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列文章围绕人生最重要的公式“复利公式”展开。
上部分:复利的谎言
中部分:复利的公式
下部分:复利的本质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曾经发过。在此新增加了部分内容。
1
十年赚10倍,靠谱吗?
假如你买了茅台股票并拿几年,就有10倍。
或者买特斯拉or蔚来汽车的股票,不到一年,你就能赚10倍。
“tenbagger” 一词出自世界级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自传《成功投资》一书,意译为“能翻10倍的股票”。
有人算了一下,假如你想在股市十年变10倍,每年“只”要26%回报即可。
于是,关于复利的传说,又多了一个美妙的数字:26%。
然而,假如你相信如上“复利法则”,也许就掉入了一个谎言的陷阱。
不止在投资领域,关于个人的“成长”和“精进”,也流传着一年抵N年的梦想。
最近,有人问我:
一个人可以做到持续地每天进步百分之0.1或者说百分之0.05吗?
如果可以或者说有可能达成的话,关键点在哪里呢?难点在哪里呢?
我回答:
不可能。
我小时候曾经得过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介绍了一种看起来很靠谱的方法,让人学会“飞檐走壁的轻功”。
具体方法是:
挖一个大坑,在里面垫很多层草席,一次垫到接近地面;
每天锻炼跳出地面,直至轻松自如;
取掉一张草席,继续锻炼......
再取掉一张......
每层草席才多厚呀,这样,你就神不知鬼不觉战胜地心引力,掌握绝世轻功了。
可惜,少年的我胸无大志,没有亲身实践。
你看,这是不是也是“复利思维”的一种简化版?
“复利思维”,这个看似有些鸡汤的话题,其实包含了“不确定性、连续性、对称性、预测、幂律分布、肥尾、下注、决策、贝叶斯、长期主义”等好多个有趣的话题。
2
本文的观点是:
绝大多数人对于复利的理解是错误的;
极少有人能够靠复利获利。
复利的谎言,并非是说“复利是谎言”。
恰恰相反,复利可能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公式。
我在《人生算法》里写过: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一套“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复动作的n次方”。
这正是长期主义的秘密。即使是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作用下,也可能累积成奇迹。
然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能就不是“普通人”了。
聪明人呢?年轻时不甘心于做“大量重复的事情”,年长后又很难实现自己巅峰时刻的连续性。
《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他公司的宏观基金在过去十年里表现不佳,在截至2021年11月的10年里,年化回报率约为1.6%。
复利太难了。即使公司很大、人很聪明、资源丰富、钱很多,也不例外。
3
复利的公式,表述如下:
FV(Future Value):是指财富在未来的价值;
PV(Present Value):是指现值,亦即指本金;
i(interest):是指单次(单个周期内)的固定利率或固定回报率,即增长比例;
n:则是累计的周期,或者说是重复的次数。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不。
这个公式背后的意义,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
先从公式本身,来看复利公式的十个要素:
一、FV(未来价值)
未来的价值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单纯的目标。
人生的难处在于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下的决策总是条件不足,看不清楚。
未来价值提供了一个估值函数,以实现模糊的精确,为人生做指引,为决策做依据。
FV(未来价值)像是一个人的理想,一个公司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模糊的大方向,能帮助我们穿越迷雾,翻山越岭。
二、PV(现值)
有人说自己去年的股票赚了80%,完胜绝大多数基金经理。连表现很好的巴菲特,2021年股价回报也“只有”29.6%。
且不谈连续性,巴菲特的29.6%,几乎是指其全部资产的上涨;而某人赚了80%的股票,也许只占其资产的不到10%。
所以PV(现值),需要基于整体资产。
但是大多数人或者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
何谓好生意?是指过去的要素(不止是钱)可以积聚成更强的、可持续的组织系统能力。
苹果厉害的地方是,其卖出去的大部分设备,都还在继续为其赚钱。别人卖一个手机赚一个的钱,苹果种下了一片名为IOS的森林,里面的树木多达十几亿,而且还在快速蔓延,并且越长越高。
“出卖时间”赚的钱,烧饼一张一张地做,只与一个人的单位时间创造价值有关,尽管一个人的能力也可以累积,但却不能像资产的累积那样可以指数级增长。
至少钱睡觉的时候可以赚钱(也可以亏),而出卖时间赚钱的人睡觉(指普通的睡觉)的时候无法赚钱。
从这个角度,倒是可以重新理解一下断舍离:如果一样东西,或者公司的某些业务和资源,将来要是不能创造大于成本的价值,就该扔掉。
有人买股票的时候喜欢用“捡烟蒂”的方法:你看这个公司的现金和房产价值比股价还高。
可是,你买股票其实是投资于其赚钱能力,账面价值没啥用,除非可以清算。
要是那些现金和房产不能成为复利公式里的PV(现值),不能够随着时间越滚越大,其实并无意义。
进而,PV(现值)需要是值得复制的独特价值。
以及,复利公式,总是要基于那些最基本的“出卖时间”的劳作。就像亚马逊的仓库员工和快递员。
三、增长比例
增长比例i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在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的复利公式里,前面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让i变成正数。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试错的求解过程。
对于创业者而言,就是需要做到在PV(现值)变成零之前,找到大于零的增长比例i。
即使好不容易变成了正数,i还是会起起伏伏。
所以,现实中i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最终计算出来的FV(未来价值),是一个统计学的结果。
同样,i也与资源的配置有关。例如,某个投资年回报达到了100%,但是只占用了10%的资金,在整个复利公式里i就变成了10%,而非100%。
在一个概率化的世界里,复利的计算会稍微复杂一点儿,在下面一篇文章里会详细介绍。
四、重复的次数
1964到2021年间,伯克希尔实现了3.64万倍的市值增长,而标普500指数收益率“只有”302倍。
这期间,伯克希尔的年化回报率约为20%,标普500指数则为10%。
活得久,重复得够多。
复制,是DNA、工业化、金融、计算机、AI、模因等等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重复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自动化。
五、乘号
全世界所有人的头发的数量相乘,结果是多少?
是零。只要有一个人没头发。
这是复利公式的残忍之处。
乘法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连接起来,这里面有并联,还有串联。但最后都可以用复利公式来计算。
复利不只是相乘,还能产生网络效应。
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体验复利的“神奇”?
因为神奇的复利,来自涌现。
复杂系统的一大特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每一个乘号,就是一次决策。
单次决策发生之时,需要是无记忆的,甚至是对上一个乘号的抛弃。
但是每次决策必须基于整体资产。
六、全局观
复利公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和坐标系。
时间的大局观,空间的大局观,资源的大局观,以及自我演化的大局观。
这种大局观,如果可以用计算和数字来做辅助,会更直观,更理性。
七、健壮性和稳态
复利公式是由很多个乘号串起来的,本身非常脆弱。
所以,首先要活下来。
但是单纯想不死,可能会导致什么都不做。为什么绝大多人是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因为这样做活下来的成本最低,挂掉的风险相对(只是某个局部环境的相对)也小一些。
如何既不出局,又不旁观?
一个人如果想要构建自己的复利公式系统,需要具有健壮性,以实现稳态。
健壮性,是一个计算机词汇,简单说就是皮实,有韧劲儿,适应性强,小强精神,反脆弱。《园丁与木匠》也特别将这个词作为一个孩子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八、串起来的自我
一个人并不是在时间的长河里穿行,而是很多个不同时间的“我”被时间串起来。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只是一种幻觉。
主动意识,把握自我,独立思考,其实就是刻意在人生的关键节点,设置“决策点”,每一个决策都是离散的,而非是踩西瓜皮。
靠运气赚钱靠实力亏掉,竭力维护自己的正确,不管对错死磕到底,都是因为忘记了:决策只与未来有关,过去的“你”要么是存量资源,要么是沉没成本。
串起来的自我,还有一个“超我”,又或是《悉达多》里的“神我”。
九、资源平台
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有没有一个资产平台,来沉淀自己的资源,并且基于这个平台来滚雪球,是能够实现复利效应的关键所在。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这个“海”,就是资源平台。
“日拱一卒”,是一个增厚资产、配置资产的过程。
有些公司烧钱,烧出来的是资产;
有些公司烧钱,烧出去的是费用。
你需要有一个资源平台--可能是你的名声,你的一个视频号,你的公司,你创立的品牌,把你的所有努力和付出都可以装起来,以此作为滚雪球的内核。
当然,前提是你的专业和独特价值。
十、自我的进化系统
对于个人而言,你的核心资产是你自己。
将自己视为可以不断优化升值的资产,是复利公式的灵魂。
复利公式,是基于时间轴,对一个人或企业的“资产、认知、劳作”的持续复制。
这个复制是动态的,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热力学第二定律处心积虑地想要拉慢你滚雪球的速度。
自我的认识,可能是复利公式里最重要的隐藏要素。
复利公式里的一个个乘号,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进化过程。
以上内容,将会在《中部分:复利的公式》和《下部分:复利的本质》里详细展开。
接下来,是本系列文章的上部分:复利的谎言。
复利三部曲:上部分
复利的谎言
真相 1
世界被随机性主宰
未来是极度不确定的。
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轨迹,让你像爬坡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
先来看看随机游走假说。
这是金融学上的一个假说,认为股票市场的价格,会形成随机游走模式,因此它是无法被预测的。
1863年,法国的一名股票掮客朱利·荷纽最早提出这个概念。
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巴舍利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讨论了类似观念。
另一条主线是,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的一篇论文中,从物理界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随机过程”,揭示了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
回到金融。又过了整整半个世纪,1953年,莫里斯·肯德尔提出:
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主张。
1964年,史隆管理学院的保罗·库特纳出版了《股票市场的随机性质》。
1965年,尤金·法马发表了《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游走》,正式形成这个假说。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波顿·麦基尔教授出版了《漫步华尔街》。
我很早以前看过这本书。很坦率地说,极少有人能够第一次就读懂并接受麦基尔苦口婆心的观点:别瞎折腾了,买点儿指数基金吧!
即使你读懂了,也不甘心照他说的做。
这本和我一样老的书里,许多洞见今天看起来也闪闪发光,例如谈及对基本面的专业分析未必靠谱,作者写道:
无数研究都显示了与此类似的结果。放射科专家在观察x光片时,竟然让30%具有肺病症状的光片从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溜走,尽管这些x光片已清清楚楚地说明了疾病的存在。
另一方面实验证明,精神病院的专业人员竟然不能把疯子从智者中分离出来。
随机性是个太大的话题。
笨人很难理解随机性这回事,而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随机性。
例如,我在澳门赌场里观察了一阵子,发现在押大小的赌桌前,假如连续出现了十次大,那么:
新赌徒们就会继续跟着押大,认为大的火气正旺;
老赌徒们则会押小,他们认为根据大数定律出现小的概率更大了。
可惜,二者都错了。新赌徒们迷信,老赌徒们犯了“小数”的谬误。
一个公正的大小游戏,每一次或大或小是没有记忆的。
对于随机性里关于“无记忆”的这部分,人类的大脑很难接受。
例如,假如让你扔100次硬币,下面哪个结果更“真实”?
上图左侧是请某个人类“随机”画的,是有意识的随机;
上图右侧是真正的随机(应该是模拟的)。
看起来,是不是左边更随机一些?
因为右侧有太多“连号”,看起来不够随机。
实际上,恰恰相反。
这就是人类对随机性的偏见之一。
世界是随机的,并不符合“决定论”,更不是线性的。
“复利思维”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有吸引力呢?
因为“复利”制造了一种虚幻的确定性。
我们的工作、生活、投资,大多是通过寻求事实和真相,来寻求生活中的确定性。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逐渐变成了一部预测机器,它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想象,来分配资源,采取行动。
但是,什么是确定性?
假如你不能在某个“确定性”之前,加上一个概率数值,那么这个确定性就是一个大坑。
有次我听见儿子在打游戏的时候,和别人说“百分之百确认”,就很认真地对他说:
记住,以后不要说百分之百确认,哪怕某件事你非常非常非常确认,你也只能说我99.999%确认。
进而,你对于事实的“确定性”的判断,本质而言,其实只是某种信念。
人类事务,就是由一大堆信念在随机性的沙滩上堆砌而成的。
真相 2
连续性很难实现
复利有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连续性。
只要你每年赚26%,连续十年,你就可以......
下面,我们来看看连续性有多难。
我在《机会泵:如何管理你的运气?》一文里写道: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实中很少有福尔摩斯?
通常而言,福尔摩斯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够做一连串推理,大致结构是这样的:
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D;因为D,所以E......
所以,凶手就是大魔王!
之所以极具戏剧性,是因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杂技团的叠罗汉,叠得越高,越有冲击力。
然而,现实中很难见到杂技团的这种极度不稳定结构。
我们算个简单的账吧:
假如福尔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谱度高达80%(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这种预测能力去炒股票的话很快会成世界首富),那么从A推理到E的靠谱度,就是:
80%✖️80%✖️80%✖️80%=40.96%
也就是说,即使每次推理的准确率再高,经过多个环节的叠罗汉,也变成不那么靠谱了。
对于随机游走的股市投资而言,“连续性”更难实现。
别说连续十年每年回报达26%,就连年化10%,也没多少人做到。
有人根据wind数据分析,全市场只有33位基金经理,连续十年做到年化收益率超过10%。
那么私募高手们呢?
据统计,10年期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私募基金经理,仅有37人。
过于简化的复利,极大地高估了“连续性”。
俗话说:一年翻一倍,容易,三年翻一倍,难。
时间并不是复利的朋友,更多时候是敌人。
时间“有先有后”的特性,让我们容易将先发生的作为因,后发生的作为果。
时间“自动驾驶”的特性,让我们容易以为事件的发生就像将一个雪球滚下山坡。
然而:
时间的先后次序,并不能决定前后的因果关系;
时间的连续性,更不能成为事件连续性的燃料或证据。
休谟早就说过,这么想是很幼稚的。
作为“致富工具”的所谓“复利思维”,按照休谟的话说,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让我截取休谟的一段话,来击碎复利的“连续性”谎言:
“我们就可以问,它包含着关于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吗?没有。
它包含着关于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理吗?没有。
那么我们就把它投到火里去,因为它所能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
真相 3
现实是不均匀的
复利的神话里,还包含着一个假设:
这个世界是均匀的。
然而,现实不仅是不均匀的,而且连“不均匀”的那部分,也很不均匀。
这并非绕口令,而是聪明人对“不均匀”这个概念的多层级理解。
第一层级: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第二层级:聪明人试图用“正态分布”来驯服随机性;
第三层级:理解幂律和肥尾;
第四层级:概率与赔率的不对称性。(这是下一节的内容)
复利神话里描述的那种“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年赚一点点,就能成长为巨人”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会出现。
从量变到质变,并非是功到自然成,而是“成事在天”,无法设计,只待“涌现”。
确切说,在现实世界,99%的时间你会感觉一无所获,只有那1%的时间会感觉到收获的喜悦。
据统计:从2008年11月27日到2018年11月27日,标普500指数从887.68点到2682.20点,涨幅达202.16%。
但是,如果错过了其间涨幅最大的20个交易日,收益就只剩下31.15%。
如果错过这20天,就错过了10年超级大牛市。问题是,你无法知道是哪20天。
反之,最糟糕的日子,也是密度极大,破坏性极强。
许多聪明人都是一直在赚钱,而且赚得貌似非常稳定,但却会在某一把因为极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而亏掉所有的利润。
即使聪明人理解了随机性,也会过于相信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而忽视黑天鹅出现的频率以及导致的破坏。
有些事情是正态分布,或者是薄尾,例如人的身高;
有些事情是幂律分布,或者是肥尾,例如人的财富。
正态分布与幂律分布最大的区别在于,某些现象中,正态分布严重低估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当奥巴马说“我国经济09年以来增长13%”时,有可能真相是:
美国人只有最富的1%收入增长了;
剩下99%的人收入反而比之前略微下降。
原因是:
财富的分布并非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
美国1%最富有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占美国家庭财富总额的34.6%。
我隐约觉得,复利神话给人带来的错觉,可能与“小数法则”有关,同是赌徒谬误。
反过来说,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样本量下,高估了大数定律的作用。
大数定律依然起作用,但收敛得可能很慢。如凯恩斯所说的,市场非理性的时间比你破产的时间要长。
为了不错过那决定了大部分收益的“20天”,你也许可以用指数基金来长期定投,正如博格所说,别去草堆里找针,干脆买下整个草堆。
但是,万一你选错了草堆呢?
不确定性的一部分,正是分布的“不均匀”。
打个比方,就像你开辆车,打算来一次数千公里的自驾之旅,计划一天五百公里,然后艰难而快乐地抵达目的地,享受挑战自我的乐趣。
结果呢?也许前三天走得好好的,第四天就陷入一个沼泽地,完全动弹不得。
我想过一个问题:
假如一个难题是均匀的,那就不算一个真正的难题。
例如,我每天做一百道围棋死活题,一年我就可以升两段。这并不是一个难题。
问题是没有这样一马平川的难题。
假如有,围棋可能就不是一个很难的游戏了。
其实,AI就将围棋变成了一个均匀的难题。
所以满大街都是随便灭掉人类冠军的围棋AI了。
又比如“戈壁挑战”那种人造的均匀的难题,也许只是另外一种精神按摩的商务人士广场舞而已。
真相 4
回报是不对称的
我们的世界有太多对称性,例如对称的身体,好与坏,阴与阳,正与负,人类对“对称性”也有很高的期望值。
复利神话,也包含了“对称性”的幻觉。
然而,由于以下两个关于“对称性”的真相,复利神话被戳破了:
1、现实世界里,财富的委托代理机制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对称的;
2、在数学上,不懂期望值会导致概率与赔付之间的不对称。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里,提及了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互惠性。
他尤其嘲讽了金融业的高管们拿别人的钱冒险赚自己的大钱。
该书译者这样写道:
在权利和责任不匹配和非对称的委托代理机制下,代理人只会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延长游戏的时间,以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业绩提成,而不会考虑委托人的总体回报水平。
塔勒布从数学的角度,在概率密度函数中突出了“矩”的概念,揭示了看似能够产生“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策略其实隐含了本金全损的巨大风险。
看起来大概率低风险的收益,由于不对称性(既有机制上的,又有期望值上的),忽视肥尾和黑天鹅,委托人最终会因遭遇爆仓风险而损失全部资产。
戴国晨在解读《肥尾分布的统计效应》时总结道:
1、重视概率忽视赔付在肥尾条件下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2、肥尾条件下对实际分布估计的微小偏离都可能带来巨大的赔付偏差。
第一点好理解。例如我最近没时间下棋,但会在网上看高手下棋并虚拟下注。我并不是总押获胜概率更大的棋手,而是关注赔率,也就是计算期望值。
从投资看,就是:
一个大概率赔钱的策略不一定是糟糕的策略,只要没有破产风险且小概率能获得巨大收益即可,如尾部对冲策略(例如Universa);
一个胜率99.99%的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策略,如果不能完全规避破产风险,前期盈利都会归零,如杠杆统计套利(例如长期资本)。
关于第二点,塔勒布给出的是数学解释:
由于存在非线性关系,市场参与者的概率预测误差和最终赔付误差完全是两类分布,概率预测误差是统计量,在0到1之间,因此误差分布是薄尾的,而赔付的误差分布是肥尾的。
具体到“不对称”的现实中,复利的实现有赖于如下三点:
1、不管多大的利益,都不值得冒“彻底爆掉”的风险。
尽管期望值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聪明的投资者也会只下注于“正期望值”的机会,但是有时候因为过于在意假如赢了会怎样,而对“假如输了会怎样”心存侥幸。
克服这种心理偏差的办法是:倒过来想。
不是去计算预期实现了有多好,而是考虑预期没有实现有多糟。只有当自己能够承受这种糟糕,才做出决策。
2、对于投资者而言,凸性机会,并不是单一的凸函数,而是凸性机会的组合。
就单一的凸函数来看,复利式的增长,以及“正反馈循环、边际成本递减、网络效应”等因素,会产生凸性。
而现实中,不管是从空间看,还是从时间看,我们更像是选中了一个盲盒,里面有多个凸函数和凹函数。最后赚取的,是一个统计学结果。
所以投资者需要杀伐决断,不纠结于一城一池,知错就改。如巴菲特总说对喜欢的股票永远不卖,可一旦不喜欢了则会残酷清仓。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机会在于被错误定价的凸性机会。
巴菲特如此总结:
你可以有意识地投资包含风险的项目——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带来损失或损害,但前提是:你相信概率加权后的收益将远远高于概率加权后的损失,并且你可以同时投资几个相似但不相关的项目。
3、对于企业家而言,凸性更像是一个概率较低但回报极大的机会。
例如,某个创业机会,成功的概率是5%,但回报可能是1000倍。
这类小概率大赔率的“馅饼”,来自:
绝大多数人都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都想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也不愿意承担小概率事件的煎熬,以及转化为大概率的漫长等待。于是大多数人打折甩卖了自己那一点点儿“与众不同”的权利。
而创新的企业家则捡了这个越积越厚重的大机会。
逆向思维的人,因为稀少,所以独占。
对应于投资者的空间(可以理解为某个事件的仓位配置),企业家面对一个小概率大回报的凸性机会的秘密是时间。
时间发挥作用的秘密有两个:
a、预测的趋势一点点从隐性变为显性,进而成为超级大趋势。典型的如特斯拉之于电动车;
b、企业家的使命是通过聪明试错、快速学习,来不断地提升成功的概率,直至成为大概率。企业家的凸性曲线的前半截,可能都是负数。就像亏损了20年的亚马逊。
用一个比喻来对比价值投资者和创新企业家之间的“凸性机会”:
价值投资者有150的智商,却选择去做很多个重复的智商要求为120的事情;
创新企业家有150的智商,却选择去做一件足够大的智商要求为180的事情。
稍微总结以上三节,“连续性”的幻觉,对“均匀性”的幻想,“非对称”的风险和回报,经常是财富的致命杀手。
在这三个“不确定性”杀手的围剿之下,复利谎言走不了多远,就粉身碎骨了。
真相 5
勤奋无法替代思考
希望每天进步0.1%,进而叠加出惊人的复利,与其说是一种幻想,不如说是试图每天都获得“即时满足”。
复利神话,其实是一种反智的智力贩卖。
为什么呢?
因为要获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运气之外,你需要两个步骤:
1、做正确的事情;
2、把事情做正确。
复利神话过于强调第二点,让人忽略了第一点。
还有那种“每年只要赚26%,十年能变10倍”的说法,除了教会你一点儿小学数学,实在是害死人。
例如谈起定投,假如你在一件错误的东西上定投,做得再正确也没用。
在捕鼠夹上雕花,你做得再极致也没用。
如果你没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真相 6
“种下树”的惊险一跃
假如说种树是你说的这种“每天长一点点”,然后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那么这里的关键点不是每天长一点点,而是“种下树”这个“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
这类决策,很难外包。
这方面,投资和教育孩子也有点儿像,你应该做一名园丁,而不是木匠。
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设计和打造”的木匠。
对未来的预测,和算命没什么区别。
那些关于所谓周期预测的神话,当事人其实是像算命先生那样,提前说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预测。
人们总能从中挑出偶尔对的只言片语。
连一个不走的钟一天都能对上两次呢。
“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仍然只是一个“信念”而已。
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卫自己的观点。
并且,你需要有一种这样的心态:种下树,享受这个过程,哪怕你本人不能亲身享受树荫。
真相 7
惊涛骇浪里的贝叶斯
所以,厉害的人,本质上是个贝叶斯主义者。
他们能够做到:
随时在根据当前境况重新判断;
打出无记忆的牌;
不介意自打嘴巴;
勇于自我更新。
他们绝非像驴子拉磨那样,以为只要坚持转圈儿就能每天进步。
例如亚马逊的股票,自上市以来年回报率的确很惊人,但是并不是每天一点点稳定爬坡涨上来的,中途经历过好几次大跌,跌到让人怀疑人生。
那么,复利神话的“死磕到底”,不正好可以让人抓住亚马逊的这种大机会吗?
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死死抓住的股票是亚马逊?
在复利思维的“指引”下,有些人喜欢用“不断摊薄、加倍下注”的投资方法。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错误的做法。
这两年,特斯拉的惊人反弹,会让很多人再次对“死磕到底”与“抓十倍股”产生幻想。
我只能说,从进化的角度,马斯克是有益于人类的。
市场也给予了马斯克和贝佐斯比巴菲特还高的回报。
但是造物主并不是自上而下地设计物种,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
马斯克是个好的创新者,但是他作为你的老公,就未必是好的。
当然很多女士会跳起来反对这一观点。
不过我一贯的观点是,女性在择偶上的非理性,从进化的角度看,也保护了物种的丰富性,并且鼓励了一些必要的冒险家。
这些冒险家以个体的非理性实现了人类群体的理性。
真相 8
牛人需要“北极星+鸡血”
概括而言,“复利思维”鼓吹持续每天进步百分之0.05,只是追求一种所谓确定性的幻觉,稍微遇到一点儿风雨就被打散了。
此外,厉害的人还要能够在没有任何激励、没有任何“进步迹象”的情况下,依然每天打满鸡血。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秘密在于:他们既有心中的北极星,又敢于走入黑暗的森林。
此外,别忘了,我们的人性和社会性。
牛人们会利用人性和羊群效应。
“北极星+鸡血”,帮助他们对资源有更强大的获取能力。
真相 9
一边“滚雪球”一边“补血”
复利思维描述的理想化的滚雪球,在现实中经常会掉血。
高手们需要一边“滚雪球”,一边“补血”。
例如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蔚来汽车拿到政府投资。
都是生死一线间的“补血”。
为了拥抱大数定律,你需要长期在场,实现遍历性。
所以投资人要讲故事,要制造自己的传说,要持续募集更多的钱。
他们懂资源聚集效应。
当然,这背后自然还有对“概率权”的理解。
职业投资人和业余投资者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职业选手有源源不断的弹药。
巴菲特有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可以发债(不差钱的他今年四月在日本借了18亿美金)。
他还强调所投公司有很好的自由现金流,他有一个极小的总部,只在乎旗下公司的经理人们把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交上来。
据知情人士称,高瓴2020年上半年正在从投资人那里筹措可能多达130亿美元的资金,准备抓住疫情之下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机会。
上一次融资是在2018年,最终募集到106亿美元,创造了纪录。
即使牛如巴菲特和高瓴,也在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为下一次下注准备筹码。
钱多了未必全是好事儿。
只有如此,无限游戏才可以持续下去,英雄一直留在场上,大数定律发挥作用,财富因为遍历性中的概率优势、以及最大化的正期望值得以实现。
这才是“长期主义”背后的道理。
换句话说,他们一边滚雪球,一边不断往前面的雪道上撒雪。
当然,钱多了未必全是好事儿。不过总好过没钱。
真相 10
西西弗斯向上滚雪球
那么,批驳复利思维,这是否定了“滚雪球”的存在吗?
巴菲特不是靠滚雪球成为首富的吗?
人生也许像是滚雪球,可惜不是顺着坡往下滚,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样往山上滚雪球。
而且,这雪球随时可能砸下来。
指数型的崩溃,往往比指数型的增长“容易得多”。
所以,即使我们能够有足够耐心慢慢变富,慢慢成长,也不能令“变富”和“成长”因为“慢慢”而变得容易。
忘掉复利神话吧。
人类唯一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增加的,只有年龄(也许还有体重)。
人生就像逆水行舟。
即使你只想做一个防守者,也要主动防守。
为自己种下一些树。
也许惟一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只有我们的心灵之树。
小结
复利神话,是对“躺赢”的另外一种包装。
很不幸,这个世界并没有“躺赢”这回事。
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复利式增长的传说,甚至包括那些巨无霸公司。
然而,我们并不能以此逆向推导,得出脆弱的“因果关系”,去找成功者的秘籍,指望自己也能实现“十年十倍”的神话。
说起因果,休谟否认“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这一命题的必然性。
那么,怎么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倒是可以从“可证伪性”来看这句话:
菩萨畏因
别去做那些会炸掉的事情。
但是也别指望能找到并复制“成功者”的“因”。
凡夫畏果
即使你种下了善因,而没有得到善果,甚至得到恶果,也要坦然接受。
那些没有杀死你的恶果,往往能帮助你更新自己的信念。
大多数人是要当普通人的。
幸福的普通人比不幸福的牛人更幸福。
请留意后续的两篇:
《中部分:复利的公式》
《下部分:复利的本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