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时光

过往的岁月,属于记忆,还是属于你自己?休谟说,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而在普鲁斯特看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对“我”的怀疑,对“经验”的游离,也许原本就是“我”之存在的途径。“思考和存在是一对矛盾”(亚里士多德语),恰是这矛盾构建出的张力,如经线和纬线般,编造出永恒的岁月。哪怕时光发生之时总显得平淡而恍惚,似乎不够灿烂,缺乏高潮。然而,高潮或许只是欲望的谎言,是命运的诱饵。与时间对抗的唯一方式,

过往的岁月,属于记忆,还是属于你自己?

休谟说,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而在普鲁斯特看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

对“我”的怀疑,对“经验”的游离,也许原本就是“我”之存在的途径。

“思考和存在是一对矛盾”(亚里士多德语),恰是这矛盾构建出的张力,如经线和纬线般,编造出永恒的岁月。哪怕时光发生之时总显得平淡而恍惚,似乎不够灿烂,缺乏高潮。

然而,高潮或许只是欲望的谎言,是命运的诱饵。

与时间对抗的唯一方式,是消除时间的方向。然后,用那些“没有要点的故事”,抹掉空间的连续性,让时光找不到逝去的道路。

时光作为容器,本身即是最美好的。而作为内容的时光,则从属于容器的属性,同样是完美的。

本文是孤独大脑的“闲文”选集。

1

《2500天前的平安夜

也许我应该再写一些这类流水账般的文字。

没人知道大脑如何组织记忆,我们记下大事,记下情绪的峰值和低谷,记下无法被时间修复的裂痕,记下试图隐藏起来的选择性遗忘。

记忆是一场探险之旅。当我们来到某个陌生之地,吸引我们的并非那些宏大叙事,而是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神秘感,街巷深处的光线,建筑立面的味道,以及被陌生观望的自己。

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能回到过去,我只想去探寻那些遗失的细节,上小学时的书包的样子,青春年代的某顿早餐吃了什么,一次发呆,一个等待,牙刷的形状,西红柿的清香,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的音乐。

所有被时光忽略的碎片的重现,像是对苦心经营玩弄权谋的命运的嘲讽。

未来的不可知,和过去的不可记一样,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因而比现实更实在。

阅读该文 ➡️:2500天前的平安夜


2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七年前的一篇写13年前的文字。

有点儿像一个接力游戏。

阅读该文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3

《做个善良的人,但要掌握局势

以前也写过一篇给女儿的信,发在某本杂志上。

愿孩子们健康平安地、很慢很慢地长大。

阅读该文 ➡️:做一个善良的人,但要掌握局势

4

《十年以前

以前曾经有个记私人日记的博客。

不管多么私密的日记,都有假想中的观看者。

但永远不会是朋友圈式的围观。

阅读该文 ➡️:十年以前


5

《孤独棋士

这篇其实可以改编成一场广播剧。

阅读该文 ➡️:孤独棋士

6

《海边的温哥华

既然手机摄影已经破坏了我们的图像记忆,那么,干脆多拍点儿照片吧。

阅读该文 ➡️:海边的温哥华


7

《无岸

用一位读者的评论来介绍本文:

内心颠荡起伏而又静如止水......再看留言父亲节快乐,回想文章暗线父亲一角与读者现实体验结合以及响应当下节日,再扩大视角至父亲们至命运时代国家,后结合文章末尾天空本无天空,太阳未曾落下,几条线同时交汇升华而又悄无声息,世俗与格调,命运与时代,诗歌与客观,灵动与死亡,胆怯与谨慎......

阅读该文 ➡️:无岸

8

《鬼话连十篇

十个极短的鬼故事。

阅读该文 ➡️:鬼话连十篇

9

《湖之北,襄之阳

多么悠长的一段岁月,却只能被盛放于如此小小的碗中。

多么平淡的往日时光,回望时竟如此绚烂而跌宕。

“那些注定无法发生的事情,正在蠢蠢欲动,终将不发生。”

阅读该文 ➡️:湖之北,襄之阳


10

《替代者

可能算不上是一篇科幻小说。

阅读该文 ➡️:替代者:元宇宙的另一种可能

11

《流浪之城

本文是应“物质生活”邀请所写的20周年征文。

我设想了2000年和2020年是两个面对面的镜子,两个“我”穿梭于时间光影的层层反射中。

然后,不断逼近于中间点。

交汇之处的2010年,碰巧也是自己人生中比较大的节点。

20年既长又快,20年前虽远但酒尚未醇,20年后世界又将如何?

阅读该文 ➡️:流浪之城

12

《十个瞬间

相机,眼睛,文字,思绪,色彩,多么神奇的造化啊。

阅读该文 ➡️:十个瞬间

13

《银河系谋杀指南

宇宙间最短、最残酷的谋杀事件。

阅读该文 ➡️:银河系谋杀指南

14

《万物皆有可能

有位各方面都很厉害的朋友,言之凿凿地说我是个诗人。我该信他吗?

阅读该文 ➡️:万物皆有可能

15

《情绪

一篇有点儿奇怪的文字,探讨了随机性、程序、与“发生”之间的关系。

阅读该文 ➡️:情绪


16

人生总有很多完美场景

人生总有很多完美场景。这场景通常异于外界的观察,它只与个人的内心关联,就形式而言有时全无特殊之处,或者干脆就是形式的对立面。所以,用文字记录这些场景,本来就是对景致的破坏。

可是,有如下原因:

1、 无论多么恍惚、多么缥缈的场景,都是值得、应该、并且可能被捕捉的;

2、 世界上有些人生来被赐予完美场景并且自知,有些人被赐予而不自知,有些人知之但过于患得患失。

进而,可以对完美场景再加上一个要素,它能令知之者安静下来,即使该人如我般
对不缺定性充满痴迷与憎恨的双重极端情感。

这些完美的场景,例如为家人过生日切蛋糕时,例如预言家(我女儿,2009年写此文时她两岁)向这个世界输出价值观时,例如昨晚情人节我看见路边回民面馆男女店主坐在路边的小桌子旁聊天时,以及、例如此刻。

完美场景有个基本原理:这世界上原本没有烂东西。好比今天灰蒙蒙的天气,刚才行车于高架桥上时对城市的心灰意冷。但此刻,当我坐在沙面的树荫下,空气湿润柔和,平衡了早至的燥热,让岛上久远的绿色溶解、流淌、弥漫。

大叶榕树在春天开始落叶,铺满林荫小道。地面的树叶没了秋气肃杀,仿佛它们这时的“黄了、落了”是另外一种发芽路径。

这里稀缺的尺度,令每个行走其间的人们被造化。道理大概和家人此刻所在的教堂相同。而对于个人主义者,这个卖冷饮的露天咖啡网吧就是我的场所。

我隐约发觉自己正在错失一些东西,因为过于强调要得到某些东西。完美场景没有阻止我的悲观主义滋生,这该是完美场景的另外一个补充定义:

它不是你的躲避之地,它蕴含着真实的力量,这些力量被我们混口饭吃的动物本能湮没。这类场景,并不因为其完美的极致而转瞬即逝,它告诉我,这只是人世的常态,是最美好的时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永恒与一年

“明天还能持续多久?比永恒多一天。”电影《永恒与一天》本文是“孤独大脑”2021年合辑,约20万-30万字。这个公众号是我的业余爱好,独自写,亦无人经营。“孤独大脑”是写什么的?这个问题一直难以回答。尽管该主题正是我十多年前“退休”移民时计划要做的事,当时还没有公众号。命运可谓神奇。物理学家费米说:计算方法只有两种。第一种,也是我喜欢采用的,就是拥有一个明确的物理影像;第二种,则必须具备严密的数学形式结构。我感兴趣的主题,一方面偏向于纯粹而理性的智力愉悦,另一方面偏向于世俗且经验的个人感知。前者


“明天还能持续多久?
比永恒多一天。”
电影《永恒与一天》

本文是“孤独大脑”2021年合辑,约20万-30万字。
这个公众号是我的业余爱好,独自写,亦无人经营。
“孤独大脑”是写什么的?
这个问题一直难以回答。尽管该主题正是我十多年前“退休”移民时计划要做的事,当时还没有公众号。
命运可谓神奇。
物理学家费米说:计算方法只有两种。

第一种,也是我喜欢采用的,就是拥有一个明确的物理影像;

第二种,则必须具备严密的数学形式结构。

我感兴趣的主题,一方面偏向于纯粹而理性的智力愉悦,另一方面偏向于世俗且经验的个人感知。
前者如费米所说的“数学”,后者则如“影像”。
二者往深处去,每每不期而遇。“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在那个无尽的尽头,也许就是“孤独大脑”试图寻找些什么的地方。
能被你看到,感觉真幸运。
祝2022年好运。
1
工程思维

一种最基本的、最普适的、最科学的利器。

以资源稀缺为约束条件,聪明而乐观地解决问题。
阅读该文 ➡️:工程思维

2
《悬搁宁静》

“成为一个好的人,

就是要有一种对世界的开放性,

一种信任自己难以控制的无常事物的能力。”

吴清源,平常心,AI,道家思维,资本之道。
谁的一生,不是暂时“悬搁”于时空之网上的短暂瞬间?
而不曾战斗的一生,又如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宁静”?
阅读该文 ➡️:悬搁宁静
3
《Master夜访孤独大脑》

“找寻幸运的神圣概率 ,

胜利后面隐藏着一种规则。”

这是2017年的一篇旧文。围棋AI对棋手(也包括我这类水平还过得去的业余棋手)的震撼,是常人无法感受的。
五年过去了,AI一方面加速进入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怀疑是否高估了通用AI的到来速度,手机智能助理还是很蠢,自动驾驶似来非来,越来越贵的教育和医疗也没从AI中受益太多。
本文自由地漫游于“围棋、AI、自由意志、世俗成就”之中。结尾是我喜欢的部分,也正是某天早上我对于“自我存在”的唯一性幻觉的真实感慨。
以本文的标题、开头与结尾,致敬钱钟书和杨绛。
阅读该文 ➡️:Master夜访孤独大脑
4
《温顺的人,必将继承世界》

温顺背后的逻辑,是理性诚实

诚实,是中国未来20年至大的红利之一。

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诚实和聪明是不太兼容的。
我们的智谋故事里,“诚实”是一种选择性行为,例如对于君子要诚实,对小人就可以不诚实。
而且,对小人不诚实,还可以视为一种美德。
但是,如果别人在你眼中都是小人呢?
在诚实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有套利空间。
对个人而言,诚实就是本分。
本分,首先是不骗自己,做正确的事。骗别人最大的坏处是,最后把自己也骗了。
本分和人品没啥关系,本分其实就是“理性”,是一切思考、计算、决策中的第一因素。
让温顺的人继承这个世界吧!因为他们值得。
阅读该文 ➡️:温顺的人,必将继承世界
5
《茅台悖论》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

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本文刚发出,茅台股价就开始调整,但这只是巧合而已。
假如说因此证明了文中的“预测”,可能就违背了作者“现实无法预测”的哲学。一切观点都只是“信念”,其靠谱度处于0-100%之间。
茅台仍然是一家罕见的好公司,如文中所说,投资茅台“可能”会有好过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收益。
本文写到了未来现金流折现,与圣彼得堡悖论,并给出了10个建议:
1、别指望一夜暴富;
2、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亏钱,而非最大化;
3、用闲钱,用你输得起的钱;
4、别加杠杆,不管你多么有把握;
5、别All in;
6、战胜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给自己设立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预期;
7、选择可信的机构,分散定投一些主流的股票指数基金等;
8、避开那些过于热门和旁门左道的投资诱惑;
9、别为那些暴富的传说闹心,祝福他们,过好自己。
10、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茅台和比特币是信仰、投资是信仰”,那么请你记住罗素的话: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阅读该文 ➡️:茅台悖论
6
《这才是“长期主义”》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每个热词都无法逃脱被误读的命运,长期主义也不例外。
如何兼顾“长期主义”和“当下行动”呢?
长期主义追求不变,而行动需要随机应变。这二者如何调和呢?
本文将以乔布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策原则为例,用一个独特的“双线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双线模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该模型的最大价值,就是给出了一个每个人都能够实践的“体系”,从而实现:
既能坚持长期主义,又能走好当下一手。
概括而言:
1、长期主义,是指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长期评估体系,是愿景,价值观,终极目标。
例如对于阿尔法狗而言,其评估体系就是终局胜率。
如此一来,自然就有了大局观。
2、当下一手,就是根据以上评估体系,找出终局胜率最大的一手。
以围棋为例,人类因为算力局限,以及习惯的“只看眼前”,会混淆局部(短期)最优,和全局(长期)最优。
AI就只顾终局胜率,每一手都归零,从头算当下的概率。
为什么要引入概率呢?
因为即使是AI,也无法穷尽变化,精确算出终局胜率,所以干脆用概率评估,选相对优的那一手。
3、以上两点,是长期主义的两只眼。
4、所谓打“无记忆的球”,就是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链)是一个无记忆的随机过程,看似只管“当前状态”,其实是为了实现全局的期望回报最大化。
5、所以,这就解释了长期主义高手为什么“善变”。
这方面乔布斯做决策和AI下围棋非常像,有时候看起来非常飘忽,会突然放下某个局部不管,走到别处去了,该弃就弃,绝不纠结。
6、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坚持”或“连续”。
一个人的连续性,是根据其对目标的连续性来评估的,而不是看其短期行为的连续性。尽管二者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一致的。
7、长期主义,还是一个贝叶斯更新的过程。
决策者追求的是大概率靠谱,而不是绝对靠谱,而且这个概率会随着时间不断优化。
长期主义作为一个贝叶斯更新的过程,既是前进,又是进化。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自我的成长。
8、长期主义是对求真的信仰,而对于“眼前一手”,则敢于随时调整自己的信念。
9、只有如此,才可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实现时间的复利,空间的复利,资金的复利,以及自我的复利。
10、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是关于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关于洞察力和计算力的问题
阅读该文 ➡️:长期主义: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事
7
《真正的高手,都懂“概率权”》

将“偶然”和“命中注定”联系在一起。

概率权是我创造的一个词。
概率权,是基于概率计算未来选择
我先给概率权搭个简单的框架,以督促自己早点儿写一篇完整的。
1、基于期望值计算的(与空间有关的)概率权。
历史上赢得了彩票的人,都是利用了彩池偶然出现的正期望值。
所以他们抓住机会拼命买,买的越多,越接近于大数定律下的期望值。另外一方面绝对收益也更大。
但是,如果面对负的期望值,再死磕,也没用。勤奋对于赌博和买彩票这类期望值为负的事情毫无意义。
2、基于贝叶斯更新的(与时间有关的)概率权。
创业上的快速试错,是希望通过贝叶斯更新,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上的概率,直至发现正期望值的套利机会。
厉害的人,会不停扔骰子,去看骰子怎么说。这就是蒙特卡洛的仿真模拟,在一个可以收敛的半径内,聪明地犯错误。
不仅从别人那里学习,还敢于亲自当骰子。
贝叶斯学派相信模拟不确定性是学习的关键,并利用贝叶斯网络和马尔可夫网络来工作。
3、基于三层结构的概率权。
这三层分别是资源层、配置层、执行层。
世俗世界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三者概率相乘的结果。
4、在一个博弈环境中制造有相对优势的(基于统计学的)概率权。
放弃追求所谓最优,只在乎发现相对的概率优势。这是一种套利思维。
有时候,利用的是对概率计算的认知优势;有时候,利用的是竞争对手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感。
5、概率权还是“无所不知者”对概率的分配权。
例如,流量、IP等等,背后其实都是平台的概率权分配游戏。
所以,最好的商业模式,尤其是那些平台型商业,本质上是制造了一个“赌场”。
如此一来,平台就成为概率权的设计者,和分配者。
阅读该文 ➡️:真正的高手,都懂“概率权”
8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让每个中国孩子都能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春藤做的是一件有趣、有意义、有挑战的事情。
能够参与其中,我很幸运。
一方面我是希望为教育做点儿什么,一方面是想以此参与到未来二十年数字化与AI的超级浪潮之中。
春藤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也远超我最初的想象。
“孤独大脑”这个订阅号,是我这七年来的意外收获。
  • 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可以为中国近80万高素质人群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写作。
  • 也因此,我在得到App上推出了《老喻的人生算法课》,已有近十万人参与学习;
  • 随后出版的《人生算法》,也成为中信出版社的年度十佳,以及“吴晓波频道”的年度十大推荐图书。
我一直在想,该用这个“意外收获”做点儿什么?
从孤独大脑到春藤,是个不“聪明”、但正确的选择。
我也曾经在深夜里沉思:为什么又要将自己再次推入不确定之中?
可是,孤独大脑不是一直在思考“不确定性”吗?
孩子的教育,永远都会是正确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并非是付出者,而是在陪伴中一起成长,收获人生的礼物。
我对春藤也不是付出,而是从中再次感知到了责任、未知和喜悦 。
在此,我也恳请您的参与。
阅读该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9
《人生是一场做空》
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
人生就是一场做多做空的赌博。
所有的生意都是“做空”。
例如,预售机票,就是"做空"你按时登机这件事。
即:下注于你以为会发生的事情的反面,然后从中获利。
你以为自己会按时登机,但是万千人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因故改变行程。
于是商家预售给这部分人的机票,就成功"做空"了。
再比如,你在某个城市买房,就是"做多"这个城市的未来。
但买房可能也是一种做空。
北美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房价反而暴涨,我所在的温哥华再次出现抢房浪潮。原因之一也许是全球印钞。
此时此地,买房,尤其是贷款买房,就是“做空”超发的货币。
就像《西游记》孙悟空的第一次落泪,是想到自己作为肉骨凡胎,终究要面对死亡。
我们无法为了获得长生而四处找神仙拜师学艺。
但,是否可以倒过来想一下: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对死亡的“做空”。
阅读该文 ➡️:人生是一场做空
10
《聪明人的算法》

大量、长期、可重复的甜美,

才是真正的甜美

本文将系统化地梳理一下“赌”的三个关键知识点:
1、胜率;2、赔率;3、下注。
即使是投资领域的不少专家,都在这三个简单的概念上犯晕。
进而,我搭建了一个“四维一原点”的赌性更坚强模型,供高手批判。
文章开头,还是要强调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废话):
  1.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帮助赌徒战胜现代赌场。
  2. 数学化的说法就是:再厉害的公式,也无法挽救期望值为负的赌博游戏。
  3. 在股票市场上战胜指数,也是极其艰难的事情。
  4. 普通人更别去玩儿期货等连对手都不知道是谁的赌局。
  5. 即使是顶级聪明人,也别抢“运气”的功劳,否则会被“运气”报复。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个赌场,最重要的是构建你的个人系统,让自己长期地玩儿下去,实现人生的遍历性。
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生算法”。
面对充满随机性的人生,我们应该感激这种设计,拥抱各类不确定性,善于选择,勇于承担,为未来下注,于外随机漫步,于内优化概率,并坦然接受各种结果。
对常识的尊重,简单的概率计算,结构化的思维,勇于实践,不断学习,发现内核,有助于实现个体的大规模复制。
假如你找到了一个长期办法,但若与时间是敌人,那么这个方法很可能是糟糕的办法。
阅读该文 ➡️:聪明人的算法
11
《比较是万恶之源》

比较,产生美;

比较,也是万恶之源。

一个厉害的人,往往是因为有一个成功的比较系统
概括而言,厉害的比较系统由下面的三个模块构成:
  1. Think big.大处着眼;
  2. Start small.小处着手; 
  3. Learn fast.快速进化。
假如我们将“比较”的概念引入到上面这个看起来有点儿鸡汤的框架里,就会非常有趣:
大处着眼:是指长期来看,你应该选择一个大一点儿的“比较对象”;
小处着手:是指短期来看,你应该不要太频繁地去做微观比较;
快速进化:自我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进化,而不是为了学习。
黑塞说: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不是每个人都非要驶入所谓快车道,也不是每个挤入了所谓“上升赛道”的人最后都真的上升了。
打好手上的牌,别老想着要抓王炸。
可以有一个野心,但最好是自己的真爱,并且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不要总和别人比较财富和幸福的绝对值。
有些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幸运的绝对值,却不能改变自己命运中“幸运和不幸的比例”。
而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如同我们对冷热的感受,恰恰是来自于比较和比例的。
比较是万恶之源。
比较也是我们生存和进化的基础。
明白了关于“比较”的科学原理和人生道理,海明威的那句话就显得没那么鸡汤了: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阅读该文 ➡️:比较是万恶之源
12
《暗狗》

为什么穿越剧那么火,

不就是满足现代人带着高科技回去作弊吗?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也许终将意识到: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剥离、人狗合一的过程。
某一天,你突然明白:
暗狗,原来就是你自己。
阅读该文 ➡️:暗狗
13
《聪明人的陷阱》

打开这篇文章的,多半是聪明人。

你相信意识可以移动物体吗?
观察者效应”这个话题,经常以科学传说心灵药方的形式,出现在对量子力学与人类精神层面(霍桑效应)的“叶公好龙”行为中。
根据量子理论,粒子在没有被观测时处于多种本征态的叠加状态,而当我们观测粒子的状态时,它就会塌缩到一个确定的本征态。
大白话说,就是观察者可以“超距”地改变被观察的对象。
观察者为什么会影响亚原子层面的“现实”,会涉及到人的意识、量子塌缩、大脑中可能存在量子计算过程等等概念,这些概念如今已经以科学的名义娱乐化、玄学化了。
今天我要写的,是“观察者效应”对经典力学的日常经验的作用,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儿怪。
  • 在量子力学里,电子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是由电子在所有固定点的状态按一定概率叠加而成的,或可称之为电子的量子“叠加态”。这就是所谓薛定谔的猫。
  • 但是,在经典物理里,物体任何时候都会“确定地”处于空间中的某个点。
比如你可以说我的手机有一半可能在卫生间,也有一半可能掉在车上,这是一个概率预测。
可我们不能说:手机是由卫生间的状态和车上的状态叠加而成。
那么,“观察者效应”会将你丢失的手机从卫生间“移动”到车上吗?
我的回答是:能。
本文的话题即使是在专业领域的聪明人之间,也经常引发争议。
我们会从两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一步步深入到令聪明人着迷的神秘地带。
更有趣的是,在答题之后,我还将以可感知的方式,提及两个烧脑的概念:
1、信息之做功;
2、“主观观察”改变“客观世界”。
假如你对前面的解题很厌倦,可以直接跳到第八段的“哲学思考”:
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是去探寻“世界是什么”,而是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
阅读该文 ➡️:聪明人的陷阱
14
《胶带纸思维》

如果一个蠢方法有效,

那它就不是蠢方法。

要想成为厉害的人,你并非要像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些家伙一样,事事都做到完美。
恰恰相反,你应该学习的,是他们面临困境时的秘密武器:
“胶带纸思维”。
这个听起来有点儿奇怪的思维方式,看起来笨拙、临时、凑合,但是非常管用。
而且,“胶带纸思维”真的就像胶带纸一样,拿来就能用,看起来简单,却能解决大问题。
正如传说中的《美国士兵守则》第二条所说:
“如果一个蠢方法有效,那它就不是一个蠢方法。”
胶带纸思维不仅能解决难题,走出困境,还能帮助你创造成功的奇迹。
本文要讲的是:
每个人都能像聪明人那样,掌握这种最厉害的笨办法--胶带纸思维。
(本文后面的广告过期了。)
阅读该文 ➡️:胶带纸思维:聪明人正在用的“笨办法”
15
《银河系谋杀指南》

爱恨情仇,手起刀落。

世界上最短的几个谋杀故事,需要动一点儿脑筋。
阅读该文 ➡️:银河系谋杀指南

16
《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

人的一生,是一个人唯一的“大高潮”。

1、财富取决于幅度,而非频率。即:极少的大高潮。
少数下注较大的投资,构成了一个人主要的财富。
2、幸福取决于频率,而非强度。即:较多的小高潮。
再大的单次幸福事件,持续的时间也不会比较小的长太久。
3、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此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该文 ➡️: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
17
《无记忆的牌》

真正的高手,擅长打无记忆的牌。

时间给了我们一种奇怪的幻觉:
  • 过去如何被堆积起来(并被记忆自由重组)?
  • 现在如何存在而又不存在?
  • 未来如何总是给人以期待?
人有一种神奇的天赋,那就是对未来的幻想。动物似乎并不具备这一点。
往前看,打无记忆的牌,是一种高级的策略,更是一种伟大哲学。
你需要智慧,还需要司汤达所描述的勇气: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向前看,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对于那些仍然相信未来的人,请允许我与你分享一首名为《每一粒微沙》的歌。
这是乔布斯最喜欢的鲍勃·迪伦的歌。
在两人唯一的那次见面时,乔布斯很开心地发现,自己的偶像并不是在“模仿迪伦他自己”。
据说这首歌是关于“放下一切、祈祷救赎”。
其中有段歌词如下:
不要存心回首任何错误,像该隐知耻
我开始注视这些必须甩掉的陈年旧事
在愤恨的当下
我能看见造物主之手
在每片颤动的叶里,
在每粒微沙之中
阅读该文 ➡️:无记忆的牌
18
《聪明人为何无法征服世界?》

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为什么是(德州)扑克高手统治世界,而非围棋(象棋)高手?
这个话题偶尔被人提起,结论惹人深思。
本文将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
围棋是简单的复杂游戏,而扑克是复杂的简单游戏。
扑克更贴切地模拟了这个现实世界。
取得世俗成功的人,并不需要像围棋高手那样既能着眼大局运筹帷幄,又能精确计算厮杀收官。
相反,“成功人士”(尤其是指发了财的人),更符合扑克高手的以下特征:
1、概率化思考的个人决策系统;
2、理解运气、风险和不确定性;
3、成为博弈高手;
4、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5、反复训练直觉;
6、“理性+情绪”的双脑决策;
7、学会启发式思考。
阅读该文 ➡️:聪明人为何无法征服世界?(2021)
19
《信念的算法》

为信念赋予概率数值,是智慧的跃升。

贝叶斯主义者,将概率理解为对某件事情的信念。
他们承认自己的“信念”是灰度的,而非绝对的判断。
他们会根据观察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信念:
  • “初始信念”是先验概率,更新后的信念是后验概率。
  • 在新一轮的观察中,后验概率又变成初始概率。
我在《人生算法》里的认知飞轮,亚马逊的Day 1,微软的刷新,投资人的打无记忆的球,都是类似逻辑。
贝叶斯推断保留不确定性,每一轮的估算也许是模糊的,然而公式在模糊和犯错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并且,贝叶斯算法具有连续性,可以程序化,以有限的信息,通过某种杠杆效应,快速逼近真相。
阅读该文 ➡️:信念的算法
20
《帕斯卡的赌注》

帕斯卡的赌注,是有限的我,

与无限的可能性的一场游戏。

有些事情看起来非常不确定,但是从概率的角度看,却非常有确定性。
现实中,这种机会极其罕见,所以,别在彩票和任何期望值为负的赌博上浪费机会。
包括那些被包装为投资的赌博,以及所有你不懂的“机会”。
总结一下,概率套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概率计算,发现正期望值的套利机会;
2、利用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所带来的错误定价和隐藏机会;
3、通过套利者的有组织活动,大规模复制上面的套利机会。
除了以上三个,还应该有帕斯卡的赌注:
4、将那些帕斯卡赌注似的小概率机遇放大为正期望值的事件。
阅读该文 ➡️:帕斯卡的赌注

21
《无岸》

就像一场电影

“我有家,但没有家园;你有家园,但没有家。”
阅读该文 ➡️:无岸

22
《生而被缚》

每个人的一生,注定要戴着枷锁起舞。

重发本文,是因为《生而被缚》当年几乎就是为自己而写。它没有太多对阅读者的取悦,写作者也没有刻
意秀智商、秀深度、秀系统。那时,我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年过四十,所谓对束缚的理解,像是青春尾巴不甘成熟但又若有所思的挣扎。
确切而言,热力学第二定律,才是一切束缚的源头。
这一统治了当下已知宇宙的定律,处心积虑地打翻我们的牛奶,让我们担心的事情“终将发生”,令时间一去不复返,它摧毁青春的容颜,使食物腐烂,为一切生命体设定死期。
总之,热力学第二定律仿佛能够猜透我们的心思,千方百计地设计“将事物变得更糟糕”。
但是另外一方面,物质和能量的随机扩散,似乎是万事万物得以运转的根源,甚至也可能是时间和自由意志存在的原因。
例如,当无序扩散的分子被装入发动机,就能够驱动汽车,快速带你去另外一个地方,让你对抗重力和时间的束缚。
又例如,在淤泥里长出的荷花,之所以没有成为更加污的淤泥,是因为荷花DNA里的信息束缚,利用了淤泥里的随机性。
于是,人类的几乎所有努力,与其说是对抗熵增,不如说是通过制造“束缚”,利用物质和能量的随机扩散来做功,来生长,来自我延续。
正如我们将自己有限的大脑,束缚在孤独的头盖骨里,却可以用它去探索无尽的宇宙。
阅读该文 ➡️:生而被缚
23
《极大极小原理》

好的一手棋,是其令对手有不好的下一手,

以及自己有好的下下一手棋。

归根结底,一切在乎“对的人”
不管是零和博弈,还是双赢博弈,你都要努力令对方是一个理性的人。
既要选择对的队友,更要选择对的对手。
关于极大极小原理,我们还可以将其智慧拓展为:
狭路相逢勇者胜,
勇者相逢智者胜,
智者相逢德者胜,
德者相逢道者胜。
最后,祝福你我此生一早避开,不必在狭路上遭遇那些损人不利己的混蛋。
阅读该文 ➡️:极大极小原理
24
《最好的一生》

“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

人类是一种为希望而活的动物。
希望指的并非某事的实现,而是“可能性”。
光的希望是路径上的可能性,年轻人的希望是时间上的可能性,生态系统的希望是多物种的可能性。
《黑暗骑士崛起》里有段台词: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哪怕是做了某件不起眼事的普通人,为一个无助的男孩披上一件外套,告诉他,人生还可以继续下去。
在暗黑的电影里,诺兰镜头下的英雄,始终相信人性最后的希望,坚守自己的可能性,带给别人可能性,不管“可能性”多么微不足道,多么孱弱,概率多么低,也如烛光般在暗夜中愈发耀眼。
人们面对可能性所做出的选择,并不能够决定最后的结果。我们选择,然后等待未知的“被选择”。
对的选择未必有好的结果,哪怕概率站在你这一边,希望之“可能性”也可能漂移到那些与当下的现实擦肩而过的平行宇宙里。
个体主观的选择,和被现实世界选择的结果,二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因果链条缠绕难辨。
然而,这其中,正是希望之“可能性”的生长之地。
英雄们为“可能性”而行动,或是为一个无助的孩子披上外套,或是将核弹拖出城市。
他们并不需要这“可能性”为自己做出任何承诺,也不会因“可能性”的湮灭而有怨言。
他们平静地出手去做,即使在他人看来“可能性”并不存在。
A hero can be anyone,指的是,只有当“可能性”模糊不清,只有当选择和被选择并不对称,只有当付出未必有回报,Anyone才能通过主动选择,来实现此生的自由意志。
最小作用量与变分法,因与果,主动选择与自由意志,彼此之间都有某种循环互动的存在结构。
阅读该文 ➡️:最好的一生
25
《行动力强大的人,都是“二进制”的》

以灰度认知,在每个二进制的节点,

做出二选一的黑白决策。

文中有非常好玩儿的计算,可惜解答有几个瑕疵,我没来得及修改。
找找看,在哪儿
阅读该文 ➡️:行动力强大的人,都是“二进制”的
26
《与众不同的你》

那些与众不同,不适合常规定位,不适合传统类别的人的位置又在哪儿?

我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后面的广告已经过期了。
阅读该文 ➡️:与众不同的你
27
《无以叠加》
“时间存在的唯一理由,
是使所有事情不在一起发生。”
我在本文里,自由而任性地闲逛于“时间、空间、可能性”的叠加概念中。
  • 对于未来时间的叠加,以及过去时间的叠加;
  • 对于牛顿物理世界的叠加,再到量子物理世界的叠加态;
  • 从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叠加,再到理念世界的可能性的叠加。
以及,交织于“时间、空间、可能性”之间的关于叠加的叠加。
甚至于,我还一如既往地从世俗的角度来探寻一个人的离散性和叠加性,并毫不羞愧地将其概括为某个成功“公式”。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使命就是当好自己这只 小白鼠,全力蹦腾,尽情吃喝。人类整体命运,就是许多只小白鼠与众不同的命运的叠加。
想想看,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假若20年是一代人,一共才经历几百代而已,这壮阔的进化,来自曾经并正在地球上生活的一千亿人的或串联、或并联的叠加。
在提及我对杂木花园的爱好时,用剪枝来隐喻了决策树的修剪。我来不及顺着院中的苔藓来提及“侘寂”,以及解释为什么这个与“收敛和粗糙”有关的概念影响了苹果的产品哲学。
(本文写于在上海酒店隔离期间。)
阅读该文 ➡️:无以叠加

28
《万物皆有可能》

“去时间的另一处吧!”

写于年初在广州酒店隔离期间。
阅读该文 ➡️:万物皆有可能

29
《好运气的公式》

好运气=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20岁时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30岁时是机智,40岁时是判断。
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你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有目标,进而构建一个用于评估的价值函数。
而且,“正确”总是一个概率化的问题,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什么叫把事情做对?
同样非常复杂。
这背后还是关于决策的话题,大之又大。
也许我会在另外的文章里讲述上面的话题。
关于“好运气的公式”:
好运气=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请记住“运气三问”:
1、天上为什么掉馅饼?
2、馅饼凭什么掉在你的头上?
3、你如何将这个馅饼吃进嘴巴里?
这背后看似简单的数学计算,有着许多好玩儿又让聪明人犯晕的题目。
请允许我用下面这道题作为2022年的新年礼物送给你:
有一个净重10千克的西瓜,含水量非常丰富,达到了99%,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段时间后,含水量变成98%了,那么,这个西瓜现在多重?
好好算一下,你也许有意料之外的思考乐趣。
阅读该文 ➡️:好运气的公式
30
《一骰一面》

一个生命,就是宇宙的一面。

1、每个瞬间都是真实的。每个骰子在某个瞬间所呈现出来的那一面,在那一刻都值得100%相信,并且那个瞬间一期一会,此生不再来;
2、兼容自我体验的100%上帝视野的1/6。要知道,这100%只是骰子的1/6,勿以小样本而轻易对骰子作出全面描述;
3、做一个假设,然后继续扔骰子,获取新信息,验证这个假设。贝叶斯定律可以帮助你,无需扔出一个人所有的面(这个数据远大于6),就可以大致对其做一个判断;
4、由于人不是骰子,一个只有1/6面是“六”的他(她),可能在你的信任和鼓励下,努力让自己在更多的瞬间留在这一面,甚至装够一辈子。这就是“自我指涉”和“反身性”的话题了;
5、像一名职业棋手,不管对手如何,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以一期一会的态度面对每个瞬间,和对方是否如此无关,这样做很酷。
就像《火星救援》的男主角说的--“每天,我都会去外面看看一望无际的地平线,Just because I can.”
以上五点,倒过来看,也有一个了不起的逻辑:
假如一个人在某个瞬间只抛出了“一”,别因此对他(她)关上你的大门。
某位朋友对你冷漠,也许只是因为他最近有些麻烦;外卖员没能及时送来你的午餐,或许是因为遭遇了堵车;孩子闷闷不乐不愿学习,或是因为某件大人觉得很小的事儿对他而言是天大的事情。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上面这段小说里的名句子,也许可以稍加改编:
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机会扔出自己人生骰子最美好的那一面。
阅读该文 ➡️:一骰一面

31
《替代者》

我是你的过去替代者,

你是我的未来替代者。

转眼已经是前年的事情,温哥华疫情开始严重,为防止可能的感染,我让妈妈住到楼下,与孩子们分开吃饭、生活。
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以家为单位的隔离。我做了个思想实验,如果病毒继续进化,人类的隔离要进行到以个体为单位,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替代人是个有趣的构想,它兼具了可实施性与成本优势。我几乎没看过科幻小说,所以就能像不自知其傻的小孩子般,认真搭建了替代人社会的逻辑框架。
今天再看这个想法,仿佛是最近大热的“元宇宙”概念的另一种可能:
用仿生人来实时映射真实的人。
关于替代人的哲学与伦理问题,对比起AI、赛博人、意识上传来说,会更微妙。某种意义上,当代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其实已经把自己关在一个盒子里了。
下文稍有改变,若你看过,就不必往下翻了。
另外,好像有家电影公司买了本文的剧本改编权。
阅读该文 ➡️:替代者:元宇宙的另一种可能

32
《两眼论》

你现在的两只眼是什么?

假如饭桌上,永远只有“一个眼”的话题:赚钱、孩子上学、房子,而没有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没有对他人的关怀,这样的人生是逼仄的。
一个人来到世上,并非只为了苟活。
回到围棋的“气”与“眼”。
其实,“眼”,就是内部的“气”。一块棋,不管多牛B,外部的“气”,早晚要被收紧。所以,多强大的人和事物,都要靠内生的“气”。
所以,“眼”不是做给他人看的,是内省的。和巴菲特的“内部积分卡”一个意思。
就像做草鞋的庄子,磨镜片的斯宾诺莎,他们用辛劳而卑微的职业,换来人格与思考的独立,这样的“两眼”,更令人沉思。
拒绝去做宰相的庄子,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仿佛围棋的黑子白子,“阴阳,气之大者也”,我们又何妨用此“气”来联想围棋的“气”和人生的“气”呢?
不愿出任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教职的斯宾诺莎,以磨镜片为生,远离名利过着隐居的生活,同时进行艰深的哲学思考。大量的玻璃粉尘,令他在44岁时就罹患肺结核去世。
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如此说,也这般做了。
”,与“”,岂非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两只眼?
在《伦理学》的结尾,也许我们能找到解答:
一个愚昧的人,除了在多方面受到外因的蛊惑,他从未享受过真正的心灵满足,而且他活着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上帝和万物的存在,当他停止这种被动的时候,他也就停止了存在。
而一个智慧的人却恰恰相反,他在精神上不为所动,他能够通过某种永恒的需要意识到自己、上帝和万物,永远不会停止存在,也会常常尽享心灵的满足。
阅读该文 ➡️:两眼论
33
《聪明人请进!》

“人类的思维之所以拥有意识,

是因为它有自我指涉的能力。”

自我意识如何而来?就是因为我们不仅可以思考,还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还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的思考。
于是,“我”就由此而来。
就像我喜欢如此回答“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去追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阅读该文 ➡️:聪明人请进!
34
《双向复利》
“什么叫作失败?
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
本文将围绕指数和对数的“可逆”展开。
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大家温习数学,而是探索以下重要且有趣的话题:
1、聪明的试错,是一个逆向复利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以指数增长的速度,逆向逼近正确答案;
2、绝大多数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复利效应实现的。但是,复利很难。本文我将讲述复利的双向测试,为靠谱的复利搭建一个可计算的脚手架;
3、两头求极限,才是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中最重要但却被忽略的部分。
4、凯利公式给出了一个最大收益与下注比例之间的数学关系。该公式是在基于概率的复利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取对数然后求导得出的;
5、既然说到了对数,自然要说一下神奇的自然对数e
,以及自然增长的极限
以可感知的方式来重温对数,能帮助我们从底层理解这个世界的算法。
阅读该文 ➡️:双向复利

35
《造时光的花园》

但,这就是时光的本质。

整理了一下朋友圈,本文是春季。
不知道是否还有心情整理另外三个季节。
一年过得太快了。
反正春会走,反正春还会来。
阅读该文 ➡️:造时光的花园:那年春天

36
《“大脑碎片”合辑》

一个人的一生,

不是靠命运安排,而是被命运解释。

有人说,每个碎片都可以是一篇文章。
是不是文章,又如何呢?
这些碎片如同瞬间即逝的火花,被我捕获,如同瞬间即逝的你我被这个世界捕获。
阅读该文 ➡️:为什么羞怯的人性感?
阅读该文 ➡️:毁掉一个聪明人的方法,是让他变成“解释型人才”
阅读该文 ➡️:成年人毫无希望
阅读该文 ➡️:“活在当下”的幻觉
阅读该文 ➡️:懂很多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谁规定的?
阅读该文 ➡️:孤独梦呓
阅读该文 ➡️:运气总是好,其实是大局观好的结果
The end.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聪明人请进!

请看题:如果这道题让你随机选一个选项,那么答对这道题的概率是多少?A:25%;B:0%;C:50%;D:25%如下图:回答此题之前,先看几个著名的概念。1、说谎者悖论假如有一个人说:“我正在说谎”。那么,他是否在说谎?如果他确实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说的是真的,那么他就是在说谎;如果他不在说谎,则他说的话为假,但如果他在说谎,则他说的话就是真的。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关于说谎者悖论,有各种解释,例如:阿尔弗雷德·塔斯基认为这个悖论的出现是由于语言的“语义封闭性”:一语言中的一

请看题:

如果这道题让你随机选一个选项,那么答对这道题的概率是多少?

A:25%;B:0%;C:50%;D:25%

如下图:

回答此题之前,先看几个著名的概念。


1、说谎者悖论

假如有一个人说:“我正在说谎”。

那么,他是否在说谎?

  • 如果他确实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说的是真的,那么他就是在说谎;

  • 如果他不在说谎,则他说的话为假,但如果他在说谎,则他说的话就是真的。

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关于说谎者悖论,有各种解释,例如: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认为这个悖论的出现是由于语言的“语义封闭性”:

一语言中的一语句被同一语言中另一语句(或者该语句自身)的真理述词指涉“为真”(或“为假”)。

他认为:

  • 为了避免自我矛盾,当讨论真值有必要区分语言的阶层,每一个含有真理述词的语句只能指涉较低层级的语言的语句“为真”(或“为假”)。

  • 如此一来,当一个语句指涉另一语句的真值时,该语句所在的语言在语义学上更高阶。

  • 这个语句所指涉的较低阶层的语句,其所属的语言被称为“对象语言”,而指涉较低阶层语句真值的语句本身所在的语言则被称为“后设语言”。

  • 较高语义层级的语言指涉较低阶层级语言是合法的,反之则不然。

概括而言,塔斯基用语言层次理论来解决说谎者悖论。

2、理发师悖论

某位理发师在广告中说:

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

请问,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脸?

  1. 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

  2. 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理发师悖论背后,是(但不全是)罗素悖论:

  • 如果把每个人看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被定义成这个人刮脸的对象。

  • 那么,理发师宣称,他的元素,都是城里不属于自身的那些集合,并且城里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都属于他。那么他是否属于他自己?

后来,罗素用集合的类型论解决了这个悖论。


3、自我指涉

以上种种悖论,都与“自我指涉”有关。

自然语言形式语言中,如果一句句子直接或间接提及自身,就称为自指(Self-reference)。

例如:

  • 我们天蝎座最不信星座那一套了;

  • 永远不要说“不”;

  • 一个孩子被夸聪明,为了证明自己聪明,他很勤奋,于是越来越聪明;

  • ......

自指可以是直接的,比如说谎者悖论,也可以是通过另外一句句子间接提及自身,还可以是通过某种编码反映自身,自指的语句常常会造成悖论

在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中都有针对自指的研究:

  • 在数学中,对自指的研究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在哲学中,“自指”一词也指代主体谈论或提及自身的能力。

  • 在中文中,通常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自身。

  •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著名的停机问题。计算机程序中的自指主要是为递归

看起来,这是一个套娃游戏,其实远非如此。

索罗斯认为自己的“反身性”(或“反射性”)理论,就是经由自我指涉和说谎者悖论推导而来。

他深受波普尔的影响,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本身就不完美,因为我们自身就属于我们试图了解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进而,在华尔街去实践自己哲学理论的索罗斯,发展出了“思考与现实存在双向互动”的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的理论,是在他假设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二元性之前提下,对投资、社会、人性的描述。

自我指涉可以改变以人为对象的“现实”,这一点不管是对个体,还是群体,都容易理解。

那么,自我指涉会改变物理世界的第一性原理吗?会影响客观世界吗?

事实上,世界并不客观存在于观察者外部。真相是:

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取决于它被观察的方式。

忘了是哪位科学家说过,所谓真相,是宇宙根据我们的叩问方式呈现出某个部分。

由于我们所知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的叩问方式也非常贫乏,并且毫无疑问充满了谬误,所以宇宙呈现给我们的,也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有人说,宇宙是终极的自我指涉系统。

下图,是无处不在的自我指涉:

(抱歉未能查到来自哪本书。)

乐观之处是,也许人类就是宇宙理解自身的一种机制。

有种说法是,机器人就不会自我指涉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推测,人类的思维之所以拥有意识,是因为它有自我指涉的能力。

自我意识如何而来?就是因为我们不仅可以思考,还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还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的思考。

于是,“我”就由此而来。

就像我喜欢如此回答“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去追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最后

本来我还想说一下莫比乌斯带,我认为诺兰的《Tenet》如果是基于该结构,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会更有趣。

也许还能顺着“第四面墙”,来引出《黑客帝国4》的循环叙事,来探讨一下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以及一个人是否真能做出选择,还是一切只是命中注定。

但是,姑且回到最初的单纯问题吧。

重述一下题目:

如果这道题你随机选一个选项,那么答对这道题的概率是多少?

A:25%;B:0%;C:50%;D:25%

你会选择哪一个?

既然是随机,你选到A、B、C、D四个选项的概率都是1/4。

所以,看起来25%是正确答案。

可是。答案里有两个25%,这意味着A和D都是对的。

这样一来,你答对的概率就是50%了,于是答案应该是C。

但是,根据概率,你选中C的可能性只有25%。

于是,你可以说,怎么答都不对,所以答对这道题的概率是0。

这样一来,B就是“正确”答案了。

但是B的概率也有25%呀?

所以,聪明的朋友,你会选择哪一个答案?

(本文概念部分较多引用自网络百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把荣耀8xmax换成了红米k40

2018年购买的荣耀8xmax至今已有三年,在这这三年之中没有出现过问题,运行稳定。最近一段时间有点卡,试用体验很不好,所以我就在京东上经过对比,挑选了性价比很高的红米k40,它的配置比之前的手机好很多,用三年应该问题不大。今天试用了红米k40,总体来说,比我预期的要好一些。再试用几天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就在京东上把旧手机买掉。

2018年购买的荣耀8xmax至今已有三年,在这这三年之中没有出现过问题,运行稳定。最近一段时间有点卡,试用体验很不好,所以我就在京东上经过对比,挑选了性价比很高的红米k40,它的配置比之前的手机好很多,用三年应该问题不大。今天试用了红米k40,总体来说,比我预期的要好一些。再试用几天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就在京东上把旧手机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