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如何成功?

第一部分,是我为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新作《成就》写的推荐序;

后面两个部分,是我的两个预言:教练和社区,会成为创业者和公司的两个机会点。

第二部分(第一个预言),讲的是如何向最厉害的人偷师,秘密就是主动寻找教练(导师);

第三部分(第二个预言),讲的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社区”,可能成为个人和公司的新价值点。

三个部分凑在一块儿,也不算太辜负《聪明人如何成功》这个心急的标题。

 

一、敏锐并温暖着

你是否需要用世俗的成功来证明自己?”这是每个聪明人都曾经纠结过的事情。

聪明人总想着仗剑走天涯,无须去理会人世间那些琐碎无聊的事情,依然可以征服世界,成就斐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被视为天才的谷歌创始人也不能例外。

谷歌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说:“年少时,第一次考虑自己的未来时,我决心要么当个教授,要么创建自己的公司。我觉得,这两种职业都可以给我足够的自主权,让我自由地从基本物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而不必去迎合那些所谓的‘世俗智慧’。”

然而,真的可以绕开“世俗智慧”,去取得“世俗成就”吗?

聪明人要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最缺的是什么?《成就》这本书,就是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假如你是个“聪明人”,我推荐你看一看。

这本书的主角比尔·坎贝尔被誉为万亿美元教练,他曾经帮助很多顶级聪明人最终取得成功,其中就包括谷歌的创始人佩奇,以及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

他是如何做到的?聪明人可以从他的方法中收获什么?

《成就》讲述的是一个“硅谷最高机密”的故事。一个传奇的橄榄球教练,征服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一帮家伙,帮助创业公司成长为亿万级企业。

这本书给出了不少对创业者和管理者很有用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你不妨在阅读中去自己发现。而我更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与你探讨《成就》一书所引发的思考,即聪明人为什么无法成功?

我在比尔·坎贝尔伟大的职业生涯中,发现了这一悬念的三个解答。

解答一:聪明人想要成功,必须学会榨干自己。

聪明人往往有很高的“峰值智慧”,用读书时候的话来说,就是别人不会的题他会做,但大家都会做的题,他反而会丢分。

比尔·坎贝尔打橄榄球时,个人条件非常有限,但他却能榨干自己的全部能量。所以,他不仅散发出极其耀眼的个人光芒,还激发了整个团队。

聪明人不愿意竭尽全力,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

不愿意,是因为聪明人总想让自己表现得举重若轻,认为“玩儿命干”是笨蛋才做的事情。

不能,是因为榨干自己其实是另外一种天赋。

硅谷是个顶尖聪明人扎堆的地方。比尔·坎贝尔就像闯进瓷器店的大象,他毫不介意自己的“粗鲁”与“看起来不够聪明”,打碎了聪明家伙们的“不愿意”。

体育带给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提升“压榨力”。从橄榄球教练,到硅谷天才们的教练,比尔·坎贝尔探索出了某种模式,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让聪明人学会了如何榨取出自己的最大输出功率。

解答二:聪明人想要成功,必须构建“个人系统”。

比尔·坎贝尔在苹果公司有一段很长的光辉经历,他是乔布斯最信任的人之一。他曾经竭力反对董事会炒掉“浑蛋乔布斯”,又曾目睹乔布斯在脱胎换骨之后,重返苹果,创造出史诗般的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比尔·坎贝尔发现了一个秘密:人们总以为“个人魅力”是很重要的领导力,而真相是,乔布斯直到成了优秀的经理人,才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只有构建了“个人系统”,聪明人才有可能打破“聪明却无法成功”的诅咒,在商业上取得一番成就。

解答三:聪明人想要成功,必须实现“自身规模化”。

“自身规模化”,来自里德·霍夫曼的《闪电式扩张》一书。

当我们谈及乔布斯和马斯克时,总喜欢赞誉他们是罕见的天才。甚至有很多人认为,马斯克是现实版的钢铁侠,完全靠自学成为电动车和火箭专家。

事实上,马斯克更像是一个技术包工头,他靠吸引了一帮顶尖技术高手而创造了奇迹。

这同样是乔布斯的秘密。这位狂人认为苹果公司最重要的秘密之一,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组建了了不起的团队。

和人相处,绝非聪明人的强项。例如乔布斯和马斯克看起来都像个浑球儿,为什么他们能够吸引到一流人才为他们卖命呢?

个人魅力的东西我们学不来,但《成就》一书给出了比尔·坎贝尔关于团队打造的“最高机密”,这些内容也是我作为一名二次创业者迫切想要学习的。

最后再说说比尔·坎贝尔最触动我的两点:

一、聪明人必须摆脱“证明自己聪明”的执念;

二、聪明人也可以做到热情、温暖、善良。

谷歌创始人佩奇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在谈及比尔·坎贝尔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相似的表达:他有敏锐的头脑和温暖的心。

用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这句话很俗,但比尔·坎贝尔用充满爱和被爱的耀眼一生,践行了这一点。

二、向厉害的人偷师

这部分,是我对个人创业者(也包括职场人士)的一个预言,也算是一个建议:

找一个厉害的人做自己的导师,会成为一种风尚。

我们的文化里原本有“认师傅”的传统。不过这类认师傅,往往双方都心事重重,过于兴师动众,也伴随着太多利益的纠葛。

比尔·坎贝尔的“企业教练”的角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推广。

我在得到App的“邵恒头条”里,写过如下这些文字。

自己做重大决策,心里常常没底。你觉得有必要跟身边的长辈或者是公司里的上级有意识地建立导师关系吗?选谁成为人生导师呢?

回答:做好决策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需要懂得决策的基本规则,需要相关领域的经验,还要有理性。你甚至还要犯很多错误。

所以,和身边的长辈或者公司的上级建立导师关系当然是很好的办法。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路径,你可以通过“向最厉害的人偷师”,来快速地获取决策经验。

说到人生导师,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年轻人,Airbnb创始人Brian Chesky。

我们都知道,和巴菲特吃顿午餐是特别贵的事,2019年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00万人民币。不过,Brian Chesky这个年轻人,他曾经足足向巴菲特问了4个半小时的问题,还没把巴菲特问烦。巴菲特还主动邀请他吃午餐,他一分钱都没花。

接下来,我就要用Chesky的例子,来教教你怎么“向最厉害的人偷师”。具体来说,我有四个建议:

1. 追根溯源

2. 充满好奇心

3. 不怕丢脸

4. 立即实施

我们先看第一点“追根溯源”,找到权威。

刚才说到的Chesky,他在每次去请教之前,都会研究和确定一个领域最权威的人是谁,然后直接向这个人去学习。

这个方法其实也是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非常推崇的。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身处战争或创业中的人只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学习”。换句话说,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够权威的人身上。

所以你会看到,Chesky向别人请教的时候,总会找到最权威的人。

比如说,他会向苹果公司的乔纳森•伊夫去学习设计理念,向迪士尼公司的鲍勃•伊格尔学习管理才能,向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去学习对产品的追求。

当然,有的时候他选择导师也有点出人意料。比方说他想学习酒店管理经验,他并没去著名酒店,而是去了一家有名的餐厅,来学习这家餐厅如何款待客户和摆放食物。

当然了,要想做到这样的“追根溯源”,首先一个前提就是,你得能通过深度思考去发现问题的本质。

这就是我给你的第二条建议:充满好奇心。

寻找导师,不能是为找而找,你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得有一个真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盲目聊天,那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

如果你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你的好奇也会引发导师的好奇。比如说巴菲特就对Chesky创立的Airbnb非常好奇,他当时还说过,“真希望这是我自己的想法”。你看,只要有好的想法,两个人就有可能会惺惺相惜。

你可能会说,Airbnb那么有名,Chesky当然有机会见到那些名人,而我们这些无名之辈,该怎么办呢?

其实,Airbnb在创业初期的时候也只是一家小公司,Chesky四处敲门也不是没有吃过闭门羹。可是,他表现出了一种不怕丢脸的学习精神,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这也是我给你的第三条建议:不怕丢脸,快速行动。

比如说,Chesky和几位创业者总是软磨硬泡,想要请求YC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和他们谈谈。但是格雷厄姆很忙,是一个大咖,他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每一个创业者。那怎么办呢?他们就决定硬闯,一定要把导师堵在办公室里,一定要说上两句。他们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比别人更不怕丢脸,也比别人更加勤学好问。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招人嫌吗?

其实,即便是厉害的人物也是从毫无经验的小白进化来的。如果他们看到那些特别勇于探索、孜孜不倦想要寻求答案的人,他们有可能也会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和帮助他们。

最后,我要说到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当你从导师那里获得建议之后,你应该立即实施。

你向导师请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实践。

Chesky见完巴菲特之后,为防止忘记,就在抵达机场以后,立刻写了篇3600字的报告分享给团队成员。

而且,他马上就把从导师那里“偷”来的智慧复制到了整个公司。比如说,他启动了 “周日之夜系列”活动,总结一周学到的经验。再比如说,他会通过邮件与全公司员工交流,让新雇员每礼拜参加1小时的Q&A会议等等。这些都是他从巴菲特那儿“偷”来的经验。

还有另外一位投资人,叫赛贝尔。他就称赞Chesky说,“他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想象后果,而是会积极行动”。这位投资人每次告诉Chesky去查阅某项资料,他都会立即去行动。

我在《人生算法》课里,其实也提到过行动的重要性。乔布斯曾说过,做事的人和做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马上开始行动。乔布斯自己就特别喜欢直接打电话给某个领域最厉害的人请教问题,根本不在乎是否被拒绝。

三、重新发现社区价值

《成就》这本书里提及的比尔·坎贝尔,让我格外感受到了一个关键词:社区。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发现,官方、企业、学校、各类机构,包括个人,都在反复说要服务好社区,为社区创造价值。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们说的社区,与我们说的社区不是一回事。

比尔·坎贝尔在人格上格外耀眼之处,并不是一个特例。

他帮助普通人,哪怕身份悬殊;他以大教练的身份去指导小毛孩儿,他能够与萍水相逢者成为交心的朋友......这些行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很罕见,但是在美加的社区文化中,其实并不奇怪。

我家老二在温哥华曾经参加一个课后的足球俱乐部,老师是位意大利人,职业教练出身,教一帮八九岁的小男孩时毫不含糊,而且永远充满热情和幽默感。

孩子们参加的童子军,全部是由义工操办。我记得其中有一位英国来的女士,在医院做护士,很忙很辛苦,每周仍然抽出三天来为童子军服务。

加国是个很“碎”的移民国家,各个族裔各玩儿各的。人们生活中没有特别宏大的事情,本国首富是谁也没人关心,大家就关心孩子去哪里游泳,周末去哪里野餐。

有位移民告诉我,他有次带上海来的朋友去社区的小公园里玩儿,他的朋友看了说:这算啥呀,简直连上海游乐场的百分之一都不如。

这位移民回应说:这个社区公园虽然不大,但是我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来玩儿滑梯。你说的那个大游乐场,也许一年就去几次吧。

我不想给“社区”贴上国家或者文化的标签。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宗族文化,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记忆里的街坊,都是特别了不起的“社区”。迄今为止,我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厂里乌托邦式的和睦和欢乐。

并非“回忆压倒一切”,历史的前行和改革的活力,总是在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只是,财富的步伐太快,社区的灵魂没跟上。

社区,亦称社群、共同体或礼俗社会,是由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指与“社会”相对的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

后来也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的人群,居住于同一区域,以及从而衍生的互动影响,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

我预言:“社区”,可能成为当前个人和公司的新价值点。

为什么这么说?

与当下稍微缓和的新冠状病毒有关。

这场百年不遇的冲击,让隔离在家的人们重新理解了家和社区的价值与意义。

以前,大家都觉得:

  • 只要是为了家在外面拼杀,回家晚点儿不算什么;

  • 只要是为了孩子在拼命赚钱,少点儿时间陪孩子不算什么;

  • 只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补习班,自己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不算什么。

但是现在,大家会发现,一切都是假的,真真切切地和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才是真实的。

以前,大家都觉得:

  • 社交永远要下上看,不能和比自己低的人浪费时间;

  • 社区的大伯大妈都是俗人,和自己的宇宙毫无交集;

  • 大丈夫要做大事,为什么要在意窝边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现在,大家会发现,个人的存在感,是多元化的,是具体细微的,需要一个承载精神家园的物理世界的家园。

不管防御系统和疫苗研发将如何迎接病毒的下一轮进攻,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安全温馨的家,一个安宁愉悦的社区,是你我必须坚守的堡垒。

在一篇《走出社区的迷思》的论文里,有如下文字:

现代主义的理性“囚笼”极大地压制着人类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现代人在心灵上无“家”可归,也注定无处可逃。

互联网作为避难所,某种意义上更为加剧了现代人的虚无和惆怅。

病毒引发的被动减速,也许将成为一次回归社区的契机。

作为个人,我建议你可以向比尔·坎贝尔学习,让自己宏大的世界稍微收敛一下,试着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一下小区里的孩子,义工是一件特别让人有满足感的事情。

作为企业,融入并回馈社区,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这能够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永续经营。

从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上,“社区”是个极大的命题和机会点。


最后

本文原只是友情推荐中信出版社的新书《成就》,而我从比尔·坎贝尔身上特别看到了“教练”和“社区”这两个词。

这两个概念既不烧脑,也不性感,但必须和你聊聊。

我也曾经写过“诚实”也许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的商业红利之一:《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这类话题有些类似,与我个人喜欢的脑力游戏主题似乎稍显不搭,可是,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看,极具价值。

作为“孤独大脑”这个社区的维护者,我认为写给你是值得的。


(本文是友情推荐新书,与“孤独大脑”并无直接商业利益关联。)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聪明有钱人怎么想?

聪明人未必有钱,有钱人未必聪明,但有些家伙既有钱又聪明,而且运气也很好。

既然如此,不妨从他们那里学点儿什么。

最近黑石的苏世民在中国比较活跃,作为米国的聪明有钱人,他和中国的聪明有钱人的对话,有不少值得分享的观点和思想。

黑石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彼得森,也贡献过很多有趣的人生原则。

以下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大多出自新书《我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苏世民与沈南鹏的对话。

本人仅作学习整理,如无注明,主要是苏世民的想法。

其中,我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点评。如果与大师们的原意不符,请自行分辨。

一、如何看中国?加倍下注。

二、疫情之后世界会怎样?世界总会复苏。

三、年轻人如何成长?运用比较优势。

四、如何成功创业?企业家也许是“天生的”。

五、厉害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成为连接器。

六、个人如何成功?追寻你的幸福。

七、如何赚到钱?先于大趋势而动。

八、如何管好公司?帮别人实现梦想。

九、如何做交易?胆大、心细、脸皮厚。

十、如何看教育?永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如何看中国?

加倍下注。

1、中国将比西方更早从疫情中复苏;

2、现在是底部,挺过去,做好准备,为未来下注;

3、在走出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之后,中国很可能会是全球范围最强的增长型国家。

4、一些国家或公司计划将生产和供应链搬离中国,是为了避免过于集中的风险。

5、中国在产业布局上的巨大优势,在可能的“逆全球化”形势下仍然领先。

6、现在正是在许多行业内加倍投资中国的好时候,围绕科技和创新,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卫生行业,生命健康领域,等等。


疫情之后世界会怎样?

世界总会复苏。


1、不管多么吓人,世界总会复苏。

2、关键是要知道先恢复的会是什么?最后恢复的会是什么?哪些是会调整不会再恢复的? 

3、例如,也许会冲击旅游这样的行业,但它对技术行业有利。对于创业者而言,对这样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你必须形成自己的观点,了解需求何在,如何筹措资本去投一些未来可能成功的领域。

4、当你想清楚会成功的事业,你就果断出手,做出100%到120%的充分的投资承诺。这样你便会成功,而其他人可能熬不过寒冬。

5、对于企业家而言,有三个建议:

第一,必须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自身不能够很懈怠,要随时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

第二,要确保员工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因为员工是企业家的资产。

第三,必须能够观察到全球未来的趋势。"

年轻人如何成长?

运用比较优势。

1、(沈南鹏)年轻人应该对你真正热爱的事情怀有赤子之心,并且选择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行业——这个行业不仅在短期,更在中长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彼得森)不要因为薪水高、福利好、位置好、办公室大而被工作牵着鼻子走,你需要关注你是否能在工作中运用你的优势,尤其是你的比较优势

3、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炼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地接受一份工作。

4、无论你的职业生涯如何开启,都要知道,你的生活不一定会直线前进,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有时,甚至像你们这样有天赋的人也会遇到意料之外的磨难。

在人的一生中,会难以避免地出现诸多困难和艰辛。面临挫折时,你必须要想方设法继续前进。

能够定义你个人品质的,永远是你在逆境中展现的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态度,而不是逆境本身。

5、 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上。

热情所至,卓越必成,单纯为了他人的敬仰和尊重做事,则很少能带来成功。

如果你对追求梦想充满热情,如果你能勇往直前,如果你以帮助他人为己任,你的人生就会充实而有意义,你也永远有机会建功立业、成就不凡。

你为他人付出的善意和努力,最终会给你自己、你所爱之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福报。

(通常一个人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热爱,就是他的比较优势。不过像赌博啊、痴心幻想啊,那些不算。)

如何成功创业?

企业家也许是“天生的”。

1、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这话苏世民没直接说哈,所以上面的标题也是我乱编的。)

2、一个人可以学着做管理者,甚至学着当领导者,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企业家。企业家所必须的探索与冒险精神,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或者是很小就开始培养的。

3、有点儿野心。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创办黑石时,搭档彼得森打算募集5000万美金,而苏世民则提出要10亿美金。后来筹到了8.5亿。这就是所谓“十倍速思维”。

(我说过类似的话:反正在哪儿都是跌跌撞撞,那么干脆在一个高水准的地方跌跌撞撞。)

4、如果你看到一个巨大的变革性机会,不要疑虑其他人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你可能看到了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问题越严峻,竞争就越有限,对问题解决者的回报就越大。

5、要有一个值得追求的梦想。

6、你必须要能承受得起大量的挫折与苦难。

7、你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调试自我。

8、讲一个吸引很多人愿意参与的故事。

创业者一般都得有说服力。他们必须能够说服客户,说服供应商,说服他人加入自己的团队。所以,一个创业者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

他们必须要能让所有这些相关方形成一个体系。他们必须明白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

9、会算账。最好还要有对财务和数字的基本理解,才能确保创业时不至于资金耗尽。

10、要有敬畏心。畏惧非常让人受用,因为它既能让你加倍努力,也能帮助你规避一些可能犯的错。

厉害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成为连接器。

1、经过一系列尝试,青年苏世民确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是:

我想成为一个像电话交换机一样的人,从无数的电话线路中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将它们传递给世界。

2、信息是最重要的商业资产

掌握得越多,拥有的视角就越多,在竞争对手面前就越有可能发现常规模式和异常现象。

所以要始终对进入企业的新鲜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无论是新的人、新的经验,还是新的知识。

3、做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管理者正是如今黑石集团在做的事情。

如今,黑石集团通过房地产、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信贷等四大业务部门,将全世界的资产聚集再分配。

黑石的使命正是“通过谨慎管理资本,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4、(一切都是信息。成为某个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看起来是当下的大机会。)

5、(马化腾描述腾讯想做的事情,其实和苏世民想做的很像,都是“连通器”,只是时代不同,领域不同。)

个人如何成功?

追寻你的幸福。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而更擅长的事物。如果坚守自己具备天赋的领域,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更成功。

2、谨慎选择你的奋斗领域。有一个原则特别简单,就是跟随自己的兴趣。或者像哲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过的:“追寻你的幸福”。

3、一个人的信念必须超越自我和个人需求,它可以是自己的公司、祖国或服役义务。任何因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激励而选择的挑战都是值得的,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4、给你敬佩的人写信或打电话,请他们提供建议或与其会面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谁愿意跟你见面。最后你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很多重要的东西,建立你在余生都可以享用的人际关系。在生命早期结交的人,会与你缔结非同寻常的感情纽带。

5、人们总觉得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与自己相关的话题。所以,要善于分析他人的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办法来帮助他人。几乎所有的人,无论他声名多么显赫、地位多么高贵,都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当然,前提是这些想法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6、在展示自己时,请记住,印象非常重要。整体形象必须毫无瑕疵。其他人会通过各种线索和端倪,判断你的真实面貌。所以,要重诺守时,要真实诚信,要准备充分。

7、永远要黑白分明、百折不回。你的诚信必须要毋庸置疑。当一个人不需要付出代价或承担后果的时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并非难事。但当必须得放弃一些东西时,你就很难保持信用记录。要始终言而有信,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误导任何人。

8、归根到底,成功就是抓住了寥寥可数的机遇。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冷静观察,高度警觉,随时准备抓住机会。要统筹合适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然后全力以赴。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拼尽全力,要么是因为这个机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吸引力,要么是因为你不是把握这一机遇的合适人选。

9、最重要的是投入,并试着采取实际行动。

10、即使如此,最后成功还是取决于运气。

如何赚到钱?

先于大趋势而动。

1、别亏钱。“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要认定你没有冒风险,这是因为你做过大量功课,并且有计划地去设计方案规避伤害到你新业务的因素。”

2、投资的不均衡性很重要。当你在管大规模的资金量的时候,赚钱和亏钱的机会相等是一种荒谬的投资方法。

(这背后是正期望值,以及凸性的投资机会。)

3、选择进入成长性的行业

先瞄准一个未来前景乐观的行业,选择投资并不热门的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实现杠杆收购,然后对其进行资产拆分或者重组,使其能自动造血,最终获利。

4、先于大趋势而动。

股灾期间,无数的资产破产,而提前拿到钱的黑石集团则有能力开始进行抄底式的投资。

20 世纪 80 年代,苏世民和彼得森的第一个猎物就是USX钢铁公司,后者是他们的理想类型:规模巨大,情况复杂,有挑战性,但收益也十分丰厚。

等到 2003 年,黑石卖出该公司最后一部分企业股权时,黑石的投资总回报金额是投资金额的 26 倍,年回报率高达 130%。

5、理解经济周期。

任何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经济周期的节点。

周期会对企业的成长轨迹、估值及潜在回报率造成重大影响。

周期最终是由各种各样的供需因素决定的。

理解这些供需因素,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就可以很好地确定你与市场离顶部或底部的距离。

6、谨慎抄底。

市场从低谷回弹需要时间,真正意义上的抄底其实并不存在。

比如,休斯敦大楼在 1983 年由于油价崩溃而跌到谷底,但当时进入的投资者 10 年后也还在等待着地产价格复苏。

所以应尽量挑在资产的价值从低谷至少弹回 10% 的时候才进场,避免“群羊效应”。

7、着眼于长期利益。

8、即使是快速交易,也是围绕“价值投资”展开。

如何管好公司?

帮别人实现梦想。

1、最优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砺的结果。他们好学不倦,永无止境。要善于研究你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和组织,他们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的免费教程,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提升。

2、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封闭的集成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性能独特却又相互关联。优秀的管理者既洞悉每个部分如何独立运行,也熟知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协作。

3、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聪明人组成的开诚布公的团队却可以无往而不利。

4、失败是一个组织最好的老师。开诚布公地客观谈论失败,分析问题所在,你就会从失败中学到关于决策和组织行为的新规则。如果评估得当,失败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组织的进程,使其在未来更加成功。

5、尽可能雇用10分人才,因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感知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朝着新方向开展业务。他们还会吸引和雇用其他10分人才。10分人才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

不过,在寻找 10 分人才的路上,苏世民依然表现敏锐。1988 年,苏世民从报纸上得知第一波士顿的拉里·芬克(Laurence D. Fink)从银行离职,后者 20 多岁就参与设计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法。苏世民马上找到对方,拉里后来进入黑石金融管理公司,苏世民将拉里称为 11 分天才。

在和帝杰的一次合作中,苏世民又将目光锁定在托尼·詹姆斯身上,后者是谈判过程中唯一力挺公司立场的人。托尼·詹姆斯最终于 2002 年进入黑石,并成为合伙人和 CEO。任职期间,托尼·詹姆斯推动了公司的组织、企业文化改革,并建立书面反馈和公开评论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他被苏世民看作是一个天生的管理者。如今,黑石已经在第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继续前进。

6、黑石的文化是不要有旁观者。如果你在场,你必须发言。你必须说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别人的想法。

7、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8、要勇往直前

成功的企业家、经理和个人都是具有志在必得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的人。

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刻当仁不让。当其他人谨小慎微时,他们会接受风险;

当其他人瞻前顾后时,他们会采取行动,但他们会选择明智的做法。

这种特质是领导者的标志。

9、永远不要骄傲自满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不经常寻求自我重塑和自我改进的方法,就会被竞争对手打败。尤其是组织,因为组织比想象中更脆弱。

10、每个人都有梦想,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本质是好的,就要随时为这个人提供帮助,即使其他人都离他而去。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善意行为就会改变他的生命轨迹,造就意想不到的友谊或忠诚。


如何做交易?

胆大、心细、脸皮厚。

1、一切都是销售。黑石也不例外。

2、看到大势所趋,大胆行动

如果你先于大趋势而动,你大概率是会成功的。大多数人都会被吓得什么都不敢做。

3、销售其实就是敢于去追求一些“赢了很厉害,败了也没啥”的机会。

这类事儿真的是越练越“厚”:

苏世民读书时让当时受学生欢迎的乐队来自己学校演出,在打了很多电话,动用了很多同学和家人的关系之后,这件事成了现实。

为了读哈佛大学,他想通过电话说服院长录取自己。他失败了,去了耶鲁。

请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来给全是男生的耶鲁表演,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苏世民决定和有着268年历史的校规做斗争,用调查问卷联合媒体的方式废除了“禁止女性在宿舍过夜”的规定。

4、所有的销售都很难

极少有人能在首次推介中完成销售。仅仅因为你对一些事物有信念,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愿意接受。

你需要能够一次又一次坚定地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不喜欢改变,所以你需要说服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改变。

不要因为畏惧而不去争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5、农村包围城市

黑石通过对欧亚大陆的业务拓展,实现了对华尔街的“征服”。

6、交易要果断

时间会对所有交易造成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产生致命影响。一般情况下,等待的时间越久,意料之外的事情就越多。特别是在艰难的谈判中,要让所有人都在谈判桌上协商足够长的时间,以此达成协议。

1987年9月,苏世民看到当时的股市已经创下历史新高,决定尽快关闭基金。他在10 月15号拿到了所有的钱,4天之后,就是史称“黑色星期一”的美国股灾。

(看,运气还是很重要的。)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 2007 年,那一年黑石以每股价格 31 美元的价格上市,公开募资超过 40 亿元,成功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上岸。

7、决策要稳

要在准备好时做出决定,而不是在压力之下。

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或因为内部斗争,或因为一些外部需求,其他人总会催促你做出决策。但几乎每次你都可以这么说:“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清楚了再回复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令人不快的情况下,这种策略也非常有效。

8、聪明使用杠杆。

(厉害的公司,其实都是使用杠杆,有的是资金杠杆,有的是渠道杠杆,有的是使用科技杠杆,有的是时间杠杆,有的是网络杠杆,有的是品牌杠杆,几乎无一例外。)

但杠杆很不容易,所以,最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使用杠杆爆掉的故事。

9、忧虑心理不可怕。

忧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开阔人的思路。

如果能正确引导这一情绪,你就可以洞察任何形势下的负面风险,并采取行动规避这些风险。

如何看教育?

永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1、顶尖大学通知书还是很重要的入场券。苏世民、沈南鹏、张磊都是耶鲁的。

2、教育投资不断受到重视,对此,张磊和苏世民也有着共识,认为"教育是永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3、苏世民表示,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教育都是人们通往更好生活的一本护照,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谋生。

4、张磊也认为,教育捐赠能给更多的年轻人以机会,给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回报这个社会。

5、张磊的公司,同时下大注于“好未来”,以及新秀“猿辅导”。


人生道理很多,重点是要“玩得漂亮”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今年赚钱最多的,居然是个牧羊人

2020年第一季度,地球上并不好过,但仍然有人发了大财。
赚钱最多的人之一,叫马克·施皮茨纳格尔,他的基金前四个月大约赚了40倍。
福布斯这么说他:“一个山羊农场主是如何通过建造一台末日机器来赚取4144%回报的?”
他是塔勒布的搭档,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喜欢弹钢琴和吹号。在他眼里,达利欧的“投资圣杯”非常可笑。
他在一个湖边的农场放山羊,做奶酪,并被评为世界上最好吃的手工山羊奶酪。
以下是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尼德霍夫都是一个完美的聪明人。
首先,他通过了第一流的智力测试毕业于哈佛大学,并拿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其次,他还是一个职业运动的高手:五度荣获美国全国壁球大赛冠军,并于1976年获得世界冠军。
第三,他是聪明人里的顶尖聪明人:他和比尔.盖茨一样,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不分日夜地用他非常精通的扑克牌进行豪赌,还热衷于和大师级的对手玩西洋跳棋。
然而,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让他日后成为索罗斯的操盘手。尼德霍夫还是一个投机高手。
下面要讲的这个投机故事,据说被(看起来与尼德霍夫不是一条道上的)查理·芒格多次讲起。
尼德霍夫想在哈佛大学取得甲等成绩,但他太忙了,于是他决定在选专业上“投机”一把。
通常人们会想,去选个冷门专业,就像中国人报考哈佛的东亚考古,尼德霍夫是不是也该读一个“法国诗歌专业”?
不,他选了经济系(资料显示尼德霍夫毕业于统计系)。
尼德霍夫像黑客一样,发现了世界顶级学府里的如下漏洞:
  • 要成为哈佛大学的研究生特别难,所以这些研究生都非常聪明,做事有条不紊,并且十分勤奋;
  • 结果,哈佛经济系系的研究生承担了大部分原本应该由教授完成的乏味工作;
  • 所以,教授很需要他们,也对他们心存感激;
  • 于是,在研究生的高级课程上,教授们给出的分数总是甲等。
经过如上观察与分析,尼德霍夫做出了一个“投机决策”:
什么课都不选,专门选哈佛经济系那些最高级的研究生课程。
结果是:他每门课程都得到了甲等的成绩,而且几乎没有去上过一节课。
据说,后来人们管他这种方式叫做“尼德霍夫选课法”。
这个故事背后的原理,与芒格推崇的“要去鱼多的地方钓鱼”一样。
尼德霍夫的“投机”天赋,不仅是一种“街头智慧”,他更像是一个有着扎实专业功底和量化思维的概率交易高手:
  •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称赞”尼德霍夫有如财务学领域中的培根(他的芝加哥大学的财务学博士应该不是靠选课混出来的);
  • 他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编了一个用于赚钱的交易软件;
  • 他自称严格按照统计学意义上的“异常现象”,各种各样的时间序列分析,和量化的一贯心理偏见做交易。
不负众望,尼德霍夫后来在华尔街声名鹊起,年回报率曾经达到35%,名列全球十大基金经理,连大鳄索罗斯也跑来邀他做交易员、系统设计员和合伙人。
尼德霍夫的赚钱声望在1996年达到鼎盛。就在那一年的某一天,尚未成名的塔勒布前往康涅狄格州拜访这位传奇人物,确切说,塔勒布是去面试。
当时37岁的塔勒布深受触动。尼德霍夫的大宅占地13英亩(约80亩地),仿阿尔卑斯山房舍而建,拥有网球场、壁球场和游泳池,还有塔勒布从小所梦想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室内的每一面墙都挂满了艺术品。
在塔勒布看来,尼德霍夫既是骑士,又是学者,令人崇敬。
当他环视主人惊人的财富象征时,突然冒出了一个古怪的念头:
他也许只是因为运气好
几年后,塔勒布在自己的成名作《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写了如下故事:
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被公认是当时最富有的人。据说希腊的立法者梭伦去拜访他时,并没有对主人身边的财富和金碧辉煌的事物表示一丝惊讶,也毫不赞美这些珍宝的主人。
主人对梭伦无动于衷相当不悦,直截了当地问,难道他不能算是最快乐的人?
梭伦答道:
“看尽人世间形形色色、无数的不幸之后,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享乐而狂妄自大,或者赞美稍纵即逝的幸福快乐。世事难料,未来变幻莫测。只有承蒙上苍垂怜从此能幸福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
我猜测塔勒布在写这一段时,也许想起了自己在尼德霍夫的超级豪宅里的感触。
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尼德霍夫在1996年出版了《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献给自己的父亲。书的开篇是这样的:
上来!浪太大了,和市场一样,你们会被淹死的!”一个匈牙利腔的声音对着我和我的女儿凯蒂喊着。我们正在长岛南安普敦海边,尽情享受着大西洋的海水浴。的确, 1992年8月的那一整个周末,由安德鲁飓风所引起的汹涌波涛是毫不留情的。
那个大喊的人,是当时60多岁的投机之王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的呼喊,仿佛一语成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尼德霍夫在泰国的最大重仓股泰国国有银行下跌了99%,他极力想挽回局面,抵押房子(占地80亩的豪宅)借来年利率15%的贷款,卖掉大量银器古董收藏,继续进行更高风险的下注。
1997年10月,尼德霍夫出售标普500的卖出期权,在遭遇一次美股单日下跌7%后,他被清盘了。
尼德霍夫失去了一切,他被炸得灰飞烟灭。

归零后的尼德霍夫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他没有被击垮,开始撰写投资专栏,经常收到读者落井下石的羞辱邮件。
《纽约时报》刻薄地写道:
尼德霍夫为了偿债,为了抚养四个还未成年的孩子,为了维持家人的生活,为了再次回到他唯一了解的证券行业,不得不苦苦挣扎。
从之前基金的废墟中重返市场,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比尼德霍夫想象的更为艰难。“当你已经55岁时,还要做到不屈不挠是很难的,”他在家中书房里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在你遭遇坏运气之后,你的支持者和客户就会产生恐惧。我现在处处都捉襟见肘。”
尼德霍夫一边变卖银器收藏,一边隐忍地积蓄着力量。
他在2002年2月东山再起,成立了斗牛士基金,他运用“多元时间序列统计”来判断短期市场的趋势,自2001年到2006年这5年期间,取得了每年复合增长率50%的惊人业绩。
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对多变量时间序列的研究。
例如,在化学变化中要分析压力、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在气象预报分析时需要同时考虑该地区的雨量、气温和气压等记录资料;在减肥中要观察运动、食量和朋友圈照片......
别忘了,尼德霍夫毕业于哈佛统计系,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过书。
在2004年和2005年,斗牛士基金获得CTA最佳表现基金奖。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斗牛士基金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创,损失高达75%(尽管上半年收益率30%),不得不于2007年9月清盘。
(类似的是,长期资本的原班人马也试图东山再起,不久后又再次挂掉了。)
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尼德霍夫算是人生赢家,他连续两次冲到投机领域的世界之巅。假如塔勒布所嘲讽的华尔街赢家是“随机的傻瓜”,那么尼德霍夫连中两次头奖的概率也太低了。
而且,尼德霍夫显然也是一个懂“算法”的人,他的投资奇迹,看起来都是凭真刀真枪创造出来的。
尼德霍夫会雇聪明有活力的年轻交易员,鼓励他们发明创新的交易策略,有人说,他更像是在经营一个科学实验室。
事实上,他带出了一大帮徒弟,至今活跃于投资舞台。
从更深层次,尼德霍夫一直刻意训练自己的世界观与思考模型,看上去,他的“逆向思考”与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也很像。
在《随机致富的傻瓜》这本书中,塔勒布夸尼德霍夫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有效市场理论。
“与金融理论界的经院派做法形成反差的是,他研究数据,寻找其中的不规则现象,而且找到了相当多,足够他成功地开展起以随机性研究为对象的职业,并写出一本见解深刻的书:《投机家的培养》。
从那以后,兴起了一个行业,它的操作人员被称为统计学套利者。”
一向臭屁的塔勒布承认自己受到了尼德霍夫的启发:
“1996年他对我脱口说出,任何‘可测试’的论点都应该经过测试,从此我的交易风格经历了一次飞跃。他的忠告一语中的。”
那么,他连续两次被清盘,只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我在他巅峰时刻的自传《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里隐约找到了答案。
那本书的中文介绍中这样说:
生活就是投机,而我们都是投机客,我们投机于我们的职业生涯、人际关系、游戏和投资。
改变生活的决策能力取决于我们读取和预期事件结果的能力。
从中,我能看出尼德霍夫与索罗斯最大的区别:
a、尼德霍夫相信投机市场有“屠龙术”,人们可以找到“公式”,然后在市场上去证实这个公式;
b、索罗斯不相信市场上真的有“屠龙术”,他也有自己的下注公式,但随时会推翻自己的公式。
尼德霍夫的第一次“炸掉”,是因为在泰国股市进行无对冲杠杆投机(当时的动机是为了保持自己第一名的位置),随后又赌美国市场不会大幅下跌,结果被彻底抹平。
尼德霍夫的第二次“炸掉”,是因为自己的交易系统遭遇了黑天鹅。
索罗斯在市场上向来以大滑头著称,经常空转多,多转空。他雇佣了很多操盘手,甚至让他们自相残杀,并毫不留情地炒掉失败者。
尼德霍夫一直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而索罗斯习惯说“我错了”。
如果用塔勒布的语境,尼德霍夫和索罗斯的最大区别是:
尼德霍夫不懂“黑天鹅理论”,而索罗斯懂。
如同梭伦所说:能幸福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那么,对成功的定义是否可以是:
能不败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慢,假如相对挂掉的尼德霍夫,如今已经90岁的索罗斯算作成功(的确,他还活着,还拥有86亿美元资产),那么看起来他的“不败”是靠“主动求败”来实现的?
一个怀疑论者能够在投机市场生存这么久,一定有他的“独门秘籍”,但是索罗斯又怀疑一切“公式”,这不是矛盾吗?

多年后,出现在图书签售会上的塔勒布,身材健硕得像个保镖。这得益于他从尼德霍夫那里得到的启发,包括尼德霍夫拿过壁球世界冠军、经常和索罗斯打球、以及其巨大庄园里的好几个球场。
塔勒布也创建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就取名为“安皮里卡”(Empirica)。
塔勒布的投资策略几乎与尼德霍夫正好相反:
下注于小概率事件发生。
尼德霍夫的策略是下注于小概率事件的不发生。
两个人的人生哲学也不同:
尼德霍夫想做第一,而塔勒布想不炸掉。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文章里为大众介绍了安皮里卡的投资策略:买卖期权。
  1. 比方说,假设通用汽车的股价是每股50美元,再假设你是华尔街的投资大户。
  2. 有一个期权交易员来找你,他提出一项交易,他打算在未来三个月内,以每股45美元的价格,把通用汽车的股票卖给你,你愿不愿意接受?你要在什么样的利润前提下才同意用这个价钱买这只股票?
  3. 于是你研究通用汽车过去的股价走势,发现通用汽车的股价很少在3个月内下跌超过10%,而那个交易员只在通用股价跌到每股45美元以下时,才会要求你买下他的股票。
  4. 于是你说只要有每股0.1美元,就愿意承诺用45美元买进他手中通用的股票,你这么做就是卖出购进股票的期权。
  5. 你是赌未来3个月内,通用汽车的股价维持相对稳定的可能性很高,如果你判断正确,那么说收到每股0.1美元就是净利润。
  6. 而那位交易员则是赌一种可能性不大的情况,即通用的股票会大跌,如果他赌对了,那他获利可能非常可观。假设他以每股0.1美元向你买了100万股的期权,之后通用的股价跌到每股35美元,他就用这个价格买进100万股,然后交给你,要求你用每股45美元买下;这样一来一往,他突然变得很富有,而你却损失惨重。 
这种交易用华尔街的术语来说,就叫价外期权。
塔勒布的交易哲学是只买期权
例如在上述通用汽车的例子里,塔勒布属于出0.1美元的那一方。
用我的话说,塔勒布买的是“概率权”:当概率落在有利于他的那一边时,他有选择大赚一笔的权利。
这一哲学以有黑天鹅存在为基础,随着时间积累,那些看似很难发生的极小概率事件,终究会发生。
塔勒布在“9·11”事件发生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方式做空美国股市,“9·11”事件发生后而一夜暴富。
随后,他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
在外行看来,这不是买彩票吗?彩票不也是以小博大,用两块钱中一个亿吗?
当然不是。我在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一文中对此有详细解释。
有些最开始小概率的事情,随着时间的累积,变成了大概率事件,你要做的,是计算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到底是多少,并据此计算下注的期望值。
能够理解这一点的人很少,能够做到的更少。所以普通人别去碰期权交易。
凡是以“准确预测”而自夸的投资者,最后都吞下了自己那误以为是水晶球的玻璃渣。
我们在电影《大空头》里,可以看见男主角在下注后备受煎熬的情形。塔勒布也不例外。他后来在《黑天鹅》等书里显得有多牛哄哄,在经营安皮里卡时就有多焦虑。
因为他们下注于小概率事件,购买那些特别便宜的期权,大部分时间都是眼睁睁地看着很多个0.1美元对赌的那一方收走。塔勒布备受折磨,表现出了许多他在自己书中嘲讽的傻瓜才会干的事情:例如,只在同一个车位停车,觉得马勒的音乐不吉利,等等。
每天都在一点一点流血,而别人却在大赚特赚,这种煎熬是惨无人道的。
这时,常常有一个员工出来安慰塔勒布说:
“我们拥有更高的智慧,我们才是胜利的一方。”
这个人叫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当时是安皮里卡资本公司的首席交易员。
就在前不久,他因为在疫情导致的股票暴跌中大赚40倍,而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一家名为田园诗农场(Idyll Farms)的官网首页,你能看到草地上快乐的羊群,以及井井有条的奶酪加工作坊。
山羊奶酪是一种奇怪的食物,我在加拿大西海岸的盐泉岛上的农庄里品尝过,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很讨厌。
田园诗农场的产品,被评为美国最好的手工山羊奶酪。农场的主人正是马克·施皮茨纳格尔,一个奇怪的对冲基金公司老板。
“一个山羊农场主是如何通过建造一台末日机器来赚取4144%回报的?”
这是Forbes的文章标题,财经作者们用一贯夸张的笔法,说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假如没有在放羊,就是在金融市场最狂野的角落大展身手。
在观察者看来,马克·施皮茨纳格尔花了整整12年,来等待一场完美的灾难。
离开塔勒布的安皮里卡基金后,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在摩根斯坦利混了几年,在2008年创立了环球投资。
环球投资的策略是:
尾部风险对冲。
简而言之,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延续了和塔勒布做搭档时期的“以小博大”策略。
但是这个策略绝非买彩票撞大运。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那种你拿到手上就一定赚钱的“炼金术”。想当年,索普写出了二十一点的必胜战术,也极少有人从赌场赚到过钱。
看起来环球投资是下注于小概率事件,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比这个小概率对应的成本还要低的赌注。
而且,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风险,会随着时间向前而累积。
说说电影《大空头》里讲述的故事(也算是真实案例)吧。我做了个简单摘要:

大空头的攻略

时间:2005年-2007年。

机会:2005年,发现美国房贷还款记录糟糕,违约率不断上升。

下注:赌地产泡沫会破裂,做空次级房贷。

赌注:CDS。若输每年缴1.5%保费,若赢赚30-50倍保费赔付。

过程:从2005年开始下注,2006年基金大幅回撤,饱受煎熬。

结果:2007年,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大赚一笔。


让我们这样想象一下:
有一个价值两亿的明朝青花盘,被一个土豪放在家里的客厅炫耀。有次你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有三个熊孩子,每天打打闹闹,经常打坏东西,家长呵斥也没用。
你心想,尽管主人很小心,早晚那个盘子会被熊孩子们毁掉。
你心中估算了一下:
  • 盘子一年内被打碎的概率约为30%;
  • 所以两年内不被打碎的概率是(1-30%)✖️(1-30%)=49%;
  • 也就是说,两年内被打碎的概率是(1-49%)=51%。
于是,你对主人说:我们来合作一把,我来出钱帮你这个盘子买个保险,万一出事儿了,赔付的钱我们对半分。
回到《大空头》,即使迈克尔·伯里预测准了次贷危机会发生,谁会给他以小博大的筹码呢?
还真有。
这个工具就是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相当于你给别人的房子买保险,赔钱的话算你的。
CDS被比喻为为大火正要吞没的房子投保,房子是别人家的”。
就像我上面编造的帮土豪的青花盘买保险的故事。
CDS费率每年只要1.5%合约的期限可以长达30年
用我们上面的概率计算来看,这个看起来像赌博的游戏,胜率接近100%,而爆掉的风险则很小。
你看看,这像不像一个局外人版的“俄罗斯转盘游戏”:
有一群人在玩儿俄罗斯转盘游戏,大家用装了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射自己的脑袋。
你坐在旁边,下注只要有人中弹你就能赚50万,但是你要付给每个射自己但没中弹的家伙一次一百块钱。
这里面的秘密非常简单:
1、不管多么小概率,只要玩儿下去,一定会有人中弹;
2、你付出的代价很小,你得到的回报很大。
你可能会说,天下凭什么有这种馅饼呢?
问题就在于,馅饼出现的时候,极少有人认为这是个馅饼。
这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样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个认出馅饼,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我们的主角迈克尔·伯里,是如何发现馅饼的?
他阅读了上百份抵押债券说明书,每份说明书都有上百页。
据说他是除律师之外,第一个真正仔细阅读这些复杂文件的人。
其次:从发现馅饼到吃到嘴,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从下注到青花盘被打碎,迈克尔·伯里等了三年。这中间因为2006年基金大幅回撤,他饱受投资人的摧残,一般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即使后来证明他赌对了,投资人们也早早赎回,没让他创造出更大奇迹。
投资就是这样,馅饼即使摆在眼前,人们也未必看得清楚。
即使你掌握了炼金术,你也要亲自找到馅饼。
让我们回到环球投资。
“尾部风险对冲”绝非到处去买彩票,而是花“小钱”,买到被错误定价的对冲资产。
更形象的描述,还是要回到我发明的“概率权”,环球投资以极低的价格去购买那些被甩卖的概率权。
难题在于,你能否发现那些馅饼?又是否能够持续找到被低估的对冲资产?
简而言之,这个策略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反人性。连塔勒布这类看似理性冷酷的人,他自己的基金后期据说成绩很一般,外加身体出了状况,后来也关掉了。
同时,持续性地找到被错误定价的对冲资产,似乎需要一个人和一家公司始终很聪明,这类事儿能够持续化、规模化吗?
事实上,从2009年到2019年,美股迎来一场超级大牛市,许多尾部风险对冲基金都亏得一塌糊涂。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的环球投资,却赚得让人眼红:
  • 2007年刚成立就在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翻倍的业绩。

  • 从2008年开始算起,该基金的年回报率竟然达到了76% 。

  • 2015年由于油价大跌以及中国经济放缓导致的市场大幅度调整,一天内净赚10亿美金。

  • 2020年第一个季度,因为全球疫情导致的危机,该基金实现回报约40倍。

环球投资看起来也很会做生意,也就是募集资金,因为基金总是需要弹药的。
环球投资的产品,被形象地称为“巨灾保险”,客户多是钱很多的金融机构,比如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据说当年也向中国推销过)。
客户指定部分需要上“保险”的资产,向环球投资额外提供一部分资金,环球投资管理并对额外资金收取相应的提成。
举个个人投资者熟悉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指数基金投资最适合业余投资者,那么,如果我们采用塔勒布的“哑铃策略”,用大部分的指数基金,加小部分的尾部风险对冲,结果会怎么样?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在2020年初的致股东信中(看来敢于给股东写信是个值得关注的投资信息)做了一个数据模拟:
  • 持有96.7%的标普500和3.3%的环球投资的“巨灾保险”,在过去十年的投资回报是319%。
  • 不仅好于仅仅持有标普500,也好于那些配置75%标普500和25%其他资产的组合。
  • 更何况,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一季度的40倍!
难怪马克·施皮茨纳格尔洋洋自得地在信中调侃:
难道我们真的是“超级看跌”策略吗?
几乎所有投资策略,都会面临“是否相信市场有效理论”的拷问。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资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时采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三名经济学家“为资产价值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是,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学术观点,前者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而后者则坚信市场存在缺陷。
“这些看起来令人惊讶且矛盾的发现,正是今年诺奖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学院如是说。
尤金·法玛认为,股票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不断地反映了关于股票的所有信息。股票市场价格趋势无法预测。
先锋基金的创始人约翰·伯格凭借这一理论,以及极低的费率,开创了指数基金的奇迹。
巴菲特一方面嘲讽市场有效理论,说这样的教授越多他越容易发财;而另一方面,他鼓励业余投资者买指数基金。
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思捣了个大糨糊:
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或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衷心感谢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时我也尊重有效市场的理念,我坚信主流证券市场已经足够有效,以至于在其中寻找制胜投资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据说尤金·法玛在芝加哥大学讲义里的最后一页写着:
“我刚才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
塔勒布和马克·施皮茨纳格尔的投机秘密,在于利用“非对称性”。
这是对主流投资理论基石的怀疑。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使用方差作为风险的度量,默认了回报率影响是对称的。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说:“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应归咎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可维茨在他的学术论文《资产选择:有效的多样化》中,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并以数学化的方式解释投资分散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简称MPT)的开端。
该理论认为,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
虽然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做了很多在现实市场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化假设,使得该理论无法在投资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但它在传统投资回报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而不是回报,是整个投资过程的重心,并提出了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法,马可维茨因此而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过去三十年对冲基金们一直在试图通过构建跨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说到这儿,你也许想起了桥水基金的达利欧所说的投资圣杯:
要找到15个或者更多更良好的并且相关性非常低甚至为零的回报流。
但是在马克·施皮茨纳格尔眼里,压根儿没有所谓的投资圣杯
他用历史数据严厉地指出:
通过构建跨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这从未实现过。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和塔勒布认为,问题在于,华尔街这群“幸运的傻瓜们”所采用的策略,从最开始的理论就是错。
这导致投资者忽视尾部风险,从而导致在黑天鹅面前束手无策,即使强大如桥水基金也不例外。
在《黑天鹅》里,塔勒布拿着一张10元德国马克的纸币,对着上面的高斯头像和钟形曲线浮想联翩:
“真是令人震惊,钟形曲线竟然成为风险管理工具,被监管者和穿深色西服、以乏味的方式谈论货币的中央银行人员使用。”
塔勒布想说的是,钟形曲线的不确定性计量方法,忽视了跳跃性或者不连续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
使用钟形曲线,就好像只看见小草,而看不见参天大树。
虽然发生不可预测的大离差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不能把它们当做意外而置之不理,因为它们的累积影响如此强大。
传统的高斯方法只关注平均水平,把意外当做附属问题。例如分析人的身高,最低也有几十厘米,最高两米多。
但是有些事情,并不平均,焦点在于极端值,而非平均值。
举个例子,你在街头分别随机拦住(无关联的)两个人,已知两个人年薪加起来是200万,请问以下哪种可能性更大?
1、两个人的年薪各为100万;
2、一个人的年薪是180万,一个人是20万。
考虑到20万更接近人均年薪,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平均,上述“2”的可能性更大。除非你是在一个俱乐部拦住两个身份近似的人。
另外一个例子:
这种倾斜在图书销量中更为明显。如果我告诉你两位作者的书一共销售100万册,最可能的情况是一位作者的书销售了99.3万册,另一位的销售了7000册。
这种情况比每位作者分别销售50万册的可能性大得多。对于大的总数,其构成会越来越不对称。
这就是不对称性。
塔勒布由此提出一个策略:
把意外当做起点,把平均水平当做附属问题。
这就是“环球投资”大赚其钱的智慧起点。

说回“完美的聪明人”尼德霍夫。
在他第一次爆仓的前一个月,尼德霍夫与塔勒布共进晚餐。
尼德霍夫告诉塔勒布,自己在裸卖看空股指期权。作为一名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士,他计算过自己赌注的风险,市场大跌至伤害他的概率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
尼德霍夫所做的,正是与日后的塔勒布和马克·施皮茨纳格尔所做的相反的事情,为了从交易商(像环球投资那种)拿到几百万美元,他承诺以当前价格从他们手中买入一篮子股票,如果市场有所下跌的话。
塔勒布面对自己崇敬的大人物,感慨万千,他回忆到:
“我跟他道别时心里很沮丧。眼前这个人,一下子能够挥上一千个反手拍,下棋时也仿佛身家性命都押在上面。眼前这个人,不论一早醒来想要做什么,最后总是做得比别人都好。我是在跟心目中的偶像对话……”
墨菲定律永远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定律,胜过一切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更何况过于完美的钟形曲线。
1997年10月27日,标普暴跌7%,极小事件发生,尼德霍夫被要求以原来的价格买入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股票。
他爆掉了。
尼德霍夫很聪明,但仍然不够聪明。
他有世俗世界最顶尖的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无法跃升至世俗世界更上面那一层。
他曾经是索罗斯的操盘手,两人在一起打网球,一起度假。
然而,尼德霍夫和索罗斯从来都不是一路人。
尼德霍夫这样说:
索罗斯不是我的朋友、客户,更不是良师益友;他是一头狮子,他尽他的职责,捕杀弱者,以及命令他下方的那些动物互相残杀。
尼德霍夫相信确定性,塔勒布和索罗斯都相信不确定性。
这一点从双方的偶像差别中可以看出来。
格拉德威尔写道:
尼德霍夫的偶像是19世纪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尼德霍夫还给长女取名高尔特,在他的图书馆里也有一张高尔顿的全身肖像。高尔顿是统计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也是遗传学家和气象学家)。
视高尔顿为英雄的人相信,把从实践经验获得的证据加以整理排比,以及汇集所有的数据点,那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都在掌握中。
塔勒布的偶像是卡尔·波普尔。
波普主张: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某个论点是否正确,而只能确定某个论点不正确。
有趣的地方出现了,塔勒布自称从尼德霍夫身上获益良多,包括经验主义。
可是尼德霍夫说:“塔勒布是不相信经验主义的经验主义者。”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认为经验是不可靠的,那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

假如你认真看过几本波普尔,就会发现索罗斯终其一生,都在讨好这个完全不记得他的老师;而塔勒布写来写去,都是对波普尔的拙劣模仿。
1987年,塔勒布受到了索罗斯的启发,在书店里读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的50页,接着,狂热地买下了所有能找到的带波普尔署名的书,生怕它们脱销。
“那是一间灯光晦暗的侧室,里面有一股刺鼻的霉味。我生动地记得那些思想划过我的脑海犹如神的启示。”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

  • 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

  • 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索罗斯在英国求学时拜师于波普尔,他曾自述说,他的目标是在华尔街赚足够多的钱来支持他成为作家和哲学家。
但显然,华尔街不止给了他足够多的钱,还为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
在我看来,金融市场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领域”,其中既有来自物理世界的随机游走,又有来自数学世界的均值和方差,还有来自人类的非理性行为。
索罗斯用两个命题说明他的核心思想:
1、谬误性。在参与者有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永远是局部的和扭曲的。
2、反身性。这些扭曲的观点可以影响参与者所处的环境,因为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是“”。
让我们对比一下尼德霍夫和索罗斯:
a、尼德霍夫是一个证实主义者;
b、索罗斯是一个证伪主义者。
a、尼德霍夫的“投机实验室”,试图发现成功的秘方;
b、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实验室”,试图对猜想进行反驳。
塔勒布讲过自己一个叫罗赞的朋友的故事:
他曾经花了一整个下午与索罗斯辩论股市。当时索罗斯强烈看空股市,还搬出一套煞费苦心的理论,结果事实证明这套说法完全错误。那段时期股市多头当道。
两年后,罗赞在某场网球比赛上巧遇索罗斯。罗赞问他:“你还记得我们的对话吗?我是记得非常清楚。”索罗斯答:“我后来改变主意了,结果赚了好大一笔。”他居然改变主意!
塔勒布的基金名字叫安皮里卡,Empirica来自“经验主义”一词。
但是塔勒布和尼德霍夫对经验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 尼德霍夫像一个高尔顿时代的统计学家;

  • 而塔勒布像一个贝叶斯主义的经验主义者,他将经验输入,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新。

波普尔的主张其实是一种对于理性的批判。真正的理性在于它可以接受批判,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是理性真正的精髓所在。
波普尔的理性态度是,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于真理。科学之所以科学在于它既可以被证伪又不服从任何权威。
所以,一个波普尔的信徒,应该是习惯于说:
我可能错了
或是像塔勒布那样。2009年春季,正值金融风暴未息时,格拉德威尔在某个会议上碰见他。塔勒布说:
“现在我们手上管理的资金有好几十亿,可是我们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在放山羊做奶酪之余,也写书。
他推崇自由市场经济,信奉奥地利学派。他认为美联储和政府的不断干预反而会让风险累积。
很有趣,他的基金正是靠这种风险累积来赚钱的,这也算是一种对冲吧。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16岁开始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当学徒,95%的时间都在亏损。他从中学到:
  • “学会承受损失,以及在损失扩大成灾难之前及时抽身”。

  • “我必须愿意长期看起来像个傻瓜,靠承受微弱的损失来等待大赢家。”

很遗憾,他的赚钱智慧对于普通人没有直接帮助。

我也不相信“交易员”是一个好职业,除非你极其聪明,会一门乐器(像《大空头》里的鼓手,马克.施皮茨纳格尔会弹钢琴和吹号),以及能够做出投资之外很酷的事情,例如世界上最好的山羊奶酪。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写过一本书,叫《资本之道》。封面有个大大的“DAO”,正是来自中国的道家的“道”。我还在书中看到了“Shi”这样的字眼,也许说的是“势”。

他放山羊做奶酪,也许是想起了庄子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列子可以御风而行,众人艳羡,说他得道了。而庄子不以为然,认为列子并不算是得道,因为他依然依靠起风。

而风,并不是宇宙间的那个“常”,非恒有之物。

假如列子习惯于御风高高在上,假如有一天风停了呢?

塔勒布则推崇用斯多葛哲学解决反脆弱的问题。就像庄子在《逍遥游》表达的“无待”:

不用等待起风,不在乎他人评价,不去比较,独立而存,遗世而行。如此,方得“逍遥”。

对比而言,尼德霍夫太早成名,太早拿到太多冠军,他太想拿第一,太想证明自己,太想拿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罗素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别为你的信仰押下全部赌注,信奉道家或斯多葛学派,做一个贝叶斯主义者。
最后
我赞成尼德霍夫的说法,人生是一场投机
但我的观点是:
生命不是一个靠拥有而证实的过程,而是一个因失去而证伪的过程。
斯多葛哲学说:对成功者而言,能够抛弃无用的东西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忙碌的人忙于任何事情,除了生活。所以,你打算做自己的“山羊奶酪”吗?
马克.施皮茨纳格尔花100万美元买的湖边农场太超值了,温哥华附近的农场大概要好几倍的价格。羡慕之余,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未来春藤”是我的奶酪?
从世俗的智慧来看,尼德霍夫给我的启发是:
他是第一层的“聪明人”,能够在他参与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最厉害的人。但是他的成功总是充满了脆弱性,总是承受着得失之苦。
就像拳击台上的冠军,宿命终究是被击倒。
那么,什么是第二层“聪明人”呢?
我们必须上浮到世俗世界头顶的抽象空间,对人世、对自己形成超然的鸟瞰感。
我们要赞美这个世界,也要怀疑这个世界。
我们必须知道,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人世间规律,在无尽的未知宇宙里,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过家家游戏,充满了虚妄的规则,和天真的假设。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我喜欢困惑的人,我喜欢烦恼的人

“我喜欢困惑的人,我喜欢烦恼的人。”
东野圭吾

哈喽

一年前和一个女生有暧昧关系,后来异地分隔,我一直想着等我工作稳定了去找她,一年后我去找她,她和另外一个男生在一起了......这个男生是我们一起认识的,家里条件不错。我想走出这个困境,怎么办?

老喻

困在里面才叫困境。你这叫出局。

Mr.Nobody

老喻,你怎么看待读二本就是耻辱?那专科就是耻辱柱么。这个时候我早上刷知乎的时候看到的。

老喻

很多考上名校的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那次考试。

Poppy 婧雅

认为“我对别人好所以别人也必须对我好”,是一种幼稚的暴力。那么怎么回答孩子:为什么还要对别人好呢?

老喻

对别人好是一种能力。

骆雄远

为什么是“孩子班上如果有61.8%的送礼,你也送”,这个概率是怎么来的?

老喻

黄金分割点。

Witness

老喻你觉得人际关系对人有多重要?在现代社会似乎总是要因人成事……还是说只要自己足够优秀自会被发现被重视?

老喻

在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是定价机制。你要么有定价权,要么有价值。

美美美少

老喜欢跟你聊尊重的中年男人,有多缺乏尊重?我喜欢一个男的,明明该聊爱情,成天叫我尊重他………

老喻

你确认他喜欢女的?

Ethan

面对自己爱了很久而对自己很寡淡的人和一个爱自己很久却无感的人,我该如何选择?

老喻

“寡淡的”你选了会从你吗?

地瓜11

如何才让自己甘心放弃非常喜欢的帅哥?

老喻

搞张他挖鼻屎的照片当手机屏保。

刘jun

我是幸运的能遇到一个好的「引路人」。

如果有幸得益于他的帮助,记得不仅要索取还要反馈。

感谢老喻的提醒,时刻警醒「心怀感恩」。

我是学建筑设计的。

大学的时候混过来了,出来工作得益于一个好的「引路人」,现在逐渐触摸到这个工作的门槛了。

老喻

感恩可以增大遇到好人的概率,确切说是激发了人好的那一面。

躺赢君

老喻您好,如果因为不可逆的疾病,未来几年内不可避免会失明,眼下应该做些什么?

老喻

2010年,一次意外事故导致芒格仅存的右眼丧失了90%的视力,几乎双目失明。86岁遇到这样的事,普通人也就接受现实了,但芒格无论顺境、逆境,始终积极应对。他尝试过几种阅读机器,甚至一度考虑学习盲文。后来很幸运,他的右眼又恢复了70%。

所以:研究相关医学,学习芒格,等待好运。

如果女神也爱我

遇见的路人,我该如何去要个联系方式?

老喻

你好,我外婆有急事找我,可我手机丢了,可以借个电话打一下吗?

钟敏

时而觉得人生有无穷的可能而兴致勃勃,时而觉得人生已是注定余生都是复制粘贴,怎么破?

老喻

去问时而。

荣华富贵

喻老师,夫妻感情破裂,有必要为孩子凑合下去吗,对于女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老喻

老外那种“分了之后还能一起和平带孩子”的关系,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瑚琏少年

老喻,被一开公司的朋友借了七八万块之后,赖着不还,有什么办法要回?

老喻

告他,让他成老赖,坐不成高铁和飞机。

一介书生

得到上学完老喻的《人生算法》,还是不知道从何做起,估计是自己太笨,老喻可以举一个我们社会底层人触手可及的例子吗?

老喻

不可以。数学天才伽罗瓦说:“一个作家对读者做的最大的恶就是隐藏难点。”

zxj

不想干程序员了,总感觉缥缈,想干点实业,又不知道如何开始。

老喻

数字化时代,0和1才是实在的,程序、算法、数据就是实业。

刘峥

作为妈妈,为什么会有点讨厌自己的女儿?7岁孩子。

老喻

据说7岁是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

烟喓灭了

看身边的朋友赚到钱了,没钱的我确没动力。

老喻

没动力经常是没能力的借口。


张雪梅

老喻,我想找个像您这样的同款老公,好找吗?

老喻

好找。同款包邮。

jason

自由但中产档次的人生,权贵但终生察言观色不自由,选哪个?

老喻

自由不是在黑白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可以放弃这样被规定好的选择。——西奥多·阿多诺

如果只能二选一,我选一。

周庆锋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老喻

生命的意义是你可以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月亮我的爽°

老爸老是说我性格孤僻,我反问“你希望我天天出去聚餐吗?”  老爸:“不希望”。

我想请问:您也是父亲,您怎么理解我爸的这种心理矛盾呢?(我现在大三)

老喻

并非你父亲矛盾,而是你陷入了“假两难推理”的逻辑谬误:要么孤僻,要么天天出去。

非黑即白是一种非形式谬误。

大三该学点儿正经东西了。

海军天使

即将博士毕业,光学纳米相关专业,我是北方人,去南方(比如广州大湾区)还是留在北方?

老喻

去产学研一体化做得最好的地方。

亚猴奔

了解到今年因为疫情已经倒了不少企业了,原本自己也想在最近跳槽。想问喻老师2个问题。

1、今年倒了不少企业,因为这次疫情会不会出现新的风口,怎样来思考这个事呢?我知道的是钉钉之类的软件确实开始推了,但是那也是之前就有的,不是新出现的行业

2、往年金三银四,今年却大为不同,包括自己也看了一个月了,没有找到合适的,怎么排解内心的焦虑呢,对个人来说又该怎么调整自己的方向(人生规划)

老喻

追风口的人,后来都成了风口杀手。

寇宏斌

谢谢您,我想清楚了。我爱她们,如果上刀山下火海,割肾剜心我都舍得给她们。那么,花费十几年养一个孩子来讨好她们,貌似也不是什么无法做到的事情。钱不仅仅可以用来投资,还可以用来买我所爱的人都幸福快乐。那这笔钱,我可以花,这份责任,我愿意担。

老喻

我们的确要靠自己爱的人活着。

李过过

一个月内天天听同一首歌,每天走差不多的步数,十几年了还是喜欢那个人,是不是有病……

老喻

你可能是哲学家。康德每天准时散步,广大柯城居民一看见康大师就对表。

为什么,学历在爱情面前微不足道?

老喻

因为: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乱编的,有点儿冷,解释一下:apple是伊甸园那个,指爱情;doctor不是医生,是博士,指学历。

陈厚

喻老师你的新课什么时候上呀?能不能预告一下,「人生算法」看过5遍啦,在新课没上之前,我会再去听几遍,并学以致用。

老喻

也许是8月。

useky

最近迷上了一套书,叫《第一推动丛书》,前沿科学科普的。问题是这套书在前年就已经是25周年纪念版本了。所以这最近三十年,我们的基础科学进步是不是太有限了啊?

老喻

所以彼得·蒂尔说“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却只得到140个字符。”但我觉得人类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积蓄力量,直至其真正可以成为第一推动。

寇宏斌

俞老师您好,我今年28岁,父母老婆都逼着我要孩子,可我真的不喜欢养孩子。又费时间又费精力不说,还得花钱?感觉养孩子的人生活的会更累!我宁愿把钱用来投资或者享受,只想活的轻松一点,我错了吗?是不是太自私?应该从了家人们吗?

老喻

重点不在于你对养孩子的观点的对错,而是你对父母老婆的讨好是否大于你对养孩子的厌恶。

沈震

下午好啊。期待躺在人生高处的老喻老师能指点迷津:

职场新人,非常困惑。老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是这样吗。先避开可能的问责,即使是多做一点点就能提升整个项目效率。

我要怎么才能避免成为他们呢?

老喻

“老人”的不敢担责任不正是给你创造机会吗?你居然还有空在这儿困惑抱怨。

A.Fat

我想进入股票市场,我的计划是先读个十本二十本关于股票市场的书,对二级市场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开始模拟炒股,探索自己的交易策略,等到大概率盈利的时候再进入市场,我觉得这个过程会有点长,怕自己没有这么大的耐心。

老喻

因为等不及慢慢变富,人们加速亏掉了本钱。

冯锦汐

24了,但我的世界里还是像小孩子一样的非黑即白,偏执地追求公平,如果别人对我承诺什么,我就会追着要直到要到,否则就是别人坏别人错,该怎么办?是我不成熟吗?

老喻

是。改。

傅小助

25,法本。毕业后跨专业就业,一心认为不会再回头。而3年后的今天,辞职考法硕。同学名校法硕已毕业,或者在知名所独立执业。自己是女生,越发感觉压力巨大,好像自己错过的再也追不回来了。这种对过去自己的责怪和对未来的忧虑,不知如何化解。请教喻老师。

老喻

拉长看两三年真不算什么,能追回来。也许你的跨专业经验还是特别的优势。

程春霞

看着这么多问答。深感老喻的慷慨和仁慈。普通人的精力和时间是何其稀缺。何况老喻呢?

老喻

身在加国乡下的我需要鲜活的问题。

苏錡

对疫情过后的世界怎么看?Positive or negative?

老喻

乐观。这并非预测,而是理性的选择。

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决策悲观,行动乐观。

尹吉复

喻老师8月得到上新课的话,我计划5/6/7月系统复习并践行《人生算法》,到时候好更上新课。对了,老师的人生算法出个书嘛,一卷在手,有仪式感。

老喻

据说中信出版社的《人生算法》6月30日会在得到App首发。

心如止水

13000分之一,被雷劈的概率这么大吗?

老喻

想亲自测试一下?

然谷

老喻,你会不会也经常感觉,我们此在的这个世间是虚拟的?

老喻

这虚拟的世间,手艺好到我怀疑自己的怀疑。

魏钦洋

我今年23岁,一直跟家里做工程,效益还算不错。让我最大的心结就是学历太低只有初中学历,我感觉在社会上学历低很容易被别人低看(很多人固有观念就是学历低就是智商情商格局素质能力等都低)。我也担心因为学历影响以后长期的发展,老师有什么建议?

老喻

1、多阅读;

2、多向长辈求教,记得问的时候拿本子记下来,会让他们刮目相看;

3、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去读个商学院,花钱就能进的那种。

自然点自然点

富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怎么接触到富人的交际圈?怎么融入到富人的圈子里?——来自一个技术搬砖者(但想改变现状,更进一步)的提问......

老喻

据估计,每天靠两美元或不到两美元的收入维生的人口为30亿人,大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在他们眼中,你就是富人。

?

 我26岁在小城市生活,身边朋友都去大城市了,我是不是太胆小了,不敢去大城市,我就想在小城市过悠闲自在,算不算失败者?

老喻

若悠闲自在让你快乐,就选择容易实现悠闲自在的地方,与大小无关。

jk

出生农村,目前在读大学,喜欢一个来自香港的女孩,和自己在同一个乒乓球队,凭此每周能见她一次,但感觉她对我没有特殊的好感,又担心彼此门户差异太大而不敢告白(我非常担心这种阶层差异的结构性力量),我该怎么办呢?

老喻

研究一下比尔·盖茨女儿的老公。

三皮、

你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作者有高度、客观风趣纯粹。

老喻

你太好了!

fyh

请问得心应手是什么感觉?

老喻

是指“自摸”吗?

小心蜡笔

自从看了老喻的概率权后,一直用概率权的思维做投资判断标准。思维框架对了以后,决策就变得更清晰了。

老喻

腰也不痛了。

BX-吴锦浩

老喻老师,在与前辈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受其影响,或者说容易被带走,没有很好说出自己的观点感受(或者处于礼貌尊重),但跟同辈可以侃侃而谈,请问有什么好建议

老喻

交流的目的在于自己收获什么,而不在于显得自己不蠢(侃侃而谈有个p用)。

和值得交流的长辈聊天的原则:1、大胆夸;2、提出自己最现实的难题,要对方帮助解答;3、顺藤摸瓜,让对方给自己介绍更值得交流的长辈。

铁锅炖大鹅

喻哥,关注你两年多了,我也来你这儿找个女朋友。身高185,山西长治人,本科学音乐教育,今年考法律硕士等待复试,今年准备法考,目标是做律师。发展地区未定,山西省内省外概率五五开吧。想找个一米七的,要求是喻哥的粉丝!

老喻

自身条件很好还公开征友的,多属于想法比较多的。~不过我怀疑这“抽烟有害健康”的警示很难阻止烟民。

FrankRain

老喻,我今年27岁,本科在国内某名校读了自己不感兴趣的电气信息类的专业,一直没好好学,本科成绩比较糟。毕业后在外地国企呆了两年后,回到家乡五线小城做了公职人员,工作两年半,听了些课,看了些书,想法有些变化,觉得这份职业很消耗人还没什么未来,想尽快作出改变。

目前考虑的是出国读研换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回国根据情况工作或者读博,理想的职业是高校老师。

老喻

试一下杠铃策略:一边做好自己的稳定工作,一边做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非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去做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喜欢的事情。

另外“高校老师”作为理想职业也许想当然了。

青禾

老喻,我最近感觉时间不够用,或者说安排不好,既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帮助家里照顾刚满一岁的孩子,又要自我学习的习惯占用一部分时间,同时,最近也在参与一个非常好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事业,可看到一起参与的合伙人不断收获,再想想自己,我也知道对于收获,前期的积累很重要,但我现在感觉时间安排不好,不能all in,对于这种多线程并列重要的事情不能很好安排个处理,请您指点一二

老喻

埃隆.马斯克那才叫多线程并行,你这叫自我阻塞。用“自我学习的习惯”这类借口来解释不能all   in事业,学个毛啊?

至善

老喻,你写了很多概率方面的文章,受益匪浅,下面几个概率知识我也在实践:

1.基础概率大于一切。做成功基础概率大的事情;广泛收集信息不受片面信息影响决策,比如不仅仅采纳单个个体的信息。

2.聪明试错,降低重大决策失误成本,和聪明人待一起,提高成功概率。

上面两点我运用较多,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概率知识很重要?有推荐书籍么?

老喻

如果你能找到比孤独大脑上更好的关于概率的文章和书籍,麻烦告诉我。

邓未

创业真的不容易,摸索了一段时间才找到一个人群细分需求的切入点,算是老喻说的最小内核,不过乐在其中,因为在疗愈别人的同时也在疗愈自己,初心是想把对自己的疗愈分享给有同样需要的人。很感谢老喻把自己走过的路掉过的坑变成了我们成长的路上的一盏明灯,所以,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在温村的老喻同学??人生算法作业满分?。

老喻

小心细分市场的小众、低频和聚合难度。

f'(x)

如何意识到过去的自己是个傻X。(毕竟这太疼了,自己的大脑并不想接受自己是个傻X)

老喻

照镜子。因为光速和大脑加工速度,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过去那个傻X。

空白暂时离线

老俞您好,想问一下:职场上如果总有人给你放暗箭,例如把你要给总监的产品的数据给搞错了,导致公司黄了这个客户。我不知道要不要举报她,毕竟我没有证据,她还会扮可怜,我在公司名声还比她差,不知道咋办。难道一直防着她么?总有防不胜防啊,不能辞职不能转部门,咋办?

老喻

举报。坚持做正确的事,让自己变名声慢慢好起来。

韩尚强

喻老师,阅读障碍症能否通过大量阅读有所改善,

有拖延症的懒人基本上凉了,这个观点正确吧?

老喻

作为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我是靠承诺在先倒逼自己。

王伟

现在33岁了,一直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而且知道自己在行业里面已经到天花板了,就是没有勇气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怎么解?

老喻

不是没有勇气,是没有选择。

行者随风

自己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在工作中属于忍辱负重的类型,有时候自己的需求被压抑。也看了许多方法论如各家的孩子各自抱走等,心里认同,但还是很难改变,请教该如何突破?

老喻

一个不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并且收获机遇的人,算不上喜欢帮助别人。

萬寶路烟燃

问题简单且平凡:老喻,抽烟喝酒吗?

老喻

不抽烟,极少喝酒。

十月十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每年在全球销售好几千万公吨,每瓶可乐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概是百分之3,那这2家公司算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制造商和排放量?向它征收环保税有没有毛病?

老喻

事实上,人们已经在利用“碳捕捉及储存”(CCS)技术,收集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再注入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避免让二氧化碳进入大气。

另外,为了环保,我一直坚持喝可乐。

简单

读过,笑了。我好奇,这是一种外星文体吗?自由无拘,又彰显情趣,直击内核。

老喻

wow,你太好了!

我也很喜欢概率这个问题,大多数在网上或现实中看到学到的东西知识,或新的赚钱机会。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你能做到的,那么多人也能做到。老喻认为取胜的关键在于什么?

老喻

如同你“以为”懂了概率,你“以为”自己看到了,更别说“能做”这件事了。

.

老喻,想问一下那个 行业或者领域 比较容易打破固有阶层,实现阶层跃升?感谢~

老喻

即使有所谓的“答案”,即使你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大概率也是你帮助别人实现了阶层跃升。

裴晓锦

老喻,今年23,在北京还算可以的学校读研,专业是交叉的设计学科,所以也涉及心理学。目前的状况是想去互联网做产品经理,但也看到您说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很有潜力。非要比一下的话我是更喜欢心理学的,也比较适合我喜欢和人沟通交流的性格,但是如果从事这个行业,一是不知道发展渠道,二是所学的东西会被扔下,而且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待遇和发展也很诱人,有点纠结。

老喻

大房产品经理,二房心理学。

自由人

想请教一下您,我想投资香港证券市场上价格很低的认购权证,这是凸性投资机会吗?另外,在证券市场上,还有什么凸性的机会呢?

老喻

不是。凸性机会需要极深的洞见,极大的投入。

漫漫

老喻,请问一下你之前的一片文章里有个概率题:某家庭有两个孩子,已经知道其中一个是儿子,在星期二出生,问这人有两个儿子的概率是多少?搜索答案是13/27,但有个问题,27的样本里合并重复的男2男2和 男2男2,但为什么不能合并男2女2和女2男2?

老喻

关于“星期二男孩”,男2女2与女2男2是有老大老二之分的。男2男2则是没有。

lnn_

我是一个年近30的程序员,一年前开始学AI,最近在找这方面工作,我经常看到一些名人分享经验,如果赚钱是你的刚需,你就一定能找到方法,我觉得有些焦虑,辛辛苦苦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学习,虽然工资会长些,最终还是要为别人工作,老喻,如果我想为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做点事,除了好好工作外,还有什么需要关注的么,或者多尝试下其他的?还有一个问题,老喻会写书法么?

老喻

想从技术单点去实现大突破,的确需要天赋和运气,属于小概率事件。微软的现任CEO是技术出身,他和很多印度程序员一样去读了在职MBA。我倒不是建议你一定要去读书,任何时候各家公司总是缺既懂技术又懂产品和市场的人,这是个较大概率的机会。


请留言吧!
声明:1、你的问题或被放出,请谨慎提问;2、本回答并无疗效保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黄峥的“三位一体”算法

40岁的黄峥,是中国仅次于马云的富豪。

在送掉100亿美金之后,黄峥仍然拥有350亿美元的财富。而这一切,在短短的5年之内发生,并且只能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发生。

关于拼多多的奇迹,人们有各种分析。两年前黄峥被各种怀疑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你们都在笑拼多多,我买了点儿他的股票(“拼多多简史”之一)》,那时拼多多股价跌到十几块。

直到现在,还总有人说自己因此赚了钱,又问我是否还拿着股票。

很遗憾,我不是专业投资者,赚钱的人也纯属自己运气好,跟我没任何关系。

关于拼多多的分析,有很多维度,例如从传统商业看中国的“不均匀”的潜力,从电商竞争的角度看突破点,从社交电商的角度看商业模式,从技术的角度看AI的魔力......

然而,所有这些分析都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因素:创始人。

没错,研究拼多多的文章,都会提及黄峥并不复杂的经历。

但只是感慨他年轻,聪明,运气好,有贵人相助,仅此而已。

本文将给出拼多多如此厉害的本质原因,那就是:

黄峥个人的“算法”。


先说结论:

黄峥的个人算法是:“三位一体”的创业者。

这“三位”,是:发明者,管理者,投资者。

1、先说发明者。

这是指黄峥的技术背景,以及拼多多公司的算法基因,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

黄峥最早与“大佬”们搭上,是因为丁磊找他解决某个技术问题。

拼多多宣称的“分布式AI”,实现了“以消费者为导向,在消费者习惯的场景提供高性价比的购物体验”的产品优势。

当然,公司不是实验室,黄峥也不是高精尖的天才,拼多多在技术上体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工程优势。

他像数字时代的爱迪生,而不是特斯拉。

因为这种灵活性和执行力,拼多多得到了腾讯在流量上的巨大支持。

2、再说管理者。

这次黄峥不当CEO,是计划“花更多的时间和董事会制定公司中长期战略,研究完善包括合伙人机制在内的公司治理结构。”

段永平的带路,加上黄峥的悟性让拼多多的管理一开始就有某种少年老成的成熟。

黄峥一方面强调“本分”,认真地讲愿景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刚创立时拼多多就在打打杀杀中冲出来。有多少创业者熬得住被经销商在楼下围攻?

这种反差,让我想起看《滚雪球》时,书呆子巴菲特和芒格为了所投公司,赤膊上阵与工会斗争的场景。

管理就是担当,是打仗,是为资本负责,拼的是真刀真枪。

以上两方面矛盾吗?一点儿也不。

本分,首先是不骗自己,做正确的事。骗别人最大的坏处是,最后把自己也骗了。这是黄峥从段永平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本分和人品没啥关系,本分其实就是“理性”,是一切思考、计算、决策中的第一因素。

所以,黄峥讲公司的愿景,也很真诚,虽然不是煽动人心那种。

因为愿景和使命这类似乎很虚的东西,最能给股东带来长期的回报。

我猜测他是亚当·斯密和达尔文的信徒。

商业美德不是自我标榜,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3、第三说投资者。

黄峥讲自己对价值投资属于“天生就懂”。段永平也说过,这类东西,懂的人点一下就知道了,不懂的人一辈子也懂不了。

听起来很宿命论,但可能就是事实。

黄峥经营拼多多的关键秘密之一,是价值投资思维。

当然,说起价值投资,巴菲特说自己是懂投资的企业家,懂经营的投资家。

一脉相承。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拼多多可以疯狂烧钱,疯狂补贴?这个和其技术基因似乎有点儿矛盾啊。

黄峥给出了答案:
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么我们得去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asset)哪些是费用(cost),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

没错,很多烧钱的公司,烧的是费用。

而拼多多,烧出来的是资产。

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强大的企业数字中枢。

简单说,就是算得出投入产出,算得过总账,算得出长期的账。

由此,拼多多的第一封致股东信里说:

拼多多将是个勇于投资未来,立足长远的公司。它有时可能看起来激进,有时显得过于保守,但它其实都是因循一个简单的一贯逻辑,那就是专注于这个机构的内在价值。

你看,“发明者、管理者、投资者”这三个角色,是不是说着说着就一体了?


其实,发明者、管理者、投资者”三位一体的家伙,还有一个人。

那就是贝佐斯。

1、作为发明者,贝佐斯和黄峥一样,是数字化时代的工程师,毕业于普林斯顿,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去华尔街做软件工程师。

2、作为管理者,贝佐斯很幸运地是在西雅图创业。这个美国西北角的城市非常奇怪,除了诞生了微软,还有波音、星巴克、Costco等一大堆伟大的公司。贝佐斯就曾经得到了Costco创始人的指点,算是开了管理的天眼。

3、作为投资者,贝佐斯在华尔街混过,也是价值投资的信徒。

但是,对于数字化的公司,价值投资怎么玩儿?这一点连巴菲特也没看明白。所以他和芒格都为自己居然没买亚马逊的股票而懊恼。

贝佐斯想明白了一件事,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里,一样是有“资产”的。

我称之为“数字化房地产”。

没错,这个世界最赚钱的生意,仍然是房地产。只是,发生在数字世界。

贝佐斯想明白了一件事,这件事巴菲特很晚才理解。那就是:

亚马逊的价值在于提供近似于水电的基础设施服务。

加上从Costco创始人那里的偷师,亚马逊打出了“超低价+巨量+微薄利润”,大量吸引用户,形成规模效应后,以更低的基础设施成本和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用户,形成飞轮效应。

此外,贝佐斯对于“自由现金流”的理解和运用,也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同宗同源。

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这也是拼多多的打法。

很多人怀疑:拼多多这么补贴,能赚钱吗?

也有人说:烧钱换来的客户,能持久吗?

更有人问:靠便宜货打五环外的市场,如何进入主流呢?

这些想法,压根儿没有理解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的本质。


最后

总结一下,“发明者、管理者、投资者”三位一体的创始人,是拼多多崛起的最大秘密之源。

从这个角度看,这家公司的奇迹,得益于“算法驱动+愿景驱动+价值驱动”,分别对应了“发明、管理、投资”这三个核心词。然而,未来竞争将更激烈。

对于投资人而言,假如你想要发现下一个拼多多,可以用这个“三位一体”模型套一下,去研究公司的创始人和当家人;

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你将来想成为一个黄峥这样的牛人,需要拥有一个更多元(而一体)的能力框架。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