaceX投资十亿美金。佩奇说,他宁愿死后把财产捐给像马斯克这样的人来改变世界,也不愿捐给慈善机构,他对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非常欣赏。

佩奇说:

随着时间推移,我惊奇地意识到,要让整个团队都保持超级雄心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并非“登月式”思考。他们倾向于认为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不是去基于真实世界去思考并计算什么是真的有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很大精力为谷歌招聘独立思考者、以及设定宏伟目标的缘故。如果你招到了正确的人,拥有足够大的梦想,你通常就能实现目标。即便你失败了,你也可能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

如卡斯帕罗夫所言:

如果下棋的时候没有长远目标,那么你的决策将只是纯粹的反应,对局将被对手主导。

马斯克的目标远大到犹如一个现实的神话,充满着末世论的生存危机感,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能源的多样化,并成为多星球栖居的物种,才能建造起一艘方舟,以规避“单点失效风险”(Single Point of Failure),使人类这束微弱的“生命与智慧之光”,在无尽黑暗的宇宙中能够永不熄灭。

用“让人类登上火星”的伟大理想,博眼球,换资源,榨员工,这类套路咱们中国企业领袖们也会玩儿啊。难道本文只是讲一个流氓会武术,君子耍无赖,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主题吗?

混球有情怀,就能统治这个世界吗?

 

四、

让我们像一个混球那样,不管不顾、不讲道理地跳到另外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话题。

几十年前,加扎尼加博士思考到:“为什么会这样?假如我们的大脑拥有各个独立运作的系统,是不是意味着大脑有统一的意识?”

通过对脑裂人的研究,加扎尼加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左脑不过是在编造理由。他说:“我花了 25 年,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加扎尼加博士决定把左脑叙述系统命名为“诠释者”。

“诠释者”不仅扮成一副条理清楚的样子,还创作看似富含深意的剧本。它整天忙忙碌碌,大刀阔斧地重组事实;不仅编造故事,还捏造原因,这里加入动机,那里添上意图,诸如此类。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信息。

“外界信息并非连续地进入意识认知,而是大脑在离散的时间点收集这些信息,经处理后呈现出来。就像每秒24帧的电影胶片,因为放得太快而让我们误以为是连续的。”

EPFL精神物理学实验室的迈克尔·赫佐格解释说:“因为大脑想给你最好、最清晰的信息,这要花大量时间。让你意识到它的无意识过程没什么好处,因为这会让人非常困惑。”

简而言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毫无觉察地为“诠释者”所支配。

 

五、

大脑巧妙地把“决定”和“行为”在记忆中的顺序颠倒了,让你以为是自己的决定导致了行为。

Adam Bear写到:按掉闹钟,从衣柜挑出一件衣服,从冰箱拿出一瓶啤酒,这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在这每件事情中,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自由行为者(agent),能够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些日常经验真正的根源是什么?看看科学怎么解释。

多像《西部世界》里的场景。

心理学家丹·韦格纳和塔利亚·惠特利地革命性观点是:

自由支配自身行为的体验,只不过是通过事后归因得出了“思想产生行动”的错误结论罢了。就感知本身而言,它与行为的产生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样,我们有时会以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而事实上却没有,又或者是事实上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而我们以为自己做出的是另外一个选择。

刚刚发表于《心理科学》的一项研究中,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给出了一个激进但并不魔幻的解释:“可能在我们体验到自己做出决策的时刻,大脑正在重写记忆,新的记忆愚弄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这个选择是自己先前做出的,而事实上这个选择是在其结果被下意识地感知到之后才完成的。”

 

六、

如以上“四、五”所述,我们的意识、感觉、其实是大脑加工后的“错觉”。

从不同学科角度呈现类似观念:

1、《揭秘大脑》一书说:当大脑同时感觉到两种事物时,或会把它们错误地联系起来。如狗仔队,大脑也很八卦白痴,见到一男一女便是绯闻。无论这两种事物如何风马牛,大脑也能为其建立看起来还是那么回事的因果关系,逻辑上还有一套。像巫婆、股评家、经济学家等所有可随时校正理论的“果因专家”一样。

2、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由海德(Heider)提出,最初仅包含一个维度,即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external attribution),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stability),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controlability)。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3、《真是巧合?用数学来解释奇迹》一书说:“我们之所以喜欢惊人的巧合”,数学教授 Joseph Mazur 认为,这是因为巧合为我们的庸常生活增添了一层意义。但根据大数定律,这些巧合都是可以被用概率论来解释其必然性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七十亿人口在做着数以万亿计的事情的世界里,即使再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概率统计上来看也一定会发生。

这本书里,Mazur先生为我们 “期盼奇迹” 的憧憬上泼上了一盆冷水。他耐心地剖析了那些日常中的奇迹为何一定会发生,包括彩票赢家、非凡的科学发现和错误的政府政策等。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笃信的事,在一个世纪以前还是饱受怀疑的天方夜谭。我们的宇宙诞生于随机之中,而我们的观测工具又实在有限,因此,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

4、星相学、成功学、营养学、股评家、推理小说家,大多利用了大脑的这一特点。

5、哈佛的一项研究:我们的minds(大脑意识),有近47%的时间是迷失在各种思绪(thought)中。

 

七、

蠢人干蠢事,天经地义。

但是聪明人为什么干蠢事?尤其是聪明的好人。

更何况,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好人。

大约80%以上的原因,并非大脑的计算力不够,而是因为“自欺”和“非理性”。

因为聪明,我们的认知,更容易先入为主地“发现”或“假设”那些并不存在、或过于虚弱的秩序和规则;

因为好人,我们花了太多时间于“外部积分卡”,以社会及他人的评价,而非事物最终的正误,来思考、决策、行动。

回到本文的主角:

混球。

混球们,先天具备某种天分,或者先天缺陷:他们驱逐了自己的“诠释者”(参见“四”),不相信美好的模式和意义,他们不排斥随机、混乱、无意义,以及另外的混球,和混事。

一些混球们有悲催的年少时代。如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乔布斯,不愿意提及自己母亲的巴菲特,读书时经常被痛扁的马斯克。

一些混球家境优越,他们天生就是那么混球,例如因为对母亲无礼而被父亲泼水的盖茨,当面将祖母气哭的贝佐斯。

总之,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的病人。他们天生脸皮厚,或是因对未来的专注,对干扰大脑理性运转的各种世俗情节无动于衷。

进而言之--

混球重新定了聪明与智慧的定义:

1、传统概念上的聪明大脑,有一个强大的“诠释者”;而混蛋的大脑,能够对抗“诠释者”;

2、传统概念上的聪明大脑,善于将不同的元素串起来,但也依赖于那种连贯感;而混蛋的大脑,既有长线路径,又能一步一步地死磕,压根儿不管“情节”多不合理;

3、传统概念上的聪明大脑,过分自信、先入为主、格外自怜、自欺欺人,还多愁善感;而混球知道自己是混球,不仅不自欺,而且没心没肺,神经粗壮。

 

混球可能是上帝的特别设计,作为一种天然机制,他们是“诠释者”的天敌,是对抗大脑谎言的抵抗军。混球们不上大脑的当,不管“诠释者”的故事多么精密、多么无法拒绝。

混球们从不相信美好的、善意的谎言。

混球们不骗自己。

毛姆说:如果对别人撒谎有时确有必要的话,对自己撒谎则在任何时候都是卑劣的。

混球们从来不管不顾。

混球的反义词,是:善良的笨蛋。

善良的笨蛋,不仅不笨,甚至可能很聪明,而且充满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色彩。

越是聪明的人,大脑中越容易被一个强大的“诠释者”占据。

短线而言,(关于理性)逻辑越完美,(关于感性)情绪越美好,越站不住脚。

聪明、智慧、符合逻辑的推理,在现实的演进中,都可能是错误的。这类预设,越聪明越容易出现偏差。

 

1、理性方面:

推理是脆弱的。想想诸葛亮的败绩。

就像摞鹅卵石的游戏,超过3个就很容易倒塌,难度是成级数增长

丘吉尔说:错误的做法是向前看得太远。命运的链条只能一环扣一环。 

阿尔法狗的秘密之一,就是摆脱了每一步都算透的“穷尽法”,找到最好的当下的一手。

爱因斯坦也洞察到: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后的产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

混球能够摆脱对“逻辑”的惯性依赖。(当然,混球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擅长逻辑,只是没有成为概念的奴隶。)

 

2、人文方面: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大脑喜欢将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串起来。有些人是靠行为串起来,有些人是靠习惯串起来,文艺青年是靠讲故事串起来,情节的预设其实很脆弱,就像摞得太高的鹅卵石,经不起现实的一阵小风。

混球们不相信简单的美好。他们信奉《权力的游戏》(前几季)里的残酷规则。

 

3情绪方面:

善良的笨蛋总想兼顾方方面面,以为自己大脑发达行为高尚玉树临风,婆媳敌友都不耽误。

善良的笨蛋每每高瞻远瞩,算路深刻,绝不轻举妄动。

然而现实如丘吉尔所言: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时说,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过。

善良的笨蛋非常擅长于总结经验教训,一朝被蛇咬十年十年拒草绳。他们沉迷于差一点点就成功的过去。

而在混球眼里,这世界就是一个混球。他们能够接受、应对现实的混球属性。

 

九、

混球统治世界的7种大脑武器:

1、钝行;

2、钝感;

3、钝情;

4、残忍的坦率;

5、达尔文式的乐观;

6、搞清原理和路径,但不重复发明轮子;

7、追寻无法实现的意义。

 

之1:钝行

 

滑行带给人们很多乐趣,例如纸飞机、自行车、滑雪。滑行带给人们一种生命的连贯感,一种自由的错觉。

今年在惠斯勒和一位世界冠军学滑雪,除了合影,我最大的收获是:要敢于把身体向前探。在陡坡上人会本能地往后躲,一旦克服,便豁然开朗。

何谓钝行?

A、摆脱眼前对连贯性的迷恋;

B、增加对“当下恐惧与阻力”的钝感;

C、一步步来,屡败屡战。

关于A:克服眼前对连贯性的迷恋;

不依赖于连贯性前行,不随意溜滑梯。

大脑的惯性,是上帝伟大的设计,你即使温顺如绵羊,从不思考,也能过上不赖的日子。

正在看此文的您,至少此刻,不属绵羊大脑之列。

设定目标,但,并不追求连贯性。

所谓理性,就是反条件反射。人无法回避被习惯拖拽,巴菲特称之:“惯性驱使”--有种看不见的力量。公司管理层通常具有一种旅鼠般的、模仿他人的倾向,无论多么愚蠢或非理性。

“当惯性驱使来临时,理性经常枯萎。”

巴菲特相信惯性驱使来自:

一、拒绝改变当前的方向;

二、闲不住;

三、满足领导者的愚蠢渴望;

没头脑地模仿同行的行为。同行们是否扩张、收购、制定管理层薪酬计划等等,都会引起没头脑的模仿。”

巴菲特讲了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正面例子。1967年伯克希尔收购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它的负责人杰克林沃克做了件看似倔强的举动。当大多数保险公司销售那些低回报,甚至可能是亏损的产品——定期保证保单时,林沃克决定避开这个市场,拒绝销售新的保单。巴菲特意识到林沃克的明智决策,今天,伯克希尔旗下的所有保险公司仍然遵循一个原则:正确与否并不仅仅因为大家都这么做。

反面例子。在一群学生面前,巴菲特展示了37个失败的投资银行,它们都有一些擅长的优势,他在那些优势之处打上勾,这些公司都有勤奋的人领导、他们都具有高智商、都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但他们都失败了。他严肃地问:“你们想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失败的下场?让我来告诉你——原因是对于他人的盲目模仿。”

关于B:增加对“当下恐惧与阻力”的钝感;

在冠军的“点拨”下,前一天还被困在蓝道上的我,立即便可自由滑行了。显然,我的技术并未突飞猛进,也没经过太多练习。我只是因克服恐惧而调整了身体前倾角度。

网上有人讨论:聪明的人对“难”更钝感,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轻松地面对陡峭的学习曲线。打个比方,如果把学习曲线看作一道陡坡,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减掉30°的倾角,

马斯克曾用“吞着玻璃同时凝视深渊”来描述自己的创业生活。

曾国藩,则彻底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和残酷,毫不畏惧。

尼采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关于C:一步步来,屡败屡战。

混球们直线条,一步步来。他们洞察了大脑的秘密,大脑就是这样工作的。

“我只算一步,但总是正确的一步。”一位国际象棋冠军说。

在没有边界的现实世界,变量太多了。长线推理只是文学作品里的把戏。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一步步来,本质上是独立思考,节点式思考,这比高智商更重要。

所以,以上A、B、C,是连贯的三部分。

如《火星救援》里所说:

那是太空,它不会迁就你的,在某个时候,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当一切都越来越糟时,你只能坚强的面对,这就是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要么屈服,要么反抗,就是这样。你只要开始,进行计算,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解决下下个问题,等解决了足够的问题,你就能回家了。

 

 之2:钝感

 

大部分文字都是没用的,尤其是关于大脑的。大多问题都是天生,后天很难插手。

大脑不太会说不。大脑喜欢用情感忽悠人。

会说不的那些混球,是靠天分。

巴菲特和盖茨是一对混混相惜的混球。巴菲特擅长“内部计分卡”,毫不在意自己被误解。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揭秘大脑》写到:你经常需要能够想像别人会怎么想,患有“孤独症”这种大脑疾病的人无法做到这些。

比尔·盖茨狂爱读书,思考那些成年人认为理所应当或无暇顾及的问题,以至于老盖茨夫妇担心儿子患上自闭症。他的动作有时非常迟缓,经常迟到。似乎每次外出时,家里其他人都已收拾停当,坐在汽车上等候出发,唯独不见小盖茨。母亲会在临行前一次又一次喊他:“你还在干吗?”

盖茨很混球地反问她:“我在思考问题啊,妈妈,难道你们从不思考吗?”

《硅谷钢铁侠》里讲:

即使在社交场合中,马斯克也可能会突然从餐桌前站起来,不做任何解释,径直走到外面去看星星,仅仅因为他不愿意跟傻瓜待在一起闲聊。基于这所有的行为,很多人向我总结了马斯克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他们觉得马斯克是个在一定程度上自闭的人,他没办法考虑别人的情绪,也没办法顾及别人的福祉。

著名混球芒格说:

许多IQ很高的人却是糟糕的投资者,原因是他们的品性缺陷。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

因为我完全不具备这方面的天分,我想大段借用芒格的一段话糊弄一下:

总的来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

我有个朋友,他随身携带一叠厚厚的卡片,每当有人说了自怜的话,他就会慢慢地、夸张地掏出那一叠卡片,将最上面那张交给说话的人。卡片上写着“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像你这么倒霉。”你们也许认为这是开玩笑,但我认为这是精神卫生。

每当你们发现自己产生了自怜的情绪,不管是什么原因,哪怕由于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将死去,你们也要想到,自怜是于事无补的。这样的时候,你们要送给自己一张我朋友的卡片。自怜总是会产生负面影响,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们能够避开它,你们的优势就远远大于其他人,或者几乎所有的人,因为自怜是一种标准的反应。你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摆脱它。

马斯克正是这样一个从不自怜的混球。

财务问题虽然糟糕,却不能跟 Musk 家庭生活的崩溃相比。搬到洛杉矶后不久,Musk年仅 10 周的儿子就因婴儿猝死症突然罹难。“我不太确定为什么愿意谈极度悲伤的事情,” Musk 告诉我说:“这对将来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你还有别的孩子和责任,那沉溺在悲伤中对周围的人一点好处都没有。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Musk 继续跟 Justine 有了5 个孩子—1 对双胞胎以及 3 个三胞胎。但 2008年 他们的关系破裂,Musk 申请离婚。Justine 很快把离婚的事情放到了博客上,媒体个个都乐得将他的这些个人细节编进了财务困境的故事里面。

2000年的9月,正打算补过蜜月的马斯克遭遇了一场公司(早期的PayPal)政变。他马上赶回,试图反击。当发现无济于事时,他态度缓和了。“并不是我多想当CEO”,他与替代了自己的人沟通,发现他们似乎对此很有把握,“所以,我的意思是这不是世界末日。”

“往日睚眦必报的马斯克,这一次表现出了惊人的克制。”他屈就为公司顾问,继续注资,直到eBay以15亿美金收购。

在《PayPal》一书中,马斯克被表述为极端自私、固步自封的混蛋。在每个紧要关头都做出错误的决定。他甚至被质疑是否可以算作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不是当CEO的料”。

真正的混球,能够接受“混球的现实”。接下来的10年,马斯克展开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伟大复仇。

赶走马斯克的幕后主使戴维.萨克斯,后来还是和他继续往来,一起制作电影。并共同致力于冒险的事业。

某种意义上,混球对别的混球有更强的包容力。就像当年孙宏斌出狱后,并未报复将自己送进牢房的柳传志,而是从他那里拿到50万,东山再起。

比较而言,善良的笨蛋,以及面子比名都重要的书呆子,对混球充满洁癖般的对抗,并经常因此将自己逼进死角。

 

之3:钝情

 

钝情何钝感有和区别?这一段主要是写给被“文艺情怀”和“虚无感”支配的人,例如我自己。

文艺情怀能够提供一种强大的叙述冲动,由此而生的情感经常对大脑产生大规模杀伤。

钝感,是指对外界无动于衷,“呆若木鸡”。

钝情,是指不内生泛滥之情。

钝情的反义词,是文艺青年的多愁善感和叙述冲动。

叙述偏好者,尤其喜欢回顾。

回顾可以为过去赋予一种虚假的清晰性。事后聪明式偏差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经过多次研究的有关人类判断的幻想,它会阻碍我们从这些或其他任何故事中收集有用的见解。

索伦·克尔凯郭尔说:人生只能在回望中被理解; 但必须在展望中被度过。

忧愁,伤感,是文艺创作者虚拟世界的兴奋剂,是现实世界的鸦片。

“文艺情怀”者,常常陷入“聪明而无用”的泥沼。

就像《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评论家写到:

时间的落差与错乱正构成了一种荒谬的图景,美满幸福的相像与期待,却错落在现实时间之后,这种措置,引出了一份强烈的反讽意涵。因此,不论是方鸿渐想“蓄心要待柔嘉好”,或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饭,希望他会跟姑妈和好,到她厂里做事”的和谐情境,幻化在时间之中,却碰不上头,反而错失为他们夫妻间的一份憾事与悲剧。在此,时间成了方鸿渐命运的图谱。

在这本我喜欢的小说(因其聪明、有趣、悲悯)里,钱钟书以那贯穿全书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口气收尾: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方鸿渐在雨中像狗般甩甩头离去,差那么一分钟错过梦中情人唐晓芙的同情与回头。书生过于强大的叙述能力,以及消解一切的虚无感,令他无法摆脱无力、挫折与失败。

全民赚钱、全民创业、全民成功学,是文艺青年的另一场兵荒马乱。

混球们天生冷血,堪称情感白痴。马斯克曾经问自己的自传作者,每周陪女朋友几个小时比较合适?十小时够吗?但另一方面,在消费类互联网时代的早期,他展现了自己一种以生俱来的能力--洞察人心和技术发展趋势。

混球不会因为太“混”,而丧失“移情”能力。

这是“钝情”的另一面。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能够产生“移情”的人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以己推人,感同身受,用对方当事人的视角来进入和体认世界。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自然是一个典型性代表:回避爱情、对细节极为敏感、擅长分析推理,能够在感受-理解-行为上做到贯穿。也正因如此,福尔摩斯注定是一位人格非常复杂的人——一方面,由于移情,福尔摩斯无疑具备通过细节感觉到他人痛苦和内心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由于移情,他必须有让自己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冷漠视角。按照文中的观点,“当我们情绪变得太投入时,事实上是扼杀了我们‘移情’的容量”。

 

之4:残忍的坦率

 

《理性犯的错》总结了六大思维谬误:

一、无中生有——对随机数据的错觉

人们习惯在周遭世界中看到秩序、模式、意义,而随机、混乱、无意义让我们觉得不快。人类本性憎恶那些缺乏可预见性和无意义的事物。因此,我们愿意在本没有秩序的事物中“看到”秩序,在原本偶然的信息中找寻含义。

二、管中窥豹——对不完整、不典型数据的误解

人们倾向在不完整、不典型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只注意有效的结果,忽略无效的结果;我们只寻求证据,去证实已有的信念。人们通常未能认识到某个特别的观念建立的基础是不充分的,它们不过是宛若真实的幻觉。

三、先入之见——对模糊、不一致数据的偏颇评价

人们倾向于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总结出他们期待总结的内容。对那些与我们先前的观念一致的信息,我们通常会直接接受,而那些与我们先前的观念不一致的信息,就会遭到我们严格的审查,而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四、观念的动机决定因素——对自身自利,对世界自欺欺人

我们无意识地过滤数据,只看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一厢情愿地曲解已有信息。人们的偏好不仅影响到他们所考虑信息的种类,同样也影响到他们所检验信息的数量。我们像对待自己的物质财产一样,占有、保护我们的观念。

五、被曲解了的二手信息——相信别人告诉我们的事情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被曲解。人们喜爱故事胜过真实数据,为了讲好故事,会抹去背景,只叙述自己关注的事情。看似一手的记录实际上是二手的,那些我们认为是二手的信息通常都是三手、四手甚至是五手的。

六、言过其实的社会支持印象——别人也相信我们所相信

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对此事物的看法的影响,也喜欢把自己的观念、态度、癖好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经常夸大他人对我们所持有观念的认同程度。因为我们的观念似乎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样的观念就更难以被改变。

我们的大脑太蠢了,该如何对付这六大思维谬误呢?

答案极其简单:

坦率。

乔布斯的创新精神体现在“超级诚实”——“诚实是我的责任”。他对自己、对别人坦诚到可怕、残酷,直面事情最真实的一面。乔布斯认为,只有坦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避免做错误的事情,才能避免做无用功,而不是明知不行也要去做出对公司不负责任的事情:

我不认为我对别人很苛刻,但如果谁把什么事搞砸了,我会当面跟他说。诚实是我的责任。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而且事实证明通常我是对的。那是我试图创建的文化。我们相互间诚实到残酷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说,他们认为我就是一堆狗屎,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吵,互相吼叫,那可以说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在别人面前说“罗恩,那个商店看起来像坨屎”的时候没什么不良感觉。或者我会说“天啊,我们真他妈把这个工艺搞砸了”,就当着负责人的面。这就是我们的规矩:你就得超级诚实。也许有更好的方式,像个绅士俱乐部一样,大家都戴着领带,说着上等人的敬语,满嘴华丽委婉的词汇,但是我对此不太在行,因为我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中产阶级。

我有时候对别人很严厉,可能没有必要那么严厉。我还记得里德6岁时,他回到家,而我那天刚解雇了一个人,我当时就在想,一个人要怎样告诉他的家人和幼子他失业了。很不好受。但是必须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我认为确保团队的优秀始终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没有人会去做。

你安抚别人,就会安抚自己。然后你的大脑就在这种安抚下,犯下上面六种思维谬误,不管你有多么聪明。

混球们的坦率如此残忍,是因为他们洞察了世界的真相。世界就是这么残忍而坦率的。混球令人讨厌,是因为他们的坦率经常是对的。

2012 年,马斯克的母亲梅伊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当别的孩子望着月亮说‘哇,月亮离我们有100 万英里远’的时候,伊隆就会认真地纠正他们,‘不对,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238855英里,还取决于你自己所处的位置’。”

“他可以坦诚到残忍的地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哦,上帝啊,这真的很令人受伤,妹妹托斯卡说,“他其实并不想显得刻薄,或故意让你感觉不舒服,他只是习惯这样的坦诚。”

很遗憾,我自己很晚才意识到让自己难受的讨厌鬼的价值。

 

之5:达尔文主义的乐观

 

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说:要是你不以超过80年的时间跨度来思考问题,那我感觉你在心理上一定承受不了这个世界。

我们每天都在担忧什么时候经济崩盘,什么时候房价暴跌,什么时候人民币成废纸。世界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糟。尽管也许我们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火箭坠毁之后,一群人在岛上的酒吧借酒消愁。Musk 希望 6 个月后重新发射,但是重新组装新机器需要大量的工作。Musk 已经向公众夸下海口要造出一枚能用的火箭,但是公司内外的人只要稍加计算都知道,SpaceX 顶多只能付得起再试一次。尽管财务状况令 Musk 烦躁不安,但他几乎从未把这种情绪显现在员工面前。“在不给大家增加负担方面 Elon 做得非常好,” SpaceX 的 IT 负责人 Branden Spikes 说:“他总是灌输精益和成功的重要性,但是从来都不会说‘如果我们失败的话就死定了’。他非常乐观。”

其次,他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为了科幻小说般的宏大目标,他愿意将自己的财富孤注一掷,正是这种疯子般的行为,才让后来特斯Model S的发布和“猎鹰9号”的火箭回收成为可能。他常常引用丘吉尔的名言:“既然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这种勇气往往会让人绝地逢生。

用“达尔文主义的乐观”,是一种狡猾的精确。达尔文主义是悲观的。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撰写《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时,最初认为复原力强的公司里聚集了很多乐观主义者。为此他访问了曾在越南遭受8年囚禁与虐待的美国海军上将吉姆·斯托克代尔(Jim Stockdale,“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原型——编者注)。柯林斯问斯托克代尔:“什么样的人没有挺过去?”斯托克代尔回答说:“哦,这很容易回答,乐观主义者。他们说,圣诞节我们就能出去了;然后是复活节,然后是独立日,然后是感恩节,接着又到了下一个圣诞节。我觉得他们全部都死于绝望。”

柯林斯在对商界的研究中,发现那些一流公司的高管们也一致表达了与斯托克代尔同样的观点:复原力强的人对攸关存亡的现实有着格外清醒的认识。这并不是说乐观主义无足轻重,例如让垂头丧气的销售队伍重新唤起精神,给大家制造一些期待,乐观主义就十分有效。但对于更大的挑战而言,对现实持有冷静、近乎于悲观的态度,更为重要。

丘吉尔说: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

这算是对我的“达尔文主义的乐观”的阐释了。

 

之6:搞清原理和路径,但不重复发明轮子

 

祖母帮她3岁的孙子本杰明拉拉链,她一边教他一边说:“拉拉链的秘诀就是在你往上拉的时候,确保你已经将拉链头推到了最下面。”本杰明一脸疑惑地问道:“为什么这是个秘诀呢?”  

你没有必要重复发明轮子。但是你需要从头开始思考。

一、搞清原理

马斯克的“第一原理”思维方式:凡事先从本质开始思考,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回反推。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你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对结果失去信心,也不会因为好高骛远而做出徒劳的努力——因为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是“第一原理”推导出的必然结果。

鲍勇剑教授写到:

1. 本源思维,用“第一原则”的方法找创业的领域。“哪个领域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频繁的?”“哪种技术人类有最长久的使用历史,却最缓慢的进化速度?”“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会让经济和社会走向生存危机?”它们代表马斯克的“第一原则”思维方式。他认为,任何事物现象都有第一原则,抓住了,一切迎刃而解。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他很早就关注金融、交通、能源三大领域。现在的创业,都是从“第一原则”的问题衍生出来的。

2. 元问题思维,问对问题,随后一切释然。商业成功是不是创业的目的?不是!用实践弄明白一个重要的可能性是创业的目的!因此,特斯拉电动汽车是以失败为其中一个目的。那时,他刚刚把“网银”卖了个好价钱,便拿出一半做特斯拉项目。在他看来,有资源承受失败的条件下,商业成功并不比搞明白一个可能性更重要。

3. 找出产品内含的“根”技术,然后做优化设计。受应用物理的训练影响,马斯克习惯思考产品内在的基础技术的“根”。例如,特斯拉早期模仿油动力车的技术框架。后来发现,许多机械技术的刚性要求在电动汽车框架下可以柔性改变。这样,汽车变速箱完全可以简化。其间,马斯克还借鉴核试验中的光子技术原理到锂电池的设计中。跨界嫁接基础技术原理,往往对产品设计产生“核聚变”的效果。又如,对火箭发射技术,马斯克采取同样的刨根问底的思维方法。他发现,火箭的材料成本低于20%,贵在使用的思维。在组合和使用的技术上下功夫,10年内,SpaceX的火箭发射成本将能做到美国太空总署的1%。

二、设置路径

佩奇说:“好的点子在被实现之前,人们总觉得那很疯狂。”

他在谷歌也试着应用这一原则。当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开始疑惑怎么找到一种方法来搜索书籍内部的内容时,他们咨询的所有专家都认为,不可能把每本书都数字化。于是这两名谷歌创始人决定进行测试,看看有没有可能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把书的内容扫描进电脑。结论是有可能的,迄今为止,谷歌扫描了几百万本书。“我知道,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直觉不是很可靠,”佩奇说。

一位中国创业者总结道:

很多看起来很不现实的梦想,其实只要是认认真真的,你的关注点就不再是“是否可行”了,而是“实现的路径”是什么。我发现,这是一个“创业家”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在研发特斯拉的过程中,因为电池设备太重,所以必须从材质入手减轻车身重量。马斯克要求工程师们用铝来代替钢。但是,当时整个北美地区能生产铝车身板材的汽车制造厂屈指可数。铝材在巨大的压力机下容易拉伸变形,从而形成像妊娠纹一样凹凸不平的表面,导致上色不均。面对巨大的操作困境,团队屡次劝说马斯克放弃这个想法。但马斯克不为所动,毫不妥协。他说:“我知道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只是花多少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证明他是对的。他永远要求同事们去考虑“实现路径”,而不是争论“是否可行”。实际上,他的思维模式是站在未来的远景看待眼前的处境,具有某种超越性。

鲍勇剑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路径”:

“迈入理想未来的通道”思维,马斯克相信,技术应该让未来更值得梦想。一旦筑就通往“商业乌托邦”的渠道,市场的洪流会滚滚而来。他的PayPal、电动汽车、太阳城、第五交通工具(hyperloop)、垂直起降、可回收火箭发射,每个生意都代表那个产业的新通道。辅助“通道”思维的还有马斯克“令人心动”的价值营销能力。他总是找一个通俗比喻来体现他的“通道”产品所代表的“令人心动”的价值。例如,为克服消费者对充电过程的陌生和顾虑,他让一辆特斯拉电动车和一辆奥迪平行展示“充电”和“加油”的过程。在冲电站“换电池”需要92秒,两辆车的电池都换好了,奥迪车才刚加满油。又如,马斯克用加州的平均房产(50万美元)做比喻,解释20年后,去火星定居的成本也不过如此,卖了房子就可以去火星生活了。

“如果能够让大众激动起来,生意已经成功了一半。”马斯克告诉年轻的追随者。这也许才是他真正的成功秘密。

三、不重复发明轮子

混球善于利用现有资源。这方面,马斯克有许多精彩案例,不多说。

聪明的脑在神经元之间似乎有着更加高效的网络连接。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妮·法瑞尔(Jennie Ferrell)认为,这或许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短时“工作”记忆中,将分散的观念联系起来,并迅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她说:“这些神经连接是建立高效心理连接的生物学基础。”

混球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敢抢敢要。

《复原力》一文,提及了灵活变通的能力,即尽可能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应对困境的能力。

当灾难来袭,发挥你的创造力。你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将之用于其他人没有想到的用途。例如,在集中营里,复原力强的人一发现绳子或电线就会装到自己口袋里。这些绳子或电线说不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比如用来修补鞋子——在寒冬里,这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

复原力是一种本能反应,一种正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和精神中。复原力强的人能顽强面对现实,在困难中看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绝望地哭喊;他们还能在其他人无法做到时,利用已有条件化解困难。这就是复原力的本质,也是我们永远探究不尽的话题。

混球经常是跨界的。这是专业的前提。

佩奇把马斯克作为榜样,希望其他人也能向他学习,在这个商人和政治家都只注重短期的无关紧要的目标的时代,应该多一些像马斯克这样的人物。“我不认为我们现在做得很好,因为这个社会可以决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佩奇说,“我认为我们就是没有用这种观念教育人们。你应该具有相当广博的工程学和科学背景;你应该接受过一些领导技巧训练、MBA培训或者具有经营业务、组织活动和筹集资金的相关知识。但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培训或教育,这是个重要问题。工程师们通常只在一个固定的领域内接受培训。当你能够综合考虑这些学科时,你将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能够梦想实现一些更疯狂的事情,想象它们会怎么运作。我认为这对世界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之7:寻找那些无法实现的意义

 

强大的动机和目的性,能提升成功率。

爱默生说: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但只有追寻意义,才能将我们带到远方。

我早厌倦了各种无底线的、面目表情、心如僵尸的成功学。

混球是有人性的。

不管反人性能够取得多么“老天不长眼”的所谓成就,都不值得称道。那类混球非本文所指。

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弗兰克尔,在那段苦难岁月中发明了富有影响力的 “意义疗法”。

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讲述了促使他在集中营里发明“意义疗法”的关键时刻。一天,在去上工的路上他发起愁来:要不要用最后一根香烟换一碗汤。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变得如此琐碎无聊,不禁升起一阵厌恶之情。他意识到,要活下去就必须找到人生意义。于是,他开始想象战争已经结束,自己会向大家进行关于集中营内心理问题的演讲。尽管他当时并不能肯定自己能活着出去,但还是设立了一些具体目标。由于有了具体目标,他成功地经受住了当时的艰难困苦。

想想我们,饭桌上除了股票、房子、孩子升学,似乎再无话题。

朋友圈里全是“只计利害、不问是非”的丛林法则和鸡血传奇。

混球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意识到,现实世界里依然是丛林法则,混球们都是丛林好汉;然而,他们内心底都追寻着人类的意义,那些看上去无法实现的意义。

阿什利·万斯写到:

我非常确信,马斯克是个肩负使命的人,而且始终如一。马斯克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远远超乎我们多数人所能承受的。在外人看来,他总是野心勃勃,似乎是扩张上了瘾,才对外公布超级高铁、太空网络等新计划。

但我更加确信,马斯克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以一种史诗般的方式呈现喜怒哀乐,他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改变人类命运的使命,因而难以意识到他人的强烈情绪,以致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被掩盖,令他显得冷酷无情,没有顾及个体的想法和需求。而很可能正是这种人,才能将太空网络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梭罗说。

从此角度看,混球们是罗曼·罗兰眼中的英雄: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

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

如木心言:裘马轻狂的绝望 ,总比筚路蓝缕的绝望好。

 

最后

 

当然,我要强调,混球和混蛋是两回事。

二者的区别是:

1、混球对别人和对自己一样狠,混蛋只对别人狠;

2、混球胸怀壮志,混蛋只是一只可怜的肉食动物;

3、混球为了心底伟大的梦想,宁可当地沟里的老鼠。而混蛋无论多么光鲜,心底就是地沟里的老鼠。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里有段台词:

拉康哲学的重点是,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欲望与疯狂幻想相辅相成。

这正是巴斯可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来快乐的白日梦。不然我们怎么会说,"猎比杀更为有趣",或"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不是因为你会得到它,而是因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会要它。

所以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致诸位混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