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丨方法论

来源@奇点不奇(ID:zenglin776)
作者@奇点不奇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1

截止到1911年12月,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到达南极点。


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


结果是这样的,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获得一切的荣誉,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但是晚了一个多月,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

2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你不光要到南极点,你还要活着回去。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



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他们没有获得荣誉。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因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而且全军覆没,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


首先,去南极探险,不光是需要人,还需要物资,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他们是三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


一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刚好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会犯很多错。所以,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事实上,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尽快天转晴,尽快能够前进。


事后总结,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迹。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他的回答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3

这个故事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阿蒙森认为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相比而言,马更强壮,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但马不够耐寒,走到半路都冻死了,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


第二,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他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第三,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既节约燃料,又省时间。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而且还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

通盘无妙手

“通盘无妙手”是一个下棋的术语,原话叫做“善弈者通盘无妙手”——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为什么是这样呢?

(1)下棋的“通盘无妙手”


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就是从不追求“妙手”。


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俗称“半目胜”。


通常,一局棋下来,总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稳操胜券。也就是说,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足够赢了。


李昌镐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只追求51%的胜率,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所谓的“妙手”,虽然看起来很酷,赢的很漂亮,但存在一个问题——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谓“大胜之后,必有大败;大明之后,必有大暗”。而且,“妙手”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一旦“灵感”枯竭,难免手足无措。正如守卫一座城池,只靠“奇兵”是不行的,终归要有深沟、高垒的防护。


而与之相比,“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体现的是不同于“妙手”的另一种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善弈者通盘无妙手”。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其实风险很大,失误率高,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不去那里就好了。这类人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提前防范危险,消除隐患,把威胁化解于无形。

(2)台球的“通盘无妙手”


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应该知道,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数,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而且只要球进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就换对方上场击球。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


所以,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所以在打球的时候,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于是纵观斯诺克的历史,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


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击球特别准,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挖坑”,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打得别人没办法,所以也能夺得冠军。


而另一类球手是,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非常精彩的击球,但他经常不知不觉、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


不过,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但下滑也会很快,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3)守门员的“通盘无妙手”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场上,守门员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外行看守门员的水平,往往会在意那些特别精彩的扑救,比如飞身一跃把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扑出去,这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懂业务的人评价一个守门员,其实是看TA是否能把问题化于无形。



比如历史上一些伟大的足球守门员,其实都是后防线的指挥家。TA会观察对手的进攻路线和模式,然后帮助整条后卫线做好整体规划,把很多问题消解在无形中。所以,你在场上不会看到他们经常有超水平发挥的精彩扑救,主要是因为他们早就杜绝了隐患,把对方有威胁的射门化解在了无形中。这才是一个足球守门员的高境界。

(4)医者的“通盘无妙手”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这两句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而好的医生没有很大的名声。”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


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确是最大的啊。”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结硬寨,打呆仗

1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战斗力极强,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在其面前都不堪一击,可最终却毁在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人生涯,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第二阶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 13 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第三阶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


前后两阶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呢,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

2

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曾国藩是一个熟读兵法、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实恰恰相反,在他带领湘军之前,并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什么用兵之道。之所以能赢,其实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从来不与敌军硬碰硬地短兵相接,即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动攻击,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太平军是非常骁勇善战的,总想跟湘军野战,而湘军就是守着阵地不动,就算太平军再能打,碰到这种路数,也是毫无办法。


只要一有时间,湘军就开始不停地挖沟,一道又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断草断粮,等到城里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


就这样,一座城接着一座城,一点一点地挖沟,一步步地往前拱,就把太平天国给拱没了。


湘军每打一个城市,都不是用一天两天,而是用一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被湘军攻打过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外的地貌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 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结硬寨,打呆仗。

3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曾国藩是一个爱用“笨”方法的人,他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孙子兵法》里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美团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


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道理都一样,要想走出困境或者取得胜利,靠的都是耐心,而不是某个突发性地、奇迹般地胜利。很多时候,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时机来临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结语

最后,我希望能和你一起,记住这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无论外界环境优劣、不管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进步一点,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林肯有句话说得好:我走的慢,但我绝不退后。

(本文转载自“奇点不奇”(ID:zenglin776)。宇宙有奇点,人也有奇点)

- The End -
声明
本微信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微信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重阳投资

洞见交易|交易的世界

优秀交易者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拉开与同台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距离。
    
人的行为和思维具有惯性,要想改变不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时间越久越积重难返。反之,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以5年的时间看,优秀者知识素养的k线走势会呈现大牛股特征,而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处于st的边缘。

菜鸟的悲哀在于总是本末倒置,始终幻想高收益,却从来不为这种收益的基础添砖加瓦。


N年下来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在自作聪明中浪费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断轮回。

长期来看,简单的交易方法不一定成功,但复杂的一定失败。

几经轮回的高手,最终都是回归到一两种简单的交易方式,并以此安身立命。

把本来复杂的弄简单,别把本来简单的搞得太复杂,这既是一个人投资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这行终身的自我修养。

交易人的工作和价值就是去识别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机会,哪些是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不愿承担的风险,如此而已。

交易者不能沉溺于优美空洞的心灵鸡汤,更不能深信貌似圆满、安全,被90%以上乌合之众认同的名言警句,你需要实践一下,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认知。

比如,优秀的交易者一定是谦逊的。真实的一面是,卓越的交易者都非常有个性。

这句话,一方面是乌合之众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炮制出来,希望别人如此待他;另一方面是部分优秀交易者为了自保不被攻击而给予你的假象。

优秀交易者会养成专注守拙、对风险和机会转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问题的习惯。

普通交易者很难真正理解上述内涵并抵制诱惑的坚持。

交易上的两种悲哀:


1,总是试图用一种投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他人和方法。


2,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


人无自省,事无善果。

大多数人总是聚焦在最终结果上,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结果的过程,恐怕能让他清醒很多,有提高很多。

如果把那些优秀交易者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99%是不好意思说些什么。

交易中犯错是难免的,但不同级别的错误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同。


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


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变成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


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

突破交易的那层窗户纸儿需要一些缘分,让交易从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论需要持续的勤奋,而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偏执又需要点天分和悟性。

这三个因子每一个都可以筛掉一半的人,三轮下来大概还剩12.5%左右。


所以说,股市里长期来看只能有1成左右的赢家,实在是太合情合理了。

成功的交易者通常具有良好的战略视野,他们更愿意思考那些对长期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


而普通交易者正好相反,某天的一个大涨马上就可以让他们激动万分而无视了整体结果上的失败。


当一个人考虑的是5-10年周期的问题,他就会拥有未来;若只习惯考虑明天的问题,他注定只能收获昨天的延续。

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交易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


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即可消解,孤独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率的心灵感应。


孤独是交易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


但孤独带来了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


财富为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安宁和自由,带来了超脱的独立和更多选择的权利。


当然,财富容易让人在追求它的过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当把追求财富凌驾在生活本身的意义之上时,人的心灵容易被它绑架,你虽拥有一切,但可能会变得更加焦躁、饥渴。


看开,自在。

亲爱的你,点击一下文章右下角的“在看”,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


往期文章回顾:
洞见交易|交易大师的诞生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与格局漫谈(3)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与格局漫谈(2)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和格局漫谈(1)

洞见交易|交易执行力的提升

洞见交易|赢家和输家的区别
洞见交易|构建赢家思维,提升交易层次

洞见交易|假如财富机会来临,你准备好没?

洞见交易|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震荡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分享一套逻辑简单的趋势交易系统

洞见交易|江湖传说高手的绝招,来一招?

洞见交易|交易系统是如何炼成的?

洞见交易|成为有洞见的交易者



欢迎关注“洞见交易”,更多精彩将与君分享。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洞见交易

洞见交易|交易中的机会与路径依赖

一、做你能力圈内的交易机会

1、“少下赌注,然后在出现一个真正伟大的想法时,大下赌注是很有意义的。”——Charlie Munger

交易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值得去下单的。随意、冲动、人云亦云以及频繁的交易,是导致亏损和心态不好的主要原因。

投机是什么?

投机就是投资机会,没有机会就不进场交易。这种机会是你熟悉的,在你能力圈范围内可以把握的极值机会,不在历史最高区域,就在历史最低区域。将军赶路,不撵小兔,不是所有猎物,都值得你去追狩。

2、盈亏同源。一切交易机会,利润无法确定,但风险却必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面对交易机会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对风险的关注,而不是利润。不预设好风控措施,或者背后的风险你承受不起,不要动手。

3、减少交易并不等于你平时就不交易,也不是说减少了交易你就必然能抓住有价值的机会。适当的轻仓交易是与市场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关键是你的每次交易一定要符合你预设的条件,而不是随意而为。

4、试着对待每次交易,都当作是最后的一点本钱,把每次机会都当做是自己交易生涯中最后的一次翻身机会,我们是不是会更谨慎、更认真对待每次交易,从而大幅提高我们的交易质量呢?

查理芒格说,如果允许你在纸上最多打20个孔,每打一次意味着你丧失一次交易机会,20次后你的机会也就用光了。这样,你是不是也会特别珍惜每次机会?

二、摆脱交易的“路径依赖”

1、什么是交易的“路径依赖”?

如果在过去3-5年,甚十年内,你通过采用某一策略获得了持续的超额收益,那么是不是就能证明你采用的策略就是正确的,以后你会依然盈利?

再后来,即使经历了一两年的失效,你大概率还是会继续相信并采用这一策略。这时,你能否意识到这种策略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你过去所采用的策略,在内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以后,它已经失效,那么这种继续坚守的做法我们便称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对交易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除了直接带来你金钱上的损失,还有难以挽回的沉没成本,时间成本,甚至面子、形象、声誉等等的损害综合一起,会给你带来灭顶之灾!

2、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市场上没有一种方法是永恒的。举一些可能存在“路径依赖”,过去有效,现在无效的交易策略。

1)、小市值股票轮动策略
2)、股票打板交易策略
3)、ST停牌重组策略
4)、股票低市盈率、市净率策略
5)、网上N多的程序化统计模型策略
6)、各种交易史上短命的“暴利”高手
7)、各种固定参数的指标(均线、波浪、K线组合、支撑线、压力位等)和趋势形态等等

在无效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交易策略是有效的;而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各种市场因素发生改变,很多策略的有效性就逐步丧失了。

3、如何摆脱“路径依赖”?

1)、跟踪底层逻辑要素的持续有效性

路径依赖的核心问题在于,某些核心要素变量已经发生改变。

一个交易系统,它不是单一要素在起作用,是由众多的交易要素构成。比如,政策、经营状况、行业更替、金融环境、气候、价格区间、生产及消费需求结构,交易人身体、心理状态改变等等构成。

这些要素在某一时间段内,可能是恒定的,或者,策略就是专门锁定其他要素而搏取某些要素变化带来的机会的。当这些要素变量,一个或者多个,它们所依存的环境或自身发生改变时,一定会有新的变化发生。

我们需要重视、跟踪并评估相关要素变化对交易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确保我们对交易策略的底层逻辑要素的跟踪,在我们的视野和可控范围之内,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改变。

跟踪的核心就是要收窄我们所采用的交易策略的逻辑风险敞口,尽量同步策略演绎逻辑或线性归纳逻辑的改变。

2)、自我否定与进化


当跟踪到交易策略的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或策略逐步失效时(不是交易自身产生的盈亏高低变化),要勇于克服沉没成本、声誉损失以及各种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自我否定。

与自我否定相应的是自我的进化。当我们跟踪或捕捉到影响策略效果的要素发生改变或增减时,就需要慎重思考并总结其中的联系与逻辑,不断拓展、完善,甚至要勇于改变自己的能力圈。

自我否定与进化,并不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交易理念,可能更多的只是在实践应用领域进行拓展、转变与调整。当然,不排除对某些策略,从理论到策略本身进行全面的否定。

3)、简单


越是复杂的策略,需要考虑的要素就越多。策略越复杂,对内对外的要求越高,我们就越难以对所有要素变化与底层逻辑关系进行充分的把控和梳理。也就是,能力圈边界越广,策略漏洞就会越多,把控难度就越大。

交易者应当尽量寻找简单明确的交易策略或实践对象,尽力缩小能力圈边界,提高可靠性,收窄风险敞口。

简单,意味着我们无需去做360度的高难度空翻动作,越是能轻松达成目标越好。我宁愿扶着栏杆慢慢行走,也不愿意空翻之后,脚下不稳摔跟头。

4)、从时间的维度去观察和思考


众所周知,观察事物发展的时间越长,数据越丰富,和外界交换的信息越多,事物的样本特征就越稳定,越可靠,效力也越长。拉长时间维度去观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短期要素和次要要素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大方向影响就越小。

从时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拉到一个更高、更宽的维度上来,以审视的目光,站在国家发展、文明进步、人类需求演变等大趋势上来思考问题和逻辑。

从时间的角度观察事物,你将更容易捕获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其特征、特性转换及其表现形式。

事物特征、特性的转变,是需要时间来转换的;一个生命从孕育到死亡,也一定是通过时间周期来实现的。我们考虑的越长远,对事物发展的确定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把握就会越高,自然,认知的“路径依赖”的问题也就越小。

简单+可持续+可进化的交易策略,极值状态下的交易机会,高胜率的概率优势和资金管理,就是我心目中的最好交易策略。

我深信,我坚持!

亲爱的读者,如果能分享至您的朋友圈,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


欢迎关注“洞见交易”公众号及微信群,更多精彩将与君分享。

往期文章回顾:
洞见交易|几个新型网格交易方法

洞见交易|交易的能力圈

洞见交易|深度实值期权代替持有标的(期货、股指)

洞见交易|资金管理之顺势加仓法

洞见交易|网格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赌场式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交易的世界

洞见交易|交易大师的诞生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与格局漫谈(3)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与格局漫谈(2)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和格局漫谈(1)

洞见交易|交易执行力的提升

洞见交易|赢家和输家的区别
洞见交易|构建赢家思维,提升交易层次

洞见交易|假如财富机会来临,你准备好没?

洞见交易|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震荡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分享一套逻辑简单的趋势交易系统

洞见交易|江湖传说高手的绝招,来一招?

洞见交易|交易系统是如何炼成的?

洞见交易|成为有洞见的交易者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洞见交易

洞见交易|交易杂谈

  • 近期在洞见交易微信群里少有聊天,专心交易。偶有想法,皆以只言片语,散乱呈现,现作一简单整理,以作记录。

    大路与捷径

    1、聪明人下笨功夫。顶级高手,比的是慢,是笨,是扎实,是谁活的长。坚持做正确,但是难的事,用最笨的方式先生存,路走出来了,海阔天空。

    2、“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求其中,求其下,走捷径,逃避思考,是人性。都认为自己是人才,但现实是,只有极小数的人能够成为幸运儿。不易走的路,没有任何捷径;容易走的路,最后往往是绝路。

    3、做交易,不要总去想着创造什么传奇,做什么大师,名人,英雄,收获什么样的名声。在这个概率偏差的世界里,英雄是死了很多人,活下来那么一两个。那种小概率大风险事件,不是我们成熟交易人所追求的。

    4、做交易,其实是一个选择承担什么样的风险获得什么样收益的过程。对于风险的承担和利润的获取其实都有选择性,站在这个角度,思考自己的交易,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交易模式。追求技术手段,实质是想找到神兵利器而让自己无所不利,我个人觉得这是不现实的,我自己也走过这段弯路。因为风险的选择和收益的选择,是无法从武器的角度去解决的。

    5、好的交易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长期回报不依赖于投资者的技巧,2)、回报足够显著并且可见或可把握,3)、在不利市场环境下(如方向反了),同样能给你带来现金流。

    狠狠的——坚持

    1、交易的盈亏,和心理活动无关。很多做交易的朋友,总是将交易视为一种修行:修心、修禅、修道之类。以前,我也认为是这样,但现在我不这样认为。看看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包含交易巨人),哪个不是有自己的宣明个人魅力或独特个性?交易不是无欲无求,也不是率真烂漫,没有必要把交易神秘化,妖魔化。

    交易没有那么多玄之又玄的东西,更没有什么神奇不可掌握的神秘秘籍。交易赢家无非两点,狠+忍。

    交易,只是一项工作,一门技艺,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盈利或亏损,只是工作流程之后结果的输出。
    有道之人,可能确实很牛吧。

    2、一个成熟的交易员,不是他能力多强,水平多高,道行多深,他的优势体现在哪呢?无它,唯手熟尔!

    金融市场里,充满机会,只要你愿意只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那么是有工具,手段和技巧让你可以永久的拿下去的,或许,没有暴利,但一定足够你生活富足,一生无忧。

    3、不少人天天研究攻击力,天天研究交易逻辑,看起来很牛的样子,但是他的认知中缺少了这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一确定性的收益来源和对应的风险边界。这样,他与盈利之间,就有难以突破的距离。

    4、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知道市场某一轮的底在何处,只有抱着底层资产最终价格会回归的信仰,然后一步一步建仓,并采用一些工具和手段在被动中主动操作,一点点的降低持仓成本,等待春天的来临。相信谁都不想经历黑暗,一来就能躺赚的,哪是概率偏差下的幸运儿。

    5、有句老话,靠运气得来的钱,会凭实力赔回去。交易,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操作是计划性的操作,知道自己的风险和盈利将来自于哪里,然后,在规则的框架内,构建自己的赌场计划,让自已从赌徒蜕变成赌场。这样,我们的获利就不再依靠一次性的满仓一把梭,我们的获利来源于自己依靠规则,如赌场一般获得概率优势,靠长期的必然性概率而来。

    你,才是最牛的

    1、没有料事如神的人,只有坚持信仰的神。能在交易上长期保持盈利的人,不是他们料事如神,而是他们能坚持信仰并始终如一的、长时间的、坚持自己的系统和策略,严格遵循风控管理。利润,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2、万法归宗,交易做到后面,基本就是几个基础工具的运用。当然,简单方法的运用,是一种能力,你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拥有这种能力,认知必须跟得上,这是个艰辛的过程,绝不是说上来就可以一脚干进球门那么简单直观。

    期货交易最终就是追求简单,准确地说,就是达到内核足够简单,能力圈足够简单,如若不是,根基必然不稳,市场已经足够复杂,你也复杂,那么,我们大概率玩不过市场。

    3、很多交易者恨不得自己样样精通,样样能,但交易到了最后,能取得大成者,谁是全能选手?我所做的策略交易,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无聊甚至可笑,可是,坚持下来,却能保证长期的盈利收益。别人的东西再牛X,是别人的,谨守自己的能力圈️,在可确定的边界内交易,不需要多少炫目的技巧,有一两招挣钱的手段,足亦。

    4、很多交易者都在试图控制市场,或是分析市场,让市场走势跟自己的主观意愿相符合,或是与自己的分析相符合。越是想要了解市场和跟随市场,越会陷入混乱的泥潭,造成情绪化交易、计划外交易甚至是重仓交易。最后,别说是稳定的获利,就是保住本金都很困难。

    5、交易这行当,没有权威之说。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视野,不同的个性、理解和认知,构成了这个精彩纷成的市场。不同的交易风格,都有各自相应的风险和对应的收益来源,也使得我们彼此之间成为对手盘。我们要想取胜,就一定要拥有自己的交易优势,或为坚持、或为熟练度,或为认知高度......但一定得拥有,否则,我们难以最终胜出。

    逻辑为矛,仓位为盾,守正出奇

    1、期货交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无序的震荡。市场根本就不会尊重我们,连续地止损是我们亏损的主要原因。站在时间的一边,从最坏的情况来考虑交易计划的设计,不要老想着怎么多赚。不赔,或赔的少了,自然就赚了。按照最坏的情况来设计交易策略,你顶过去了,才是合格的。

    2、交易的两大核心,一是要有明确的利润来源。如果你连自己要赚的是什么钱都搞不明白,至少说明你的交易还处于糊里糊涂阶段。
    二是降低收益预期,并具有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暴利是市场给我们的,不是我们追求得来的。风险包含资金风险和心理风险。我自认为自己已算一名熟练的交易操作工人,但也总在提醒自己,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3、抓机遇也需要务实,讲方法,讲策略,讲胆商,讲运气。抓不抓得到与敢不敢抓是两回事,但一定要敢放胆盈,也要敢放胆输(浮亏)。

    4、什么样的人能在市场上活得好?活得长?手握六七成现金,每个月还有现金流收入。下跌,是捡钱的机会,高兴;上涨,手里的单能跟着赚,也高兴。于是,你就自然活得自在。

    5、投资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未来卖的好,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买的好。买的有把握,买哪些看得见,摸得着,收益与风险边界清晰且能确定的逻辑或机会。追求卖的好,哪是以后的事情,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要的是能在阳光下行走的交易,这样,即使未来我们是以一个非常普通的价格卖出,也能赚钱。这,才是好的交易,安心的策略。

    得与失

    1、不少交易人总是在寻找能够避免损失,而利益又能最大化的开仓信号或交易策略,并以此为自己的交易目标。但事实和时间会告诉你,这种只想占便宜,不想吃亏的策略在概率上是不存在的。

    任何策略都是需要行情配合,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高收益低风险的策略。所以,与其研究策略本身远不如研究一般策略的组合。

    简单点就是,做经典策略的组合就可以。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是经过时间洗礼和验证的,长期来看比大多数突发奇想和无数次优化的策略生命力更强。

    2、看过一组数据,统计了一些国外存在超过30年的机构,他们的平均年化收益在15%左右,而最大回撤在30%-45%。也就是说,长期来看,交易的平均最大回撤率是在平均收益率的2倍以上。这组平均数字,反应了交易真实的一面,和大多数活下来的真实交易者情况类似。

    从国内的公开数据看,各类传奇人物,他们累积的绝对收益数字可能很大,其最大回撤率和平均收益率之比也不低,1:1算亮眼的了,但数据时间尚短,未来待定。各类不良媒体宣传的几万赚几亿的故事,大伙听听就好,哪是激励炮灰的洗脑文案,概率偏差的产物。过去不缺,将来会更多。

    3、作为个人交易者,我们不必过于将目光聚焦在资金的回撤上。如果你能清晰知道这些回撤是在你的资金计划和交易策略范围内,你就需要坚持,因为,你没有错。我们不要被一些虚假的宣传或高大上的交易数据所误导,明明是正确的路,但被噪音所扰,就容易多走一些弯路。

    欢迎关注“洞见交易”公众号及微信群,更多精彩将与君分享。

    往期文章回顾:
    洞见交易|赢家的契机

    洞见交易|交易有没有秘密?

    洞见交易|交易的黑暗料理

    洞见交易|交易中的机会与路径依赖

    洞见交易|几个新型网格交易方法

    洞见交易|交易的能力圈

    洞见交易|深度实值期权代替持有标的(期货、股指)

    洞见交易|资金管理之顺势加仓法

    洞见交易|网格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赌场式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交易的世界

    洞见交易|交易大师的诞生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与格局漫谈(3)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与格局漫谈(2)

    洞见交易|交易思维层次和格局漫谈(1)

    洞见交易|交易执行力的提升

    洞见交易|赢家和输家的区别
    洞见交易|构建赢家思维,提升交易层次

    洞见交易|假如财富机会来临,你准备好没?

    洞见交易|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震荡交易策略

    洞见交易|分享一套逻辑简单的趋势交易系统

    洞见交易|江湖传说高手的绝招,来一招?

    洞见交易|交易系统是如何炼成的?

    洞见交易|成为有洞见的交易者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洞见交易

长期主义: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事

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

似乎没人讲明白。

  • 高瓴资本的张磊刚在《价值》一书中讲完长期主义,就被批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上“短期操作”。

  • 索罗斯在“活下来”和“投资收益”这方面算是长期主义者,但他是个典型的“反转者”,经常见风使舵。

  • 李录被芒格视为“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价值投资的信徒,毋庸置疑是位长期主义者,可是他又说投资人应该像个高尔夫球手,应该打无记忆的球。

看起来似乎有点儿矛盾,有点儿分裂。

长期主义不仅很难定义,而且更难实践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

如何兼顾“长期主义”和“当下行动”呢?

长期主义追求不变,而行动需要随机应变。这二者如何调和呢?

本文将以乔布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策原则为例,用一个独特的“双线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双线模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尽管乔布斯在大家心目中偏“文科”(本人不赞成文理分科),他的这个决策原则似乎也有点儿鸡汤,但事实上,其背后的原理,竟然和AI一模一样。

如我所说:每个高手,都是一只人肉阿尔法狗。

其最大的价值,就是给出了一个每个人都能够实践的“体系”,从而实现:

既能坚持长期主义,又能走好当下一手。

概括而言:

1、长期主义,是指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长期评估体系,是愿景,价值观,终极目标。

例如对于阿尔法狗而言,其评估体系就是终局胜率。

如此一来,自然就有了大局观。

2、当下一手,就是根据以上评估体系,找出终局胜率最大的一手。

以围棋为例,人类因为算力局限,以及习惯的“只看眼前”,会混淆局部(短期)最优,和全局(长期)最优。

AI就只顾终局胜率,每一手都归零,从头算当下的概率。

为什么要引入概率呢?

因为即使是AI,也无法穷尽变化,精确算出终局胜率,所以干脆用概率评估,选相对优的那一手。

3、以上两点,是长期主义的两只眼。

4、所谓打“无记忆的球”,就是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链)是一个无记忆的随机过程,看似只管“当前状态”,其实是为了实现全局的期望回报最大化。

5、所以,这就解释了长期主义高手为什么“善变”。

这方面乔布斯做决策和AI下围棋非常像,有时候看起来非常飘忽,会突然放下某个局部不管,走到别处去了,该弃就弃,绝不纠结。

6、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坚持”或“连续”。

一个人的连续性,是根据其对目标的连续性来评估的,而不是看其短期行为的连续性。尽管二者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一致的。

7、长期主义,还是一个贝叶斯更新的过程。

决策者追求的是大概率靠谱,而不是绝对靠谱,而且这个概率会随着时间不断优化。

长期主义作为一个贝叶斯更新的过程,既是前进,又是进化。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自我的成长。

8、长期主义是对求真的信仰,而对于“眼前一手”,则敢于随时调整自己的信念。

9、只有如此,才可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实现时间的复利,空间的复利,资金的复利,以及自我的复利。

10、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是关于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关于洞察力和计算力的问题

(以下文字,以前发过一次。)


人生会有多个不同意义上的转折点。在经历了多段不靠谱的恋爱之后,花花公子乔布斯终于被收服了,那时他被苹果董事会赶出来5年了,距离他再被请回去复兴这家公司还有6年。

1990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次演讲。劳伦·鲍威尔是商学院的新研究生,被一个同学拉来听,因为到晚了,没位置坐,她就带着她的朋友走到第一排,坐在了两个预留的嘉宾位上。

乔布斯到场后,被引导到她旁边的座位。他被右侧劳伦吸引了,和她聊了几句。

乔布斯回忆说:“我在停车场,车钥匙已经插上。我问自己,‘如果这是我人生在世最后一天,我是愿意开一场商业会议,还是同这个女人一起度过?’我跑过停车场,问她是否愿意与我共进晚餐。她说好。我们一起走进市里,自此一生携手。”

后来人们说,劳伦给了世界一个更好的乔布斯。


在上面这个爱情传奇里,乔布斯实际上是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他把自己的余生压缩为一天,这样就能更加聚焦地思考,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眼下最优还是长期最优?局部最优还是全局最优?

这可能是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之一。

国际象棋天才卡斯帕罗夫说:

“战略家总是先设立一个远期目标,制定相关的战略,然而返回头制定具体措施。他会先设立实现远期目标所必须的一些中期目标。

特级大师下棋时,依靠的不是对成千上万种应对方案进行单纯的筛选,而是先确定一个他想在10-15步棋后希望达到的局面。

他会评估所有可能性,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一步步走向这个目标。”

然而人的大脑天生并不是为长期思考做准备的。

我们的大脑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靠一点点修修补补完成的,它背负了太多来自远古和丛林时代的包袱。

决定人类思考、计划和决策等理性行为的,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它让我们摆脱了见到老虎就跑的命运,开始有了长期思考的习惯。


人工智能击败人类围棋顶尖高手,靠的是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局部精确的“战术”,这一点让人意外。

阿尔法狗之父哈萨比斯认为,关于围棋,人类3000年来犯了一个大错。

围棋里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谚语。在过去,人们认为刚开局时,在棋盘的第三路和第四路上落子有更大的价值,太靠近中央则又点儿虚无缥缈。

但是在对战李世石的一局中第37步中,阿尔法狗落子在了第五路,进军棋局的中部区域。与四路相比,这根线离中部区域更近。这可能意味着,在几千年里,人们低估了棋局中部区域的重要性。

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简单重复一下阿尔法狗的工作原理:

1、决策网络:模仿人类,根据“直觉”,找出当下局面最好的5-10种可能的落子点;

2、价值网络:评估上面那几个候选落子点的胜率。是什么胜率?走到终局的胜率。

3、增强学习:人工智能开始的时候“直觉”不会那么准,对胜率的评估也因受到计算深度的控制而未必那么精确,但它可以通过增强学习,进行大量训练,不断进化,进而战胜人类。

这里的要点是:

不管一盘棋多么漫长,阿尔法狗评判一手棋只有一个标准--下到最后的胜率

人的自我学习和进化,和人工智能非常接近。

哈萨比斯所说:

生物角度来讲,动物和人类等,人类的大脑是多巴胺控制的,它在执行增强学习的行为。因此,不论是从数学的角度,还是生物的角度,增强学习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工具。


冲动是魔鬼,但冲动也实现了地球生物的“自动驾驶”。这是大自然算法的神奇之处,造物主实现这一点,大部分是通过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是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

简而言之,多巴胺负责即时满足,及时行乐,见了就上,扭头就跑。

后来,人类非常幸运地发展出“前额叶”,从而拥有了“未来”的概念,我们愿意为了将来的目标,抑制当下的冲动。

前额叶如何控制多巴胺?

前额叶像一个大脑中的信息枢纽,当大脑中同时产生了多个与多巴胺相关的信号,这些信号会汇总到前额叶,前额叶像一个评委会主席一样,选出“最美”的那个信号。

选美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前额叶对未来的“想象”。假如前额叶觉得某个冲动不利于未来,就会抑制该多巴胺发出的信号。

可想而知,如果与多巴胺相关的活动过于活跃,又或者前额叶并不能对未来有一个明晰的定义以及坚定的执行,那么多巴胺就会占据上风。


你也许会说了,谁都知道长期主义好,说到容易做到难啊,为什么成功必须付出“反人性”的代价呢?

再说了,长期主义遥不可及,近期利益就在眼前,中间地带模糊不清,一鸟在手好过百鸟在林啊。

还有,假如饭都吃不饱,谈什么长期主义呢?

卡斯帕罗夫在一次实战中,走出一步算路深达18步的绝杀,震惊棋坛。

我印象中,有次加藤正夫直线进攻,50步毫无差漏,一举绞杀对方大龙,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即使如此,绝大多数时候,再厉害的棋手,计算深度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坐在对面的,也是旗鼓相当的高手。

人工智能也不能例外,适当的时候必须停止计算。

但即使如此,其评价系统始终如一:

走出当下能赢得全局获胜概率最高的那手棋。

有计划没行动是纸上谈兵,有行动没计划是自寻死路。

爱默生说: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作,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作,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就像大江大河,遇到阻挡,也会绕路,但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乔布斯有非常高的智商,相反,他的人格缺陷,让他获得了某种非常决绝的“审判力”,就像一个强大的前额叶。

尽管他本人更像一个多巴胺驱动的人。

纵观苹果的发展历史,那些伟大的产品发明,卓越的商业构想,基本上都是由乔布斯所聚集的聪明人们想出来的。

乔布斯的算法很简单:我只要最好的。

于是他每每做出果断的决策,他够狠心。

塔塔科维尔说:“战术是当你有棋可走时知道如何走棋。战略是当你无棋可走时知道如何走棋。”

在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信息浪潮中,乔布斯的偏执构成了一种强大的领导力。


然而,长期思维容易让人产生“完美主义”,大事还没有,小事不肯做,四处游离。

解决方案是:专注做好眼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乔布斯的一本个人传记,说到他有个特点:

他会在一段时间对某件事特别专注,然后突然之间,又去关注其他事情。在工作上,他会在想做的时候专注于想做的事情,对其他事他就没反应了,全然不管其他人多么努力地想让他参与进来。

这其实是乔布斯个人算法的另一面:

我只要最好的,我只管把眼前的一件事做到最好。

几乎所有的牛人都有这种瞬间入定的天赋,控制论之父维纳有一天工作回家,竟然没认出在走道等他的女儿。

“史蒂夫会走两个极端,有时高度专注,好像她是宇宙的中心,而有时又表现出冷漠的距离感,专注在工作上。”史密斯说,
“他有能力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在你身上,你会沐浴着他的关爱。而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时,你就会感觉非常非常的黑暗。这让劳伦感到非常困惑。”

棋手卡帕布兰卡说:

“我只向前看一步,但总是正确的一步。”


让我们说回多巴胺和前额叶。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持续跟踪700多人一生,目的是探寻决定一个人过得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最终的研究结论是:

只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和谐温暖的亲情、友谊、工作等关系,才能让人们幸福和快乐。

从未有人遗憾地说此生的性爱或蹦极体验不足。一名舒缓疗法护士在病人最后的日子里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查,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一生最常见的几大遗憾。位居榜首的是,尤其对于男性,“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

布罗妮·瓦尔是澳大利亚的一名护士,专门照顾生命仅余12周的病人。她将病人弥留之际的顿悟,记录在《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这本书里。

她所总结的人生五大憾事是:

1、我希望能够有勇气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按别人的期望生活。

2、我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这一项是男性的憾事之首)

3、我希望能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我能与朋友们保持联系。

5、我希望能让自己更快乐。

在决定去停车场追上劳伦的那一瞬间,乔布斯那个智商并不出色的大脑采用了他一贯擅长的简明算法:把自己的余生压缩到最后一天,我会作何选择

贝佐斯在决定离开华尔街去创办亚马逊时,也是采用了“最小化后悔模型”。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才能给前额叶发出最清晰的指令,让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多巴胺刺激中,能够做出符合长期利益的决策。

默克尔在哈佛演讲上,给数千位应届毕业生们以肺腑良言:

常常问自己:我之所以去做,是因为这事本身是对的,还是仅仅因为有把握做成它?”

  • 很多时候,我们买某件东西,并非自己真的很需要它,而仅仅是因为打折促销;

  • 我们选择做某件事,仅仅是因为短期有满足感,并且甘心因此放弃长期利益;

  • 我们做出某个重要决定,并非是因为这个决定正确,而是因为想讨某些人的欢心。

要想为前额叶中建立一个强大的指挥中心,该中心和人工智能一样,只有一个评价标准:让这盘棋的最终获胜概率最大化。

一个人的一生,无非也是一盘棋。

你无需多聪明,也不必多富有,只需像乔布斯们那样: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扎克伯格每天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现在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吗?只有在获得了肯定的答案后,我才会感到舒服,感觉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没有白费。”

和乔布斯一样,扎克伯格也擅长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是一种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最好或最优(即最有利)的选择,从而希望导致结果是最好或最优的算法。

贪心算法在有最优子结构的问题中尤为有效。最优子结构的意思是局部最优解能决定全局最优解。简单地说,问题能够分解成子问题来解决,子问题的最优解能递推到最终问题的最优解。

所以,你需要一个分解体系,来链接你的理想和现实。

拷问自己:我现在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吗?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刷新的过程。

大局和局部,坚持和变化,长期和眼前,因为世界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大脑算力的局限性,永远是个难解之题,永远是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变化过程。

其实牛人都是善变的,或者说,他们敢于变化。

也许最重要的事情并没有变化,而是经过评估,眼前的这件事情已经与未来最重要的事情不相符了。

又或者,发现此前被设定为最重要的那件事也不对了,勇敢断臂,坚决止损。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能帮助你持续“自我刷新”。

正如比尔·盖茨在微软CEO纳德拉的个人传记《刷新》的“序言”所说,它(刷新)不会将所有东西都清除并重新开始,它实际上会保留一些内容并替换其他内容。


早在认识劳伦之前,乔布斯已经有了一个女儿。

1978年,丽莎出生了,23岁的乔布斯却拒绝承认她是自己的女儿。当时苹果已经上市,在法院的强制下,乔布斯才开始承担部分抚养费。

丽莎9岁时,乔布斯终于承认了丽莎这个女儿,却一直对她尖酸刻薄,以致于女儿10岁时就去看心理医生。

在生命倒数时,这一次不再是一个天才的大脑实验,而是真正的最后时刻,乔布斯终于向丽莎道歉,为自己不陪伴丽莎、忘记她生日、不回信息和电话等等行为道歉,他一遍又一遍地对丽莎说:“我欠你个人情。”

他最终留给了丽莎和其他子女相同数额的遗产。

他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能是个更好的爸爸。”

温哥华有个朋友,去参加孩子升入高中后的家长会,她以为会是类似于我们的高考总动员什么的,结果校长在发言中只强调了一点:

“你们的孩子马上就要长大成人,这几年会是你和他最宝贵的相处时光,好好享受。”

去年(2018年)在香港,遇到一位此前在地产行业有过交往的朋友,他好心地帮我算了一下过去10年我因为移居异国而可能少赚的钱。

“你后悔吗?”他问。

坦率地说,我从未有过一秒的后悔。

因为我没错过孩子长大的岁月。

即使想赚更多钱,也可早可晚。

而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做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