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喻对话古典:如何“规划”人生?

春藤 第1162篇原创好文
全文:11005字丨30分钟阅读

本文营养值:★★★★★        

启发度:★★★★★

适读对象:0-18岁孩子的家长

春藤说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可测的,未来又充满了不确定,怎么可能规划?

1月11日,未来春藤创始人老喻连麦中国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专家古典老师,就教育规划和生涯规划的“共通点”、如何制定规划,以及孩子的规划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在直播的最后回答了大家的疑问。


以下是直播精华内容回顾。

规划的必要性
老喻:规划这个词,这两年越来越热了,尤其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出来之后。而古典老师非常有预见性,很早就提出了“生涯规划”这个概念。

古典:小伙伴问为什么在12点连线?我说,教育规划是人的上半生,需要输入、储备,而生涯规划是人的下半生,需要发挥社会价值。所以我们俩人在12点相会。


美国是在1909年开始做职业规划,有几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叫做“职业指导”。


有大量的产业工人从乡镇涌入城市,特别像改革开放的前几年,这些人找不到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干嘛。

于是美国人就讨论了个波士顿职业局,给那些人做了测评,扔到其他地方去了。
  • 第二阶段就是二战之后,很多海外青年回国,他们想要求职。

  • 第三阶段在80年代,这个阶段的职业规划又叫做“人生设计”。


他们意识到,“设计”更加地在变化和不会变化中间,更加地反映出规划的感觉。就是说,也在做规划,但方式是设计类的,不是预先设定好的。

另外,“设计”会更加人性,而“规划”有点儿像是一个被动的个体。

本质来说,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都是一个东西,就是可以提前预见很多坑,可以提前完成很多发展的任务,在事情发生之前尽可能地做一些杠杆更大的准备,比如认知、资源和技能上的准备。

老喻: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过一段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有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者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够替别人开门。”

看到这段话,我就想起古典老师大名鼎鼎的著作《拆掉思维的墙》。

这句话也阐述了另外一件事,一个人改变其实挺难的,有再美好的规划,如果我连明天早起这件事都做不到的话,那规划又如何实现?

古典:这里有一个错误认知,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路线图,就好像一幅地图、一份攻略,比如我要去香山,我要先下楼到什么地方。


在我看来,规划60-70%的工作都在做内心的工作。

  • 第一,澄清这个人的内心动机。


你要去香山,还是去爬珠峰?你是一个冒险型的人,还是一个规避风险的人?你是希望大家一起去,还是打算一个人去?

  • 第二,盘点这个人的优势、资源。


你擅长怎么去,你是想开凯迪拉克去,但家里只有一个捷达,还有花多少钱去。

  • 第三,还有一些动态的东西。


去的路上会不会堵车,周六周日是不是去百望山更好?

我想表达的是,规划其实是内在加外在,先探索再一起共同探讨,接下来得出一些可行性的方向,在可行性的方向中找出一两个选项,在选项里面尽可能地把路线设计好,再考虑到预案。

规划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比如老板跟你说,明年要做2000万,其他什么都没有说。那么,这件事情可能谁都帮不了他。

但是,如果老板跟你说,你的职业发展是什么,你想成为谁,这2000万跟你的关系是什么,想要达到2000万还需要招什么人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没有人能推动一个人,但我们能为别人搭梯子。我们能在黑暗的房间为别人点亮一根火柴,有火柴的光芒,你自己可以看到门。我们做的是搭梯子、点光芒、拉灯闸的事情,而不是逼你去接受一个规划,把你往前推的事情。
老喻:有一本书叫《稀缺》,一般情况下,稀缺指的是经济上的稀缺,但这本书里面的“稀缺”指的是心态上的稀缺,比如它有一个逻辑,很多时候我们理解错了,穷人是因为金钱稀缺而导致的思维稀缺。

这本书倒过来了,其实你是因为穷人思维导致了穷,还是穷导致了穷人思维,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像是贪吃蛇的游戏。

这是一个困扰大家的现状,穷也就算了,关键还忙,越忙越穷。

很多时候,如何做规划,如何做选择,有助于一个人拆掉思维的墙,也有助于打破越忙越穷的死循环。

古典:你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打破这个循环。比如职业发展得越来越差,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暂时停止使用循环性工作的机会和时间,越是开车没方向越要踩刹车。这种感觉一定要有,就是规划的一部分。

老喻:一个美国教授说,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自己?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习惯,他用了一个词叫做“大脑的低功率”。

比如我们主动地想某件事,是一个相对高功率的状态,是一个主动意识,但同时你被大量的无意识状态所驱使了,这个时候你不管下多大的决定,很多想做的事情都会做不成。

概括而言,对于规划,对于希望改变自己这件事,作为社会人,我们处在一个稀缺的状态,比如大多数年轻人都穷,尽管穷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正义的,但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是非常难的。

具体到个人,像您《拆掉思维的墙》里面讲到的,很多人把自己给摔死了,这跟他从小的家庭环境、童年接受的教育有关。

再具体到微观,人作为生物,本身有大量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决定之后,再回过头来自圆其说,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道理。

作为社会人,作为个体的人,作为由微观构成的人,这三重枷锁都能够把人拴住。

大家都同意,规划确实是挺好的,但我们动弹不得。这是一个大的难题。

古典:社会性是改变不了的,但我觉得生物性是能改变的。

您肯定看过《象与骑象人》,我更愿意比喻成“骡子”和“骑手”。

规划的前提是相信自己能改变,并有资源改变,第一步要从这个人的最底层开始讲解,就是驯服骡子开始。

如果你早上起来要跑步,最好的状况是什么?

第一个原则,早上6:30穿上跑鞋站到楼下,跑步动作先不要学,装备也不要考虑。
只要站到楼下,你会想“我要去哪里,我要干什么”,你自然就会想跑,跑到100米你就会觉得还能跑一公里,跑到一公里就会觉得两公里也还行。

第二个原则,不管你今天跑得多厉害,有人跑到5公里了,你的意识,也就是你的骑手马上跟自己说,不行,昨天的天花板是今天的地板,我今天要跑6公里。结果你又跑废了。

就是说,我们的意识总是超前那个大象很远,所以我们可能还是要回来,对我们的大象说,第二天6:30穿跑鞋站在楼下依然是正确的,就这个目标量。

二三十天以后就会稳定成一个习惯,有意识的习惯变成无意识的习惯,一点点去改变潜意识的很多部分,同时我们会相信改变有机会发生,以及会相信好的方法论的确比烂的方法论更好。
老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规划就是做决策,做决策其实就是分配资源。我记得您讲过一个“二八定律”,还请您详细说说这一点。

古典:举个简单的例子,读书的时候,大部分人的问题就是推什么读什么,从书单的第一本书开始读。

其实,这第一个动作就错了。

大部分人习惯一上来就做目标执行,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所有人从小到大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执行。

好的计划应该是从选择开始做的,但人们没有习惯为选择付费。

比如读书,第一个要做的事情不是拿到一个书单,而是梳理一下我这一年面临什么问题。

这是第一层“二八”,解决20%的问题就能撬动整个人生,让你没那么忙就能改变很多,所以你要从困境中找“二八”。

第二层“二八”,你会发现值得读的书也很少,100本同类书里面,你能找到三五本就不错了。我的方式是看不同作者如何讲同一个定义,对比后你可以看出适合读的20%,这20%几乎就能涵盖这个领域80%的内容了。

第三层“二八”,打开书要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不要。你还是要看目录,找到你最想读的那一章节,读完不明白再往前走。

所以积累下来,这一年认真地读透2~3本书中间的1~2章,并且践行和落实下去,你会发现你要做的事情是比较少的,花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的,关键是效率比较高。

反向来说,大部分人拿个书单从第一本书读到最后一本书,每本书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他可能极高效率在忙碌着,但总体来说,他的效率会极低极低。

普通人没办法想这么明白,也没那么多信息量,除了自己驱动以外,我觉得有一个外观的大脑蛮重要的。

不管是老喻您做的教育规划,还是我做的职业规划,本质来说都是一个聚光灯,或者信息库,帮我们筛选出很多个“二八”。

当你实在是不确定的时候,那就锁定那些你信任的人,他们能帮你找到“二八”,我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规划的基本问题
老喻: “规划”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大家对这一点的理解还是有点儿模糊。

古典:我理解,规划是有两种意思的。

从物理上来说,规划就是为我们心中想创造那个东西,找到一个最好、最大概率的实现路径。手段包括资源的筛选、不断地对焦、动态的调整等等。

从内在来说,人是有控制需求的。

人被电击,电压越高就越痛苦。

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承受90伏的电击,你不能控制;


另一个是有一个按钮,你一按它就停止,但你要承受120伏的点击。

大部分人会选择有按钮的,而不会选择没有按钮。虽然他一次都不会用,但他还会选择,因为人需要有控制感。


从真实的功利实现的角度来说,总有一些选项、逻辑和方法,就认知差、资源差、技能差,能帮你更高概率实现你的目标。

另外一点,人类需要一套规划来提前预演现实,让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获得幸福。


我是觉得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规划,一方面提供幸福感,一方面提供功利性。
老喻:随着环境的变化,规划怎么样逐步实现,怎么样变化,怎么样调整,怎么样优化?

古典: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前几天我一个朋友,他的公司做得很好,但合伙人现在不太给力。他问我该怎么办?

我就问他,你总结一下你的合伙人的问题,他说了一大堆,他家里面有事、他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他就不是一个擅长经营的人等等。

我就问他,这变化中间什么是结构性的、什么是周期性的,比如合伙人家里有事,心情不好,这是个周期性的,就是短期的,这些问题可以被忽略掉。

结构性的什么?比如说合伙人特别喜欢从0到1,不喜欢经营,公司现在进入经营赛道了,越往后面走,你们的冲突就会越大。再比如你们股权本身就不合理,你拿少了他拿多了。

结构性的问题值得重新改计划,但周期性的问题值得调整,就坚持计划。

比如,这段时间“双减”政策下,教培行业转型,前所未有地支持大家逃离这个行业,因为我跟很多大佬聊到,大领导说2015年就想整顿教培行业了。

所以2021年落实“双减”,这是整个教培行业和资本博弈了6年的结果,不可能再退回去,不要想着再待半年就退回去了。

  • 这是第一点,我们识别变化的程度。


  • 第二,个人要识别自己人生里程中间的结构性变化。

比如在28~35岁这几年时间,就是一个蛮重要的时间点,尤其是女性,在这个时间会结婚生子,跟谁结,在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专业还是管理,可能都要做一个决定。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提前预估你发生了变化并且做储备,比如两个人过得很好,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生了孩子就掉回生存阶段,这都是对现金流考虑不够。

  • 第三,你要区分一下今天遇到的巨变,到底是因为你自己没准备好,就是自己没想明白变化,还是真正发生了变化。

比如35岁危机,那是为什么?因为谁都知道30岁以后,体力和能力会下降,你一定要从体力竞争型转为资源竞争型。

像老喻您二十五六岁已经完成这个动作了。

但大部分人35岁有危机,那是因为30岁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个危机,所以大家并没有识别到,所谓的时代巨变不是真的在巨变,而是自己没想明白。

我认为,规划至少能帮大家意识到周期性的问题、阶段性的问题,以及那些必然会遇见的变化,同时有预案去控制那些不可变化的就行了。

前面三点都是指向外界的,对于内在来说,有一部分很重要,那就是什么是中心,什么是边界。

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困扰,你要明白什么是你的中心。对于我来说,咨询是我的中心,我永远不要离中心太远。

有了中心,就会有边界,在边界内你可能就是最强的,在边界外你就知道什么叫探索,什么叫做回去。

当一个人有了规划,对结构性的改变、周期性的改变有了理解,对自己的中心有了理解,又知道什么是边界的时候,基本上规划是不会出大问题的。

人生规划
老喻:您觉得,人生应该努力面面俱到,还是单点突破?举个例子,事业要兼顾家庭,还是为了家庭放弃事业?

古典:我觉得,人生应该面面俱到还是单点突破,取决于你是要走钢丝,还是要跳房子。

想象一下,两个楼中间啥都没有,钢丝都没有一根,后面还有人追你,怎么办?你只能选择单点突破,搏一把冲过去。

我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抱着特别深的感动,他们不得不牺牲兴趣爱好,甚至爱情亲情,他们必须考上大学,必须单点突破。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走钢丝,比如公司经营,又想做好产品,又要有营收,你就必须得平衡收益和付出,这种情况就是走钢丝,就是动态平衡,你必须得很小心地挪动脚步。

开阔的人生应该是跳飞机,白天的时候可以把事业照顾好,晚上回到家一心一意陪孩子。

我觉得这个就取决能力和当时的情境。

人生是什么,其实人生里面应该加上一些定语,就是当下的状况逼着你必须临空一跃,还是有很窄的空间可以动态平衡,还是你就希望快乐幸福地跳飞机,可以多目标平衡呢?
老喻:您做的是新精英的规划,比如大学毕业生的规划,那您能不能倒推一下,怎么看孩子的成长规划?包括您的想法、您的期待、您的判断,或者令您恼火的地方。

古典:我们真的遇到好多,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是教育文化的问题,再往前找,很多人认为是教育规划的问题,再往前找,你会发现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再往前面找,你会发现是一个原生家庭或者是一个社会时代的问题。

社会在剧烈地动荡,它震荡着每个家庭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或者正确或者错误地被传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有人能够在前端做更多的教育规划,在后端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可能就会顺利很多。

难度在哪里呢?我去过美国、英国,了解过那边的教育规划,我很羡慕的就是那些小朋友从小学到大学,专业可能会动荡,但是升学的节奏、学的东西相对比较稳定,社会发展很平缓。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概念的,也没有信心,他们并不知道什么能力会在未来真正地获胜,或者完全信任一些专家权威,他们本身没有定见。

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家长都把教育几乎等同于学校教育,那学校教育几乎等同于提分教育,基本上没谁都没有人去管教育这件事,学校会觉得家庭的事,家庭说钱给了学校就是学校的事,反正大家都忙着挣钱。

老喻:我觉得您确实说中了关键,过去40年,整个中国发展突飞猛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这一代的教育,父辈的教育,爷爷那一辈的教育,跟现在的教育,完全不一样了。

去年,我跟一个朋友去露营,老外露营的风格是有一个清单,我发现个清单还是他爸爸传给他的,是他爷爷传给他爸爸的。

一方面是好事,说明我们中国特别新,我们有更多的创造力,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我们的确传承的一面似乎少了一点,基本工作都不熟,大家都是新手。

另外一方面,我曾经请教过一个犹太朋友,他本身是一个教育专家,他的孩子也成长得特别好。这位朋友就告诉我一件事,让孩子尽早地自己去做选择,让他去承担决策的结果。

我还挺意外的,三四岁的孩子谈什么选择和决策。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就是犹太人教育孩子的精髓所在。

犹太人在教育上非常厉害,其实整个大的传承来自于犹太人的社区,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家庭学校社会得是一个完整的社区,通过互补的方式来干好这件事。

现在呢,大家同质化,学校在给孩子抓分,父母也在抓分,没有人教孩子那些对未来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他如何做选择,如何做决策,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如何培养同理心等等, 这种基础层面的东西似乎就缺失掉了。


古典:这里面最可怕的是家长本身被同质化。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家小朋友,考试没考好,考了第五六名。我跟他说,太好了,爸爸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告诉你,成绩低一名朋友多两个,恭喜你。

过段时间,我们想冬天给孩子的外公外婆在东北添置一个房子,那孩子就面临一个选择,参加7天的滑雪营,还是回东北。

我们就会跟小朋友讲,第一个你的命还很长,外公外婆的命很短,所以他们值得更好的。第二个十年以后想起来,你7天没有滑雪也没什么大事,但外公外婆能住在一个好的地方。

所以最后我们一起来选择,到底是回老家帮外公外婆把搞定房子,还是你自己在家参加滑雪营,小朋友自己就会理解这个选择,因为我们要选择更长幸福。

家长可以慢慢跟孩子聊,就会产生很多自己做决策的情境,他就有机会去做选择。


老喻:我觉得您教孩子还是挺有趣的,你会非常坦率地跟他沟通,完全像面对一个成年人,让他直接面对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跟大多数家长一样,对孩子连哄带骗。

如何制定规划
老喻:一个朋友问,我30岁了,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规划,我开始觉得规划这件事太重要的,但我茫然,现在如何启动第一步规划?

古典:我觉得得看这个人的特质。

人有两种,一种是进攻型的,对目标趋近比较敏感,他特别喜欢要东西;一种防守型的,对目标的规避特别敏感。

这种东西像是气质类型,小孩触摸得多和少会决定这个人的天生气质,这是无法改变的,不是人格也不是性格,更底层是气质。

如果这个人是防守型的,我建议从他的风险开始了解,你已经30岁了,想过35岁会不会被开掉,研究一下35岁为什么没有被开掉,从他关心的事情开始讲起。

如果这个人是进攻型的,我们可能会从兴趣、价值观讲起,比如一件事情爱不爱干,值不值得干,从这些方面帮他去做探索。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人是进攻型,但是他处于生存期,我的建议特别暴躁,那就是直接找一个你能干、赚钱比较多,并且有空间的地方去做,累一点不要紧,因为你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积累了足够的人脉,有足够的平台,你自然能看到你的选择。

老喻: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这二者怎么样结合呢?

古典:说实话,我觉得短期就没什么规划,就是见招拆招

我的建议是叫做“苍蝇原则”,就是把一只苍蝇和一只蜜蜂放到一个杯子里面,将瓶底朝向窗口。蜜蜂会一直去碰这个杯子,因为它有清晰的向阳性,结果它会累死在杯底。而苍蝇会乱撞,碰撞以后它会找到出口。


我觉得长期目标是应该像蜜蜂的,不用太长期,30岁以前3年,30岁以后5年,40岁以后5到10年,你应该有这么一个目标盯着你。

对于眼前的事情,直接区分什么是重要的A类的,什么是B类的,什么是C、D类的,重要紧急的赶紧干,不紧急但重要的有时间就干,其他的事情尽量别干。

真实操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往往会低估三五年持续做事情的成就,却高估这个事情的难。

所以一般近期我都建议大家用清单法来做,远期就用拆目标的方式来做。
老喻:下一个问题是一个35岁+的宝妈提的,关于AI机器人有很多种说法,未来会替代很多工种,她问我该如何规划我的职业?

古典:我很认同一个说法,你把工作可以分成两个维度,一个叫复杂决策和高创意,一个叫高社交。

你会发现,AI特别不擅长社交,您刚才说跟AI下棋没有乐趣,它不理人,选择下棋伙伴,正常人是不会选择AI 的,因为它不懂人。

第二就是复杂决策和高创意,我觉得这方面被AI攻克还是需要好多好多年,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完全理解。

其实,如果你认真带娃,你会发现带娃就是一个高复杂、高决策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是不会被取代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你要想的是高复杂、高决策、高社交的工作。如果你是个产品人,创造美好的作品;如果你是个经营人,玩新的社交方式;如果你是一个复杂的CEO,那也不要紧,你是玩人的,永远不会出问题。

所以往这些方面发展,同时要规避做那些重复性的,以及低社交、低复杂程度的事情。
孩子的规划问题
老喻:孩子几岁开始做规划比较合理?如何把18岁前的教育规划和人生规划衔接起来?

古典:这位提问的家长,第一个,你要把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到自己身上,如果你对于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你对于社会会发生什么改变没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你很难给孩子做规划。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是6岁,那他真正要活的世界是在30岁、40岁左右。也就是说,2050年的世界大概率会是怎样,不会是怎么样,你得有一个概念。

第二个,我不建议把教育规划和人生规划对立起来,因为人生的前半段更多是吸收,后半段更多是输出,中间有很多小循环,有的吸收有的输出。

所以人生规划的一部分是教育规划,一部分是职业规划。

对孩子来说,我会觉得说每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小朋友五六岁之前,我对他的期待就是不生病、不抑郁、自己照顾自己。

到了学校阶段,我觉得孩子慢慢需要对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对于自己在什么方向有优势,什么地方差一点,对于自己的体能会有更多的理解,包括运动上你是敏捷型还是力量型,你是语言能力好还是数学能力好,你得有一个概念。

我觉得就在保证不生病,不抑郁、自己照顾自己的前提下,让他有机会遇见自己的天赋就可以了,这个是小学阶段。

到了初中,的确得面临是不是要做学术性的提升,因为未来中国将会职高分离。

有几个重要关键节点,学技能还是做学术,在高中主要是选城市、选专业和选大学,大学毕业以后是选公司、选所在地、选行业,大概28岁左右选择要不要婚恋,选所在的城市,30岁要选择要专业还是管理。

基本上人生这几个大的节点,你抓住了就不会差,其他的只要保证不生病、不抑郁、自己照顾自己就好了。
老喻:我想起一个词就是叫“过早优化”,很多时候咱们父母可能对于孩子真的过早优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弹了几下钢琴就觉得他是钢琴天才,就奔着这个去走。人类漫长的童年,我觉得孩子需要的是安全试错的机会,他能够广泛地去试错。

在国外,很多大神级的人物,本来是学历史的,突然一下子变成了计算机大神,或者这个人本来是学什么的,突然一下跳到文科也能成为文科大神。但是,在咱们的身边,这类事就特别少发生。

古典:很多时候,我们会自我设限,给自己一个框框去钻进它。


我有一个朋友天天跨界,原来是搞国际贸易的,电影拍得也蛮好,现在开始做APP做得也不错。

他说, 第一我相信自己投入时间在一个足够小的领域能迅速成为第一名,或者是要成为前几名。

第二我一进去就学习这个行业里面最好的一批人,我会找出一两个我喜欢的优点,拼到一块就是我的。

重要是他的家庭或者他自己,从小没有划定说你就是为了做一个金融分析师,或者什么职业而努力的。一个人没有被工具化,那是很好的。

中国的孩子在国外,很多就是当律师的、搞金融的,从小被忽悠,慢慢他就会主动抗拒一切跟这个方向不同的目标,这叫“目标窄化”,你看不见身边的很多机会,就会盯着一条路往前走,那你其实就没法应对变化。

老喻:一位我特别喜欢的校长说过,应该尽早让孩子低成本地把将来步入社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模拟一遍。当然即使模拟了,到了大学阶段或者大学毕业之后,孩子还会面临一些可能需要去试错、调整的,我觉得这些都非常正常。

古典:我自己是特别喜欢骑越野摩托车,糟糕的越野摩托场地和好的场地的区别是什么?糟糕的场地,导游就给你划条路出来,你照着开就行了,不会出事。

顶级的场地,路是乱七八糟的,但边界特别好,你撞上一个会出事,但在里面你可以随便搞。

好的教育是把边界做出来,把防护栏做出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干,但哪些事情可以随便搞,烂的教育是告诉孩子你就这么干,哪都别看。
老喻:在教育方面,可能有几本书就是被称为经典之作,就是一本是《园丁与木匠》。

高普尼克教授非常睿智,她说父母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像您刚才所说的越野摩托不要出现不可挽回的事件,她又说了混乱是童年时期特别具有创造力的一件事,父母不应该把这种混乱给抹杀掉。

回头想想看,咱们有可能在一些关键性的事情上缺失了,比如他出现大的心理波动,甚至于做出了极端事件。
答疑部分
老喻:有的朋友说他的孩子的性格特别佛系,非学术能力强于学术能力,所以他觉得孩子参加高考可能就不容易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孩子如何规划未来?

古典:我觉得,孩子分不高,很难说明他学术能力不好。一个孩子玩王者荣耀,天天逐帧逐帧地看人家打视频,分析动线和各种打法,那这个孩子学术能力好不好?

我是觉得,你要明白学术能力强不强,在于他愿意在研究的路上,在抽象思考角度,用符号思考角度是不是很沉迷,而不是他的分数好不好。

另外,学分高也不一定是他的学术能力强。

我举个例子,我是奥物的第三名,我是有机会保送北大物理系的。我的物理老师跟我聊了很多,他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他说你以后的工作就是这条线,你要思考它会怎么折射,它的速度是什么,它会去哪里。我说这事我干不来,所以后面我是自己考的大学。

我觉得学生课程成绩不好,第一,看看有没有他特别适合的技能,我真的不认为比较好的技能会是一个坏选择。

我自己有一个企业家小团队,我们团队有一个大姐,她的孩子就在力排众议之下学了艺术,现在才高二,已经有很多外面的公司去找他画原画。

第二,我深度研究过国内的新东方和蓝翔,这些人在工作中,不管是职业收益,还是职业教育中间获得的品格提升,一点都不比一个三四流大学混日子的学生差,甚至比他们优秀非常多。

第三,我觉得学术能力不好不是重点,而是他哪个非学术能力好,你要以这个为圆心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让他有机会遇见自己的天赋。

至于说他成绩好还是不好,未来中国继续教育的机会有蛮多的,其实无所谓。
老喻:孩子的英语很好,他是否要初中就读国际学校,还是可以观望到高中再决定,这个背后其实是一个选择。

古典:从孩子本质来说,接受比较好的学习体验是上国际学校。

我觉得本科教育遇到好大学是很精髓的地方,孩子如果有机会去国外读一个顶级的本科,他可能高中就得去。

从家长的角度看,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初中到国外就不回来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像美国那么超然,东方家庭中父母对孩子付出比西方家庭更多,但他的期待也会更多,我觉得也蛮合理的。所以这一点,家长也得综合考虑。

最后,我觉得中国今年的局势,据我所知,上国际学校还是蛮难的。

我觉得初三是个分水岭,未来国际学校到某一届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招生了,或者招录也对接不到外面的学校去。所以我觉得初高中去做这个选择是必要的。

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别乱猜,如果有可能,可以出国走一圈。

  • 第一,去当地的高中、好的本科大学看一看。

  • 第二,如果认识已经在那儿上学的人,找几个留在那儿的人,也找几个回来的人,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 第三,你可以找一些咨询公司问一问,我建议是先体验,听一听双方的意见,再跟孩子开个家庭会议,把这个事给定下来。

有人会说孩子没有能力做决定,孩子在自己身上做决定不会比你强,这都是个幻觉,毕竟家长也不是都懂国外。

我觉得两个环节很重要,一是体验搜集信息,二是认真聊一聊,你可以跟孩子说,妈妈很舍不得你,这也是你的需求。

综合这一切以后,什么答案都可以。因为一个家,和谐是最重要的,尊重每一个人,只要每个人对选择不后悔,那就是一个好选择。
直播预告:1月,老喻将分别对话古典、粥左罗和敬子,跟3位老师一起看教育、聊未来。

1月18日,老喻对话粥左罗,谈谈如何治愈孩子的“拖延症”,以及有效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扫码预约,才能准时观看直播哦!

往期精彩

规划师

  小学老师挑动全班霸凌7岁女生:教育的最大罪过是“只教书不育人”

好文推荐

 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了……

儿童影单

 这6部高分教育纪录片,揭示了教育的真相!

新课上新

 管教孩子时,明星家庭都在学的4字教养法,比打骂吼管用100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