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低成本说的误区

一提起网格交易, 人们会除了会自发提出单边市效果不好的质疑外, 另外一个非常不屑的观点就是"无非就是做短差不断降低成本罢了".

显然, 这些都是一些想当然的直观感受, 而并没有深入研究和实践.

前者已经在《有关单边市的担忧》一文中讨论过了, 今天我们来讨论后者.

=================================

//股票的成本

单次买入肯定有成本价, 但对同一个股票多次买卖后, 单次的成本价意义就不大了.

因此, 所谓股票的成本, 一般是指某个股票平均每股的买入成本, 是一个平均的概念.

同时, 这里也反应了一个事实: 成本是针对这个股票的整体投资而言的, 而不是某一次的买入.

//降低成本

由于成本是平均的概念, 所以, 所谓的降低成本, 其实降低的是平均每股的买入成本.

//为什么要降低成本?

这个问题是不是多余的? 

谁都知道降低成本可以多赚钱, 但降低成本仅仅是可以多赚钱吗?

//降低成本的好处

为了简单和说明问题, 以下讨论不考虑税费.

1)更快地实现同等的盈利目标

比如:

原先买入10元成本100股, 如果想每股盈利2元或绝对盈利200元, 需要12元卖出.

现在通过低位买入降低了成本, 比如变成了8元成本200股, 

如果目标是每股盈利2元, 就不必等到12元, 等到10元卖出就完成了.

如果目标是绝对盈利200元, 那么更快, 只需要等到9元卖出就完成目标了.

因此, 降低成本, 可以提前实现盈利目标.

2)目标价位不变, 盈利空间更大

接上面的例子, 变成了8元成本200股后, 还是等12元卖出, 将会实现每股盈利4元或绝对盈利800元.

3)发现行情不对, 出局时亏损更少

接上面的例子, 如果没有设置固定的止损比例, 而股价下跌到7元, 你成本10元时亏损3元/股, 而成本8元时只亏损1元/股.

4)提高抗风险能力

接上面的例子, 如果止损为10%, 你成本10元时跌到9元就要止损.

如果庄家洗盘, 洗到8元多就开始拉升, 那么你将被洗出去.

而将成本降低到8元后, 你可以扛到7.2元止损, 更耐洗.

从而, 能更好地抵御短期的洗盘震荡.

5)增加心理优势

由于4)的关系, 你更能拿的住, 毕竟, 即使是暂时的浮亏也是让人不爽的.

//为什么要盯着成本?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基本上所有的操作都是盯着成本的, 即以成本为中心和依据之一展开具体的操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为什么这么关心成本的降低:

成本降低了, 一切都好说.

=================================

//成本降低的两种方法


1)增量资金低价买入, 造成平均成本降低

以更低的价格追加买入, 摊低整体的平均成本.

显然, 这是针对有增量资金而言的.

而分仓的情况, 可以看做是备用的仓位是持有仓位的增量资金.

2)滚动操作的盈利抵消底仓的部分成本

由于股价的波动性, 尤其是短期的波动性较强, 很多人喜欢用一部分资金滚动操作.

而不参与滚动操作的持股部分, 被称为"底仓".

显然, 滚动操作得手, 其差价即为滚动操作的盈利, 抵消了底仓的部分成本.

//滚动操作可以自主交易, 也可以用网格式的机械交易

这也正是网格交易很自然地被人说成是磨低成本的方法原因

                  

=================================

//不同的目的, 决定了不同的思维逻辑和最终的操作

//作者的网格交易法, 目的就是做差价, 不看成本

用了作者的网格交易法, 在账户里面看到成本的确在不断降低.

但这个只能反映目前的位置是浮盈还是浮亏, 并不决定未来的操作.

不会因为成本从10元降低到8元, 就会以9/10/12元等价格卖掉.

未来的具体操作, 依然严格按照网格表操作, 因此, 成本不是作者的网格交易法的依据.

我们的盈利来自一次次的网格差价的累积, 而不是依据成本做出卖出盈利的选择.

其实, 这就是作者的网格交易法和其他网格交易法的根本区别:

作者的网格交易法已经上升为战略, 而其他的网格交易法其实还是战术, 服务于其他的战略决策(比如趋势投资/价值投资等等).

因此, 其他的战略决策下作为战术的网格交易法, 降低了成本, 可以更有利于这些战略的实现.

而作者的网格交易法由于本身就是战略, 成本没有操作意义, 因为我们只赚网格差价.

若非要把这个成本与操作意义挂钩, 那就是当你不想用作者的网格交易法时, 你可以根据这个成本做出买卖决策.

//降低成本只是对应于买入, 而作者的网格交易法是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

都说会买的是徒弟, 会卖的是师父, 会空仓的是祖师爷.

而各种降低成本的方法, 无非就是体现在买入端, 即徒弟级别, 而如何卖出盈利需要其他的方法.

若没有好的卖出策略, 降低成本未必能盈利.

相比之下, 作者的网格交易法, 大家只要系统地学习了菜单中的方法篇, 就会发现, 从买入到卖出到清仓, 都有明确固定的标准.

可以说, 徒弟/师父/祖师爷我们都干了, 所以长期稳定盈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定投只是买入的方法

定投只是降低了一段时期的平均买入成本, 但是如何卖出是个问题.

所以很多基金在宣传时候总是宣传股市低迷的时候定投买入, 来牛市了卖出, 这样, 盈利会相当丰厚.

但真来牛市了, 怎么卖? 你舍得卖吗?

于是, 很多人往往坐了过山车. 可以说在定投界, 10年下来市值原地踏步的大有人在.

这些人破口大骂定投无用之余, 并没有想清楚问题所在: 无确定的卖出盈利策略, 也就无法保证最终的盈利, 哪怕你成本再低.

=================================

//总结

1) 一般而言, 降低成本, 是要以该成本为决策依据之一进行卖出操作的.

2) 常见的滚动操作, 其中包括网格交易操作, 只是一种战术, 而降低成本是为了便于更大级别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3) 作者的网格交易法, 虽然客观上形成了账户中成本的降低, 但卖出并不以此为依据, 而是固定机械地按照网格买卖, 只赚网格的差价.

希望看完本文, 再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作者的网格交易法就是反复做短差磨低成本而已, 那只是别人服务于其战略的战术级别的网格交易操作, 而不是作者的上升为战略的网格交易策略.

=================================

//广告

帮朋友推广一下: 智能交易神器

识别二维码验证手机号下载APP, 可以做模拟条件单,网格回测。开立账户享受优惠佣金. APP功能包括止盈止损,一键打新,分批建仓分批出货等18种条件单功能.

客户经理的微信号: l1309963932  (第一个字符是字母L的小写)

最牛叉的是, 这个app居然直接支持网格交易, 云端盯盘, 智能下单!

嫌网格交易下单多且每天机械重复麻烦的, 可以尝试用用这家的app.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网格神奇

标准化的威力

作为吃货, 也挺喜欢做菜的, 但总也做不好.

为啥做不好菜呢? 因为都是看中国菜谱做菜.

(西红柿炒鸡蛋菜谱)

=================================

//看中国菜谱做不出好味道

相信不少人有过看中国菜谱的描述, 玄机重重, 或者更直白一点, 到处都是坑!

比如, 油烧7成热, 糖少许, 盐少许, 味精适量等等, 此外还有焯水一下, 过油一下等等.

试问, 7成热的标准是什么? 是不是要用温度计量一下?

然后, 自我斟酌的少许/适量, 是要考验智商还是悟性? 

另外, 有了一定变通的, 比如一勺盐, 一勺糖, 之类, 有区别吗? 一勺是多少? 勺子多大?

焯水一下, 过油一下之类, 究竟多少时间? 20秒/30秒/60秒?

总之, 看着这些中国式菜谱做菜, 一次又一次失手中...

//中国菜谱 VS 股评家: 异曲同工

由上种种, 作者联想到了股市, 这些菜谱的描述, 和那些股评家们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你, 要"谨慎", 要注意"高抛低吸", 又有什么区别?

谨慎了, 空仓的是买还是不买? 持仓的是卖还是不卖?

高抛低吸, 说说容易, 那么何为"高", 何为"低"?

可见, 自主操作, 浮动太大, 可操作性越强, 也就越不可靠, 有时把握得好, 赚不少, 有时又会失手亏了不少.

基本上, 长期这样自主操作下来, 大部分人都是盈盈亏亏, 亏亏盈盈, 整体上至少是略亏的.

因为即使盈亏各半, 貌似持平, 其实也会亏掉税费, 实际是亏的.

所以, 作者一直在想, 有没有确定的靠谱的操作? 于是引出了标准化的思考.

=================================

//数学家的化归思想

相信中学时候都听老师讲过数学上的化归的例子, 就是烧水.

正常烧水: 1)清洗水壶 2) 水壶装满水 3)放到煤气灶上烧开.

如果水壶已经有半壶水, 怎么做?

一般人会"非常聪明"地直接将半壶水装满, 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开.

而数学家的回答是: 把水壶的水倒掉, 就回到了正常的标准流程.

由此我们看到, 所谓"化归", 是把未知的/待解决的问题, 转化为已知的/已解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这种已知的/已解决的问题, 已经不再需要思考和验证, 已经成为了标准答案, 即标准化.

//标准化其实就是章法

我们都说做事情要有章法, 而这种章法, 其实就是标准化.

即前人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已经经历了历史实践的检验, 最后逐渐形成规则, 将会极大地方便和加快做事的效率.

表面上看半壶水装满就烧, 花的时间更少, 而其实, 这是一个需要单独判断的独立事件.

而如果每件事情都要从头来过, 思考一遍, 效率将大大降低, 正确性也未必100%保证.

//标准化不是教条主义

很多人由此会产生标准化会不会导致教条主义倾向的想法.

这也是标准化最容易产生的误解和担心.

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教条主义是用同样的套路生搬硬套变化的条件.

而标准化意味着同样的输入条件产出同样的结果.

也就是说, 区分标准化与教条主义, 根本的就是看条件是不是会发生变化.

发生的条件会变化, 那么用同一套规则就会陷入教条主义, 而同样的条件产生同样的输出, 就是标准化.

教条主义最好的现实例子就是李德代表的共产国际照搬苏联模式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根本原因就是国情不同, 即条件不同, 条件发生了变化.

而对于标准化, 相信做测试的朋友比较容易明白, 标准化就是类似"黑盒测试": 同样的条件若不能产生同样的结果, 则这个流程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

//为什么要标准化?


1)保证了正确性

同样的条件产生同样的结果, 其正确性毋庸置疑.

2)更好地传承知识: 节约时间

标准化了, 才能更好地记录下来, 否则老是用一些模糊字样, 后人如何传承?

记载模糊, 意味着后人要把前人揣摩的过程重新来一遍, 大大降低了传承的准确性和效率.

3)更加地熟练: 同样节约时间

一个事情做几遍不稀奇, 做千百遍, 就能熟能生巧.

若无标准化, 每次都有出入, 还怎么练得好?

4)为自动化铺路: 还是节约时间

自动化, 其实只能固定机械地执行既定的设定程序, 因此抽象提炼出标准化的一道道程序, 是自动化的前提.

//汇总

总而言之, 标准化能极大地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什么叫效率? 就是正确+速度, 即又快又好.

快而不好, 是做无用功.

好而不快, 一旦拖到deadline(往往会这样), 也会变成无用功.

=================================

//标准化, 就是要能产生同样的条件, 即定量

看中国菜谱做菜固然会成为笑话, 但是我们发现厨师烧菜却很好吃.

而能成为好的厨师, 练习到一定程度, 必定是确立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既然是标准, 就是定量的, 而不是类似少许/适量/一下下等模糊用词.

这些并不会写在菜谱上, 而是记在了厨师自己脑子里.

因为他自己所用的各种厨具, 在容量和规格上和别人不尽相同, 又如何记载成让别人可以复制的定量?

这也就是这么多年, 菜谱上依然是那种挖坑式描述的根源.

当然, 有些是按比例的相对量, 是可以记载的.

比如, 作者从一位厨师朋友那边得到的豆浆机打出好喝的豆浆配方: 1杯黄豆, 1/5杯花生.

这样打出的豆浆, 完全没有豆浆的豆腥味.

只用豆浆, 会有豆腥味, 所以为什么商家打出的豆浆那么好喝? 放了豆浆伴侣来中和豆腥味而已.

而家庭自己打豆浆, 不一定有豆浆伴侣, 可以用花生来中和.

但是, 花生过多, 会有花生的腥味.

唯有这个1/5杯花生的比例中和两者, 才达到均衡, 这就是厨师练多了获得的经验标准.

若是只看食谱, 可能会写放入花生"少许"/"适量", 是不是就太坑了?

于是, 作者做菜还是经常失手, 但是打豆浆却是轻松搞定.

看到没有, 定量与不定量, 差别就是这么大!

=================================

//交易体系的诞生

//为什么主动出击的往往当韭菜?

讲到这里, 大家会明白为什么股市中大多数人当韭菜了.

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是人性的弱点, 参见《为什么很多军事家初出茅庐就能克敌制胜?》 一文.

直接的原因是没有"胜兵", 参见《为什么会当韭菜》 一文.

综合起来, 就是因为没有章法, 即不成体系, 没有标准化, 所有的操作都是基于主观的临机判断, 随意性很大.

而随着市场波动, 自己的情绪波动也会被带动起来, 即人性的弱点显现, 最后陷入市场情绪之中, 反而被人收割.

这是不是和看中国菜谱做菜, 自己斟酌着做, 很容易失手, 是一模一样的?

//交易体系就是标准化

何时买/卖/空仓,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 是确定的, 而非主观斟酌的, 其实就是标准化了.

作者的网格交易法已经形成为一套这样的完整的交易体系, 有着确定的买/卖/空仓的标准.

//什么是作者的网格交易法的相同条件?

前面说到, 标准化的条件是确定的, 即同样的条件产生同样的结果才能标准化

那么股市怎样才能产生相同的条件? 是牛市, 熊市, 还是各种利好利空?

可以看到, 资金量/政策/消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等到一个所谓的相同的条件有多难?

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正是这种时刻的变化, 才是最大的确定性.

即作者一直说的辩证哲学: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 这是绝对的, 永恒的.

有变化, 就有股价的波动, 有波动, 就有差价的可能.

这也是最难理解的一点: 所谓的同样条件, 居然是不断变化的股价波动.

这里条件的"同样" 与 股价的"不断变化", 看似矛盾, 却是统一的辩证哲学, 此乃最大奥义所在!

然后, 立足于国情, 即鉴于大A的大涨大跌的轮回, 新兴市场的高波动性, 以及历史的个股表现, 作者制定出了目前所用的网格交易法的规则和参数.

=================================

//垄断者最害怕标准化

1)手机功能机时代, 每个厂家的充电器都不通用, 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手机的充电接口不同.

然后随着更新换代, 消费者每次都要为新充电器买单, 造成了各种电子污染和浪费.

不过, 厂家在这个过程中捞足了油水.

2)为什么苹果的数据线是独家的?

记得一根苹果的USB线就是200多元, 而当时一般的散装usb线1.5元到2元一根, 品牌的usb线5-10元一根.

苹果的数据线卖20倍以上的价格, 就是因为USB线的另外一端连接的是苹果自己的专用接口, 不通用, 你只能买苹果的.

山寨仿制苹果的也要卖到15-20元一根, 但是苹果声明因此而发生的损坏不保修, 给这条仿制之路堵了一堵.

试问, 如果是标准接口, 比如都用标准的Type-C, 苹果又怎么可能赚这20倍的利润?

因此, 我们看到, 非标准化, 其实就是让消费者上了贼船, 然后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榨干你.

而一旦标准化了, 没了垄断壁垒, 也就没有了垄断利润.

//庄家主力就是股市中的垄断者

基于资金量/信息时效等方面的绝对优势, 庄家主力在股市中的垄断地位无可辩驳.

而他们正是凭借垄断地位操纵股市涨跌, 并利用了大部分散户人性的弱点而获利, 即拉高了有大量散户追涨, 打压了又有大量散户割肉.

作为股市中的垄断者, 同样的, 他们也会害怕标准化.

因为标准化后, 散户没有了主观的追涨杀跌, 而是一味的机械执行标准化的操作, 即"没人性"了, 他们赚谁的钱去?

//作者的网格交易法就是令庄家主力无可奈何的标准化

我们用网格交易法的, "没人性", 就是按照网格表机械化执行, 有条件的还可以转化为自动化机械执行.

既然不以人性展示, 就不会暴露人性的弱点被庄家主力利用, 因此庄家主力不可能赚到我们的钱.

他该拉升的时候还是得拉升, 该打压下跌的时候还是下跌, 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用网格交易法的, 在网格交易区间内, 顺着他的拉升赚到了差价, 顺着他的下跌不断买到便宜货.

幸运的是, 相信标准化并机械执行的人并不多, 因为散户之所以叫散户, 就是一盘散沙, 无人组织和运作, 因此大部分散户还是表现出随大市而动的人性, 此乃社会规律.

从而, 庄家主力被这些占绝大多数的韭菜所养活, 不但不会饿死, 而且依然活得很滋润, 但这个过程中, 间接地可以让我们赚到钱.

=================================

//总结

1) 韭菜败于基于模糊概念的各种不确定的主观操作

也就是这种主观操作, 无法保证正确性, 也充分表现出了人性的弱点.

2) 基于标准化的机械执行, "没人性", 却大放异彩

再次强调一下, 我们的对手是其他散户, 而非庄家主力.

我们"没人性", 而韭菜们表现出人性的弱点, 从而, 我们是通过庄家主力间接地赚到了韭菜们的钱.

=================================

//广告

帮朋友推广一下: 智能交易神器

识别二维码验证手机号下载APP, 可以做模拟条件单,网格回测。开立账户享受优惠佣金. APP功能包括止盈止损,一键打新,分批建仓分批出货等18种条件单功能.

客户经理的微信号: l1309963932  (第一个字符是字母L的小写)

最牛叉的是, 这个app居然直接支持网格交易, 云端盯盘, 智能下单!

嫌网格交易下单多且每天机械重复麻烦的, 可以尝试用用这家的app.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网格神奇

谜一样的概率权


A部分

A1
故事源自一场艳遇。
《醉汉的脚步》在写到“贝叶斯推理”时,提到了一部有趣的电影:
一名律师,有着很棒的工作,迷人的妻子,幸福的家庭。他爱妻子和女儿,却仍然觉得生活中似乎缺少些什么。
一天晚上,当他乘火车回家时,无意瞥见一个美丽的女人,带着沉思的表情,从一个舞蹈班的窗口朝外凝望着。
第二天晚上,他的目光追寻着这个女人;
第三天晚上也是如此。
他的火车每多经过一次舞蹈班,他在爱情魔咒中就更陷进一步。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冲动地跳下车,报名参加了舞蹈班,希望能遇到这个女人。
到目前为止,这都像是一部美国片,但接下来,画风一变,成法国片了。
但当远处的凝视变成面对面的相对后,她那令人难忘的吸引力逐 渐消失了。
他确实恋爱了:不是和她,而是和舞蹈。
他将这不理智的情感当作秘密保守着,不让家人和同事们知道,并为他那越来越多不在家中度过的夜晚寻找种种借口。
终于,妻子发现他并不像所宣称的那样经常加班到很晚。妻子想,他有了外遇而用谎言来掩饰下班后的行踪的可能性,要比他不是因为外遇而撒谎的可能性高得多,所以,她的结论是丈夫有了外遇。
作者写到:这个结论当然是错的,但她犯的错误却不仅仅是这个结 论,而是整个推理过程本身:
她搞混了当她丈夫有外遇时表现得鬼鬼祟祟的概率,以及当她丈夫表现得鬼鬼祟祟时,他是在搞外遇的概率
上面说的两种概率的区别,本质上是什么呢?
这个故事,和贝叶斯有什么关系呢?
说一个贝叶斯定理的问题吧:
如果100%的X症患者都有某症状,而某人有同样的症状,那么他有多大概率得X症?
这其实是上面电影故事的一个变形。人类的直觉会告诉我们,他极有可能(80%-100%的概率)得X症。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还需要考虑先验概率
假设X症的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一,而全球有同样症状的人有万分之一,则此人得X症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90%的可能是是假阳性。
让我们绕开这道题,远离概念,去找点儿有趣的东西。

A2

概率能救命?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很遗憾这次救的是一个坏蛋。

这就是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

辛普森是个美式橄榄球明星、演员,他被指控于1994年犯下两宗谋杀罪,受害人为其前妻及她的好友。

该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公众关注的刑事审判案件。

在经历了创加州审判史纪录的长达九个月的马拉松式审判后,辛普森被判无罪。

尽管警方在案件现场收集到了很多证据,包括带血的手套、血迹、现场DNA检验,看似辛普森难逃被定罪伏法的命运,可是辩护律师们通过各种方法一一化解。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概率问题。

辛普森高价请来了顶级律师团,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Alan。

Alan在法庭上用概率来为辛普森辩解

已知:美国400万被虐待的妻子中只有1432名被其丈夫杀死。 

所以:辛普森杀死妻子的概率只有1432/400万,即1/2500。

因此:辛普森杀死妻子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事件,即辛普森几乎不可能杀死他的妻子。

辩词听起来很有道理,检察官一时无法反驳。

问题出在哪儿呢?


让我用直观的方式,来分析一下。

先看下面这个图,蓝色圆圈代表被虐待的美国400万妻子,红色代表1432名被丈夫杀死的妻子。

律师的逻辑看起来没毛病,你看图中,算下来虐待妻子的老公,只有一小部分(也就是1/2500)谋杀了妻子。

如上图,1/2500是“红色面积/蓝色圆圈面积”的结果。

但是,律师偷换了概念。

再看下面这个图,蓝色圆圈代表被虐待的美国400万妻子,红色代表1432名被丈夫杀死的妻子。

这里新加了一个绿色的圆圈。其信息如下:

  • 因为我们讨论的是被谋杀的被虐待妻子,所以绿色圆圈被包含在蓝色圆圈内;

  • 因为并不是所有被谋杀的妻子都是被丈夫杀害的,所以红色圆圈被包含在绿色圆圈内,“问号”部分部分表示那些被别人谋杀的被丈夫虐待的妻子。

你看看,即使不知道凶手是谁,辛普森的妻子应该在哪个圆圈里?

是绿色圆圈。

所以,辛普森是凶手的概率,应该是用红色面积除以绿色面积。

律师的鬼把戏是什么?

他用蓝色替换了绿色,用“红色/蓝色”的虚假概率1/2500,替换了“红色/绿色”的真实概率。

那么,这个真实概率应该是多少呢?

据统计,高达90%!

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小把戏”,居然骗过了法庭!

我们的大脑和直觉怎么了?


A3

也许检察官该了解一下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定理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的一则定理。

这个公式简单得难以置信,简单描述一下:

让我们暂停一下,从头去看看如下概念。
(以下部分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概率: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之可能性的度量。
对大部分人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概率评估的方式以及概率和决策之间的关系
先验:在拉丁文中指“来自先前的东西”,或引申为“有经验之前”。
近代西方传统中,认为先验指无需经验或先于经验获得的知识。它通常与后验知识相比较。
后验:是“有经验之后”,即"需要经验"。
这一区分来自于中世纪逻辑所区分的两种论证:
  • 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

  • 而从结果到原因的论证称为“后验的”。

先验知识不依赖于经验,比如:
  • 数学式子2+2=4;

  • 恒真命题“所有的单身汉一定没有结婚”。

以上两个都是先验知识,因为它所表达的内容仅根据理性便可得出
后验不能仅根据理性得出,例如:
“乔治五世从1910年至1936年在位”。这就是一个后验知识。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
究竟是否存在任何重要的先验知识?
通常来说:
  • 理性主义者相信存在先验知识;

  • 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根本上源于某种经验(通常是外部经验)。

休谟在《人类理智研究》中多次提及:所有先验知识不过是观念之间的关系。

先验概率是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它往往作为"由因求果"问题中的"因"。

例如那位哈佛律师说的1/2500,就是一个(虚假的)先验概率。

后验概率是指在得到“结果”的信息后重新修正的概率,是“执果寻因”问题中的"果"。

回到贝叶斯公式。

A和B是两个随机事件,二者有重合的地方,示意如下:

蓝色圆圈代表A发生的概率,红色圆圈代表B发生的概率,中间重叠的绿色部分代表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

我们标记如下:

我们来试着推演一下贝叶斯定理。

这个过程简单得让人怀疑,但我强烈建议你自己找张纸画一遍。

是不是觉得简直像个小学生的简单把戏?

的确如此。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把戏,令辛普森的律师在法庭上变了一场魔术,扭转了局面。

我们用贝叶斯定理重新推理一下。

律师谈论的条件概率,基于以下两个事件

  • 事件A1:妻子被虐待;

  • 事件B1:妻子被丈夫杀害。

所以妻子被丈夫虐待的情况下,被其杀害的条件概率是P(B1|A1)。

律师给出的数字是1/2500。

如上图,P(B1|A1)=1/2500,也就是“红色面积/蓝色面积”。

但是,律师偷换了概念。

事实上,已知条件是:妻子已经被虐待+(未知原因的)致死。

我们真正该讨论的条件概率应该是:

在“妻子被虐待并致死”的条件下,“凶手是丈夫”的概率是多大?

让我继续画一下:

A2:妻子被虐待+(未知原因的)致死;(绿色圆圈的面积)

B2:凶手是丈夫。(红色色块里的面积)

所以正确的计算应该是:

P(B2|A2)=红色面积/绿色面积。

你发现那位哈佛律师的鬼把戏了吗?

在分母部分,他用很大的蓝色面积(美国有400万被虐待的妻子),替换了很小的绿色面积(被杀的被虐待妻子),从而大幅拉低了辛普森的犯错概率。

这等于是悄悄改变了前提条件,也就是制造了一个条件概率谎言。

事实上,根据统计资料,P(B2|A2)的数值约为90%。

这意味着,辛普森是凶手的概率高达90%,而不是1/2500。

律师调换了辛普森的概率权

概率权是我创造的一个词。

概率权=概率计算+选择权。

例如,对于辛普森来说,在谋杀嫌疑犯这件事情上,他的概率权(作为负值)是90%,而非1/2500。

又例如,有些人宁可追求比被雷劈概率还小的中奖机会,也不愿意去做有50%把握成功的事情。

在本文中,概率权又多了一重含义:无所不知者对概率的分配权。

例如,流量、IP等等,背后其实都是平台的概率权分配游戏。

在贫富差距的关键决策点上,“穷人”放弃了自己的概率权益。

A4

贝叶斯公式的确非常简单,然而辛普森案就告诉我们,假如一个简单的东西能够把一大堆聪明人都搞晕,那就说明这个东西不简单。

好玩儿的是,我写辛普森案时搜索到了两篇主要文章,尽管这个案例的源头都是来自英文资料,但是其中一篇文章居然“编译”错了。

我们的大脑不是为概率设计的,尤其是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概率叠加在一起的时候。

你之所以对贝叶斯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是因为一方面这个概念简单却不直观,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很少有意识地去用到这个公式解决问题。

让我们看一道好玩儿的题:
酒鬼去哪儿?
某酒鬼有90%的日子都会出去喝酒,喝酒只随机(概率均等)去固定的三家酒吧,也就是说去每家酒吧的概率都是30%。
今天警察想去抓酒鬼,结果找了其中两家酒吧,都没有抓到。
请问:酒鬼在第三家酒吧的几率?
答案是:
  • 假如警察真的是想抓酒鬼,那么酒鬼在第三家酒吧的概率是75%;

  • 假如警察是酒鬼的兄弟不那么想抓他,酒鬼在第三家酒吧的概率是90%。


酒鬼这道题,最让人疑惑的地方是:
为什么警察“真的抓”和“假装抓”会影响酒鬼在第三家酒吧的概率?
也就是说,酒鬼在第三个酒吧是一个物理事件,而且在警察来抓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为什么会因为警察心底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呢?
难道有心灵感应这回事儿吗?
请允许我用小白话来把题目分析一遍:
  • 酒鬼去每个酒吧的概率都是30%,这是一个统计结果,也就是说过去100天,酒鬼有30天去酒吧A,30天去酒吧B,30天去酒吧C,10天回家被老婆骂。

  • 那么具体到今天,他要么在三个酒吧中的某一个,要么在家里。不管他在哪儿,他都是百分之百在那里的。

  • 既然如此,概率有什么用呢?是拿来分析可能性的。例如知道概率的大小,警察就知道去任何一家酒吧抓住酒鬼的可能性,都是在家里抓住他的可能性的3倍。一次未必准,但抓上很多次,就越来越接近这个比例。

但是,因为今天酒鬼到底在哪个酒吧,没有任何线索,所以他在酒吧A的30%这个概率,是一个“先验概率”。
我们再来看看“先验概率”:
在贝叶斯统计中,某一不确定量p的先验概率分布是在考虑"观测数据"前,能表达p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
它旨在描述这个不确定量的不确定程度,而不是这个不确定量的随机性。
也就是说,在没有“观测数据”之前,我们对酒鬼的概率描述,只能算“先验概率”。
既然有先验概率,那么当然就有后验概率
在贝叶斯统计中,一个随机事件或者一个不确定事件的后验概率是在考虑和给出相关证据或数据后所得到的条件概率。
同样,后验概率分布是一个未知量(视为随机变量)基于试验和调查后得到的概率分布。
“后验”在这里代表考虑了被测试事件的相关证据。
在酒鬼这个题目里,请允许我用小白话翻译一下先验概率后验概率
如前所述,酒鬼在任何一个酒吧的先验概率是30%,酒鬼在三个酒吧的先验概率是90%。
警察突击酒吧A和酒吧B,是一个“观测数据”的过程。但是,只有当警察真的想要抓小偷时,才算有效的“观测数据”。
假如警察故意想放过酒鬼,那么这个“观测数据”的过程就作弊了,是无效的。

先看警察真的想抓酒鬼(且不知道酒鬼在哪儿):
因为连续在两个酒吧里都没有抓到酒鬼,通过如此调查,我们其实是要更新酒鬼在酒吧的概率。
通过贝叶斯公式,计算如下:
这是一个简化了的计算,目的是为了减少阅读流失。
如前所述:后验概率分布是一个未知量(视为随机变量)基于试验和调查后得到的概率分布。
警察调查了酒吧A和酒吧B之后,得到了一个后验概率:75%。

再看警察并非想抓酒鬼(且知道酒鬼在哪儿):
假如酒鬼在酒吧C,警察就会选择故意去酒吧A和酒吧B;
假如酒鬼在家被老婆骂,警察就随便选两个酒吧去查。
总之,因为没有真正的“观测数据”,所以酒鬼在酒吧的总体概率仍然是先验概率的90%,只是被集中分配到酒吧C。
如果用一个不专业、但是更直观的说法,就是:
  • 当警察真的想抓(且不知道酒鬼在哪儿)的时候,他通过去酒吧A和酒吧B的“数据测试”,更新了酒鬼在酒吧的总体概率。这就是75%的由来。

  • 当警察真的想抓(且知道酒鬼在哪儿)的时候,他通过去酒吧A和酒吧B的“数据操控”,没有改变酒鬼在酒吧的总体概率,而是将这个90%全部分配到了酒吧C。

抓酒鬼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判断是可以测度的,相关性的判断就是概率。”
但是,问题往往出现在“相关性的判断”上。
同样,酒鬼被抓的可能性,似乎被知情且想包庇他的警察控制了。
这也是概率权

A5

一位朋友说:要是你能结合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对贝叶斯定理加以说明,再谈一下如何应用,慢慢地我会很习惯地也用这种思维去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贝叶斯定理。

《嫌疑犯X的献身》是东野圭吾的长篇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自暴自弃的数学天才“石神”帮助两母女逃脱误杀罪行的故事。

警察问三月十日“案发当晚”母女俩在哪儿,女主角答去看电影了,随后去了KTV。

警察走后,准备为爱献身的男主角教女主角如何应对调查,他和她对话:

熟悉小说和电影的你,应该知道,还有一个和数学天才演对手戏的物理天才“汤川学”,他最终破解了数学天才“石神”布下的重重迷局。

其中,在讨论起犯罪嫌疑人的电影票时,汤川问警察存根的事情:

让我们把场景简化一下:

假如母女俩的确是在三月十日当晚误杀了人,并且打算用找来的电影票存根来欺骗警察,那么,为什么石神要让她们做如下动作?

1、没有主动拿出电影票存根;

2、警察索要的时候,假装不确定找得到;

3、把存根夹在电影简介里。

抛开演戏和放烟雾弹,这背后有什么数学原理吗?


A6

Matrix67在一篇博客里,做过类似的分析。他的故事是:

室友昨晚可能去开房了,但辩解说自己其实是看电影了。

别人找他要电影票,他说没有。翻了好一会儿,才找出来。

假如他真的是去开房了,那么他真的是个用概率论撒谎的高手。

故事很相似。Matrix67用贝叶斯定理做了分析。

若令事件A等于“M同学去开房”,事件B等于“M同学有电影票”,让我们来看看公式中的各个概率的意义:

P(A):M同学昨晚去开房了的概率

P(B):M同学手中有电影票的概率

P(A|B):M同学手中的电影票被发现后,他昨晚去开房了的概率

P(B|A):如果昨晚M同学真的去开房了,他手中会有电影票的概率

M同学想用电影票作伪证,也就是说要让室友心目中P(A|B)的数值更小。

你还记得前面的贝叶斯定理吧,那就是:

P(A|B) = P(B|A)·P(A)/P(B)

因为M同学的目的是让P(A|B)的数值更小,从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可以通过减小等号右侧的 P(B|A),也就是:

如果昨晚M同学真的去开房了(事件A),他手中会有电影票(事件B)的概率。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不要轻易拿出证据(前文所说的策略)。

故意做出没法给出证据的样子,让人越来越坚信在事件A发生后还能给出证据B的概率有多么小。

我猜你未必对上面的解释满意,所以接下来我继续祭出自己难看但直观的图解。

如上图,小伙伴们其实就是对黄色区域(真开房假买票)表示怀疑,所以M同学要做的就是压缩黄色区域的面积。

这里其实暗含着小伙伴们内心底的一个怀疑(在贝叶斯定理里叫“信念”):

你去开房也可以弄个假票,这不难呀。

请注意,这个假设其实暗含着小伙伴对“开房也能弄假票”的难度的概率期望值。

那么,假装没有票根,随后再不经意地拿出来,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还是看图说话,好处有两个:

1、M通过示弱,让小伙伴调整了信念--“你看,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假票根吧”,这样一来,降低了小伙伴对“开房也能弄假票”的难度的概率期望值,也就是压缩了上图黄色区域的面积;

2、观察到M开始的时候没有找到票,强化小伙伴的假设--“你看,你一定是去开房了!”这个时候,小伙伴们被引入到上图红色圆圈左侧的地方,也就是“真开房而且没有票”。

接下来,突然不经意地找到了票,会让小伙伴们一下子产生了较大的落差,觉得自己开始的猜测全是错的。

举个例子吧,如何让你觉得一桶冷水是热的?

那就是把你的手放进一桶更冷的水里,再把手放回来,你就会觉得,这桶水变热了。

这个比喻有点儿绕,但真的很精确。

我们现实中对“一个一直对自己不好的人”的好行为的感知,往往比对“一个一直对自己好的人”的好行为的感知要更强烈。

这就是魔术师的秘密:通过改变期望值,以及转移视线,来改变基础概率和条件概率。

你还会觉得贝叶斯定理没用吗?

撒谎可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底层能力之一了。

厉害的撒谎者,其实就是一个贝叶斯高手。

即使你不懂这个公式,但你早就用得炉火纯青。

那些心理大师和情商高手,也是用概率来支配你我的。


A7

贝叶斯公式简单得离谱,甚至看起来毫无用处。

然而,真正搞懂这个公式的人,1%都不到。

而这1%里面,又可能只有10%的人能够“感知”到公式背后的原理。

下面,我试着不用公式来拆解贝叶斯。

先来看一个影院中的贝叶斯推理。

(下面案例的英文出处:Brandon Rohrer

你前往影院排队观影,前面有个小伙伴,长发披肩,衣着中性,如上图,请问Ta是女士的概率有多大?


情况A

我在《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中介绍过类似的计算方法。

如上图,是一种视觉化的贝叶斯计算法,在《统计学关我什么事》一书中有详细解释。

请注意上面绿色和黄色两个长方形:

1、“面积”的概念在贝叶斯概率的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事件的可能性,由绿色和黄色两种构成。二者各自的概率,体现为长方形的宽度。例如上图中,是假设男女比例是1:1。

3、长方形的高度,是指“可能世界”的可能构成。例如上图,绿色长方形指女性的可能世界,进而该可能世界,是由“一半长发+一半短发”的假设比例构成。

了解了面积法,开始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假定影院中男女各占一半,100个人中,50个男人,50个女人。贝叶斯计算的特点,就是可以主观预测,毛估估一下。

第二步:假设女人中,一半为长发,余下的25人为短发。而男人中,48位为短发,两位为长发。这同样是基于常识和主观预测的毛估估。

第三步:由此可以计算,有25个长发女人和2位长发男人。

第四步:所以,Ta是女士的可能性为“25/(25+2)=92.6%”。


让我用更加简单、更加直观的方法,来描述一下这个计算过程:

还记得我在《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概率高手?(零公式入门篇)》里提及的平行宇宙法吗?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方式吗?不全是。后面我会再解释,这里我继续冒着被聪明家伙嘲讽的风险,用平行宇宙法来代替贝叶斯公式,重现一下上面的计算过程:

第一步:假设“不可知的未来”由100个平行宇宙构成。

假设电影院里男女各一半(这是一个毛估估的先验概率),所以,100个平行宇宙里,有50个是男,50个是女。

第二步:进一步“分裂”50男和50女的平行宇宙。

继续根据常识(又是一个毛估估的先验概率),男性极少有人长发,而女性则各有一半。

第三步:根据观测到的数据来关闭不合理的平行宇宙。

通过实际观测,前面那位是长发,所以,不符合这个特征的平行宇宙将被关闭。如下图被黄线划掉的部分。

第四步:重新计算现有的平行宇宙的分布概率。

如下图,剩余的平行宇宙分布如下:

这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概率问题。

一共还剩27个平行宇宙,女性占了25个,所以前面是女性的概率是25/27。


情况B

现在让我们增加一个新的信息,你现在排队是在准备进入男士休息室。依靠这个额外的信息,仅采用常识和背景知识即可完成判断Ta更可能是男性,无需思考。

但是,贝叶斯推理则能以数学实现形式,做出更加精确的预测。

其意义在于,在某些你无法见简单靠常识和直觉来做出量化判断的时候,你就需要精确的算法了。所以让我们继续用贝叶斯来计算如下:

如上图,还是采用面积计算法我们开始推理:

第一步:100个人在男士休息室外排队,我们主观猜测毛估估一下,其中98名为男士,有2位陪同的女士。如上图中的绿色长方形,因为女性极少,所以该长方形很“瘦”。

第二步:假设女人中,一半为长发,一半为短发。而男人中每50人里有两位为长发。和上面的情形一样,这也是基于常识和主观预测的毛估估。我们注意到,尽管男性长发的比例很低,但是由于人群基数较大,所以下面计算男性长发人数的(深黄色那个)长方形很“胖”,有4个之多。

第三步:按照以上的假设,短发男士有94人,长发为4人。而两位女士则一个长发一个短发。即,长发人士里有4男1女。

第四步:Ta是女士的可能性为20%。

我们同样可以用我所说的平行宇宙法,来计算这种状况。

这里再次出现了前面提及的两个概念:

1、先验概率。

例如上面长头发是男是女的案例里,开始根据常识,假设人群整体性别比例为1:1。

2、后验概率。

由于知道了是在男士休息室前的排队,根据此信息,将人群男女比例调整为98:2。

又由于观察到前面的那位是长发,所以关闭掉了短发的平行宇宙,更新了概率分布。

过程称为“贝叶斯推理”。贝叶斯推理可以总结为:通过观察行动(信息),将先验概率通过贝叶斯更新,转换为后验概率。

而这个后验概率,又可以变成下一次推理的先验概率。

举个例子:“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先验知识还是后验知识?
有人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在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的时候是后验知识,在现代的人来看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是先验知识。
贝叶斯推理,像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引擎。

贝叶斯算法之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放异彩,是因为其具有这种学习功能贝叶斯推理中,修改过的“各个类别的后验概率”,已经使用了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从信息中学习到的结果”。贝叶斯推理正是具备了“收集信息并自动变聪明”的功能。

A8

你还记得本文开头那个电影吗?

是时候说说:“她丈夫有外遇时表现得鬼鬼祟祟的概率”,与“当她丈夫表现得鬼鬼祟祟时他是在搞外遇的概率”,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们来温习一下贝叶斯公式显得很强大的一个现实场景:

(案例来自维基百科。)

假设一个常规的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99%,即吸毒者每次检测呈阳性(+)的概率为99%。而不吸毒者每次检测呈阴性(-)的概率为99%。

从检测结果的概率来看,检测结果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贝叶斯定理却可以揭示一个潜在的问题,几乎每个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有些意外。

假设某公司对全体雇员进行吸毒检测,已知0.5%的雇员吸毒。请问每位检测结果呈阳性的雇员吸毒的概率有多高?

令“D”为雇员吸毒事件,“N”为雇员不吸毒事件,“+”为检测呈阳性事件。可得:

  • P(D)代表雇员吸毒的概率,不考虑其他情况,该值为0.005。因为公司的预先统计表明该公司的雇员中有0.5%的人吸食毒品,所以这个值就是D的先验概率。

  • P(N)代表雇员不吸毒的概率,显然,该值为0.995,也就是1-P(D)。

  • P(+|D)代表吸毒者被验出为阳性的概率,这是一个条件概率,由于阳性检测准确性是99%,因此该值为0.99。

  • P(+|N)代表不吸毒者被验出为阳性的概率,也就是出错检测的概率,该值为0.01。因为对于不吸毒者,其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99%,因此,其被误检测成阳性的概率为1 - 0.99 = 0.01。

  • P(+)代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的阳性检出率,白话来说,即该公司有多少比例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该值为0.0149或者1.49%。我们可以通过全概率公式计算得到:此概率 = 身为吸毒者的概率 x 吸毒被验出阳性的概率(0.5% x 99% = 0.495%) + 身为不吸毒者的概率 x 不吸毒却被验出阳性的概率(99.5% x 1% = 0.995%)。P(+)=0.0149是检测呈阳性的先验概率。用数学公式描述为:

根据上述描述,我们可以计算某人检测呈阳性时确实吸毒的条件概率P(D|+):

尽管吸毒检测的准确率高达99%,但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

如果某人检测呈阳性,其吸毒的概率只有大约33%,不吸毒的可能性比较大。

假阳性高,则检测的结果不可靠。这是因为该公司不吸毒的人数远远大于吸毒人数,所以即使不吸毒者被误检为阳性的概率仅为1%,其实际被误检人数还是很庞大。

概括而言,某人吸毒而被检测出呈阳性的概率,与他被检测出呈阳性而吸毒的概率,是两回事情。

回到开头的故事,男主角因为有艳遇而鬼鬼祟祟的概率,与他鬼鬼祟祟而有艳遇的概率,也是两回事情。

A9

贝叶斯定理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态度:概率并非频率,而是一种主观程度的信任。

你赋予某个随机事件一个“先验概率”,然后通过新证据来修正,得到一个“后验概率”。然后你把这个“后验概率”变成新的“先验概率”,再来一次修正......

比方说,你在街边见到一个人摆摊儿,与路过的人玩儿扔硬币游戏。你很冷静地在旁边观察了一阵子,发现他连续扔出了8次正面。

不懂概率的傻瓜会说:哇,正面的手气好旺,我要押正面!

坚信“赌徒谬误”的家伙会说:下一次是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啦!

懂概率的书呆子会说:蠢!根据大数定律,下一次是正面的概率还是50%!

然而,这三个人都错了。

前两个人的错误不值一提,我们重点看看懂概率的书呆子错在哪儿。

在街边这个“环境条件下”,我们有理由怀疑扔硬币的庄家作弊了。假如我们持续观察,并采用贝叶斯算法,可以算出作弊了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统计学关我什么事》对贝叶斯定理给出了以下描述:

主观和客观

通常所说的概率,是一个客观的概念,答案是唯一的,例如扔一个标准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

贝叶斯定理提及的“概率”,是一种“主观概率”其解释为:

你内心描绘的类似“信念程度”这样的概念。

也就是说,并非“概率是多少”的问题,而应该理解为“你认为概率是多少”。

总经理的概率

贝叶斯推理的强项是“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得出一个暂时的结果”。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像内曼-皮尔逊统计学那样,得出一个单方面的判断(非 A即 B),而是认为两种可能性都有,并赋予这两种可能性相应的比例关系,仅此而已。

所以,贝叶斯推理其实需要一个“代理人”,这个代理人需要有个基于信念的初始判断,通过观察,然后更新判断。

贝叶斯推理也常被称为“总经理的概率”。

极大似然原理

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发生的概率大。

学习功能

贝叶斯推理中,修改过的“各个类别的后验概率”,已经使用了所有的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从信息中学习到的结果”。

贝叶斯推理正是具备了“收集信息并自动变聪明”的功能。

拥有“人类特性”的功能

迄今为止,大脑如何工作,仍然是个谜。

例如,为什么孩子的学习速度那么快?

为什么机器要学习几千万张图片才能识别猫。而孩子认一次就会了,而且一辈子几乎都不会忘,不会错。

就像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断地重复“信息” →“修改印象” →“遗忘信息”的过程,慢慢地就会形成了对这个人的固定评价。

像这样通过逐步“修改印象”得出的结果,与“通过迄今为止的所有观察,一次性形成的印象”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偏差。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总是“从白纸开始思考”,这样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贝叶斯推理,其实就像我们日常每天都在做的“印象的修改”和“学习”等一样,只不过是运用了系统的数值来进行计算。

反之,贝叶斯推理也能够让我们在信息不足的不确定环境下去思考,去决策,去行动。


A10

贝叶斯公式这类计算,能够让我们对某些简单的大道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洞察了背后的原理,真理才能被称为真理,否则与鸡汤无异。

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达利欧说:卷入快速学习的反馈循环之中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我们也才算明白了“复盘、飞轮、刷新、升级”的价值与意义。

假如我们仅从时间的某个切片,二维地看贝叶斯公式,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四则运算罢了。

但是,在时间的这个维度加入以后,切片与切片之间建立起联系,魔法出现了。

这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

贝叶斯的神奇之处在于,你在主观设置先验概率时,并不需要那么精确。

我与一些牛人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当他们接触到新鲜事物时,经常因为天赋一般,而不能有领先一步的判断,你甚至会怀疑这个家伙如此普通,凭什么拥有这么多?

芒格曾在演讲里说:

不少人都能在晋级测试或快速计算中表现得极为机敏,但他们接二连三地犯愚蠢的错误,这仅仅因为脑海中层出不穷的疯狂念头。

尼采曾说过:“总会有人以自己拥有跛脚为荣。”如果你曾遭受失败而不思悔改,将以自己的方式滑向浅薄。妒忌、太多的自我怜悯、偏激的思想、强烈的愚忠,所有这些作为一个明显的标志,表明你已经失去大脑并将被铁锤所痛击。

进而,芒格分析了巴菲特的旷世成功之谜: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沃伦是这个世界上最佳的持续学习机器。

乌龟最终战胜兔子是持续努力的结果,一旦你停止了学习,整个世界将从你身旁呼啸而过。

巴菲特这类人,拥有一个强大的贝叶斯大脑。

具有嘲讽意味的是,小孩子天生拥有鲜活的贝叶斯大脑,我们却用刷题将他们变成机器。

B部分

B1

你想容颜不老、青春永驻吗?

这两年,一种叫“二甲双胍”的神药悄悄流传起来。

起初,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之一,最重要的作用是治疗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也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

后来,人们发现,这玩意儿还能减肥

再后来,人们发现它还能抗癌

人们还发现,二甲双胍还能够延缓衰老......

反正,我知道不少聪明又贪心的朋友,正在悄悄吃这玩意儿

(听医生的,别乱吃药。)

神药为什么这么厉害?

有些机制我们知道了,有些还不知道。

其实,这类现象,在医学领域很常见,很多药物尽管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准,并且被广泛使用,但实际上也没人知道它们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比如,1897年阿司匹林问世,但直到1995年才有人真正解释了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纽约客》的一篇文章,把这种先找答案再解释的方法,称为:

“智力债务”。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了我们的“智力债务”。

以前的智力债务主要局限于医学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特别是机器学习的出现,我们的“智力信用额度”被提高了。

机器学习系统越来越擅长解决一些不可思议的模糊开放的问题。它们在数据海洋中识别模式,但并没有发现因果机制。

就像“贝叶斯网络之父”朱迪亚·珀尔所担心的:

机器学习系统只告诉人类结果,但不解释为什么。

在人肉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鸿沟越来越大。


B2

这笔智力债务,和贝叶斯定理有关。

故事要从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危机开始讲起。

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遇到了麻烦。

《为什么》这样介绍道:

“人工智能的主导机制就一直是所谓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或专家系统,它将人类知识组织为具体事实和一般事实的集合,并通过推理规则来连接两者。

例如: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具体事实)。所有人都会死(一般事实)。从这个知识库中,我们(或一台智能机器)可以使用普遍推理规则推断出苏格拉底会死的事实,也就是:如果所有A都是B,x是A,那么x也是B。”

然而,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专家系统很难从不确定的知识中做出正确的推断。

《为什么》的作者朱迪亚·珀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他发现:

  • 不确定性正是人工智能缺失的关键要素。

  • 不确定性应由概率来表示。

朱迪亚·珀尔在1982年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建议:

将概率视作常识的“守护者”,聚焦于修复其在计算方面的缺陷,而不是从头开始创造一个新的不确定性理论。

更具体地说,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一张巨大的表格来表示概率,而是要用一个松散耦合的变量网络来表示概率。

受到神经网络的先驱大卫·鲁梅哈特的启发,朱迪亚·珀尔确信:

人工智能必须建立在模拟我们所知道的人类神经信息处理过程的基础上,并且不确定性下的机器推理必须借助类似的信息传递的体系结构来构建。

随后,他终于认识到,信息是一个方向上的条件概率和另一个方向上的似然比

于是,朱迪亚·珀尔创建了一种关于不确定性的推理方法:“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用于模拟理想化的、去中心化的人类大脑将概率纳入决策的方法,可以根据我们观察到的某些事实迅速推算出某些其他事实为真或为假的概率。

就像我们前面看到的,这正是简单的贝叶斯定理不可思议的强大之处。

朱迪亚·珀尔让贝叶斯网络成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因此被称为贝叶斯网络之父。

贝叶斯网络,在信息时代像个神话。

例如我们使用的4G手机,使用的纠错算法是加拉格的类turbo码。由于编码和解码是手机能耗最大的部分,使用了新代码的手机能耗大幅降低了。

该灵感来自一位叫贝鲁的法国工程师,起初他没意识到自己使用的是和贝叶斯网络同样的算法。

贝叶斯网络在人工智能领域流行开来,被视为人工智能在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主导范式。

从最早的计算机器开始,计算机都是用来解决精确的计算问题的。我还记得80年代末初学围棋时,日本超一流棋手石田芳夫的绰号叫“电子计算机”,意思就是说他计算非常精准。

而贝叶斯网络,则让计算机能够在“灰色地带”进行思考

是不是有点儿像当年物理学走投无路时向量子力学的惊险一跃?

概率,这个鬼魅的身影,在20世纪的一头和一尾,帮助人类打开了一个奇异的天空,也把人类带入了愈发未知的世界。

B3

贝叶斯定理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规则:

当你收到新的论据时,它用来改变你对某个假设的信任度。

  • 如果论据和假设一致,假设成立的概率上升;

  • 反之则下降。

通常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是先给定原因,然后去找结果。

而贝叶斯定理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从结果找原因”。

18世纪的神秘牧师托马斯·贝叶斯这样表述他简单却伟大的思想:

“已知某个未知事件的发生次数和失败次数,求某一次实验中该事件的发生概率处于两个已知概率之间的概率。”

谁能想到,这么简单的公式,可以成为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基础?

《终极算法》一书介绍道:

朴素贝叶斯算法就是一个可以用短方程来表达的学习算法。只要提供患者病历的数据库,包括病人的症状、检查结果,或者他们是否有什么特殊情况,朴素贝叶斯算法就可在一秒之内做出诊断,而且往往比那些花几年在医学院学习的医生还要强,甚至它还可打败花费数千小时构建的医学专家系统。

该书作者佩德罗·多明戈斯做了一个假设:

所有知识,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都有可能通过单个通用学习算法来从数据中获得。

这就是所谓的“终极算法”。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的可能性,作者提及了一个统计学流派的观点:

所有形式的学习都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公式——贝叶斯定理。

我们在前面几个简单却又让人疑惑的计算中,了解到贝叶斯定理的小把戏:

每当你看到新的证据后,更新你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贝叶斯学习算法对世界进行一系列假设,由此开始进行学习。

当它看到新的数据时,与该数据匹配的假设更有可能会成立(或者不可能成立)。在观察足够的数据后,某个假设会成立,或者几个假设同时成立。

如此一来,贝叶斯定理就是将数据变成知识的机器。

B4

贝叶斯学习算法的优势在于:

  • 在数据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推测,数据越多,推测结果越准确;

  • 对所获的信息可做出瞬时反应,自动升级推测的学习功能。

研究者发现:人们学习新的概念,往往能从单一的案例中学习,尤其是孩子。而机器学习则需要成千上万的数据才能达到类似的精度。人们也可以用更丰富的方式学习概念,例如在行动、想象和解释层面。

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捕捉到人类的学习能力,为基于字母的手写体创造出直观的概念。在这模型背后,研究者使用了简单的贝叶斯程序完成。在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分类任务中,贝叶斯程序战胜了深度学习方法,达到了人类的水平。这个模型也通过了图灵测试。

例如用来识别垃圾邮件:

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为何会产生如此魔力?

研究人员提出以下讨论:

  • 人类大脑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是否如同贝叶斯程序一样?

  • 我们知道达尔文用极其简单的模型解释了人类复杂的进化行为,那么贝叶斯定理会成为人类大脑的进化论吗?

  • 大脑认知是一种贝叶斯程序吗?

B5

然而,没有多久,贝叶斯网络之父就“叛变”了。

朱迪亚·珀尔从贝叶斯倡导者变身为“叛教者”。

就像作为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爱因斯坦,毕生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

一个当年曾经折磨过爱因斯坦的“幽灵”,又漂浮了出来,那就是:

因果论。

这正是“人工智能”和“人肉智能”之间无法回避的缺失要素。

30年过去了,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朱迪亚·珀尔所担心的“因果”缺失,似乎没能阻挡什么。

朱迪亚·珀尔对人工智能的“黑盒子”的批评越发强烈,他认为,即使是成果斐然的深度学习,只是让机器具备了高超能力,但绝非智能,因为其缺少现实模型。

一切都是统计学的拟合把戏。

朱迪亚·珀尔举例说,机器是不会自己弄明白手里拿着一瓶威士忌的行人可能对鸣笛做出的不同反应的。

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人肉智能来说很容易,对人工智能来说很难。

当人们用贝叶斯学习算法,解决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难题,也会产生一个疑惑:除了概率的计算,那些我们能够感知到的逻辑在哪儿?

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对人工智能的过度狂热,并且质疑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Facebook人工智能副总裁erome Pesenti认为,AI 这一领域很快就会“碰壁”。

他的观点是:

  • 有人认为 AGI(人工通用智能)是人类智能。但人类的智力本身就不是一个统一的问题。

  • 有人认为AGI 是一种可以靠自己不断进化的智力,但是这并没有真正的模型,即便是人类都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 深度学习和当前的人工智能有很多局限性。我们离人类智力非常遥远。

  • 它可以传播人类的偏见,不容易解释,它没有常识,更多的是在模式匹配而不是强大的语义理解的层面上。

  • 但我们在解决其中一些问题上取得了进展,而且这一领域的进展仍然相当快。你可以把深度学习应用到数学上,也可以用它来理解蛋白质,你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

乐观的科学家则试图突破这种局限性,对 AGI为人类带来指数级的幸福提升充满信心(又或是信仰)。

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有着一条从以“推理”为重点,到以“知识”为重点,再到以“学习”为重点的自然、清晰的脉络。

现在,科学家们又试图找回“人肉推理”。


B6

参与制造了“智力债务”的朱迪亚·珀尔,打算开始清算这笔债务。

作为人工智能“黑箱”的奠基人之一,他试图掀起一场因果革命。

朱迪亚·珀尔认为数据不了解因果,而人类了解。

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在《为什么》一书中的内容,那就是:

“你比你的数据更聪明”。

因为除了自我模拟,我们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了解人类自身了。

创造了AlphaGo的哈萨比斯,曾经说围棋AI战胜人类的秘密其实就是“模仿”了人类的直觉。

但在朱迪亚·珀尔看来,AlphaGo缺乏可解释性是它的硬伤。

说:

因果关系不能被简化为概率。

人们经常使用“概率提高”的概念来定义因果关系:如果X提高了Y的概率,那么我们就说X导致了Y。”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错,但却会得出类似于“冰淇淋销量上升导致淹死的人数增加”这样奇怪的结论。

问题出在哪儿?

X和Y共同的因,或称混杂因子

冰淇淋不是淹死人的凶手,而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所以冰淇淋的销量和游泳的人数同时提高了。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无时不刻不在搞晕我们。

朱迪亚·珀尔给出了一个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工具:

因果图。

老鹰在漫长的进化中,发展出了非凡的视力,但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够发明望远镜?

朱迪亚·珀尔称之为“超进化加速”。

那么人类是如何获得动物所不具备的计算能力的?答案是:

因果想象力。

对于《人类简史》所说的人类祖先想象不存在之物的能力,朱迪亚·珀尔在前面加了一个“因果”。

因果想象力帮助智人祖先通过规划复杂的过程来完成许多事情,例如集体狩猎长毛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思维主体需要构建一个模拟现实的心理模型。

有了心理模型,猎人们就可以通过对模块的修改,来提高成功的概率。

基于这一点,朱迪亚·珀尔搭出了一个因果关系之梯。

B7

假如你跋山涉水看到了这里,会还记得“抓酒鬼”那道题吗?

聪明如你一定发现了,这两道题,是“三门问题”的变形
概率与因果的关系是怎样的?
朱迪亚·珀尔在《为什么》一书中讨论了三门问题。
作为一位解题爱好者,我很早就接触过这道题。有趣的是,我所“纠结”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本书里所纠结的,非常类似。
已知:在下面三道门中,你选择了A。
具体规则和过程请看下面。

说这道题太简单的人都是不诚恳的。当年在美国,这道题搞晕了一大堆大学教授、数学家、博士在内的专业人士和聪明人。

疑惑在于:

1)打开一扇门之后,剩下两扇门,难道每扇门之后有汽车的概率不是一样的50%吗?

2)如果主持人打开一扇门,那扇门原有的1/3可能性,为什么全部分配到C门了?A和C有什么区别呢?

3)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概率的重新分配?

即使你知道并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可能忽略了本题的一个关键点:

主持人到底是否知道B门的后面没有汽车。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对此有精确描述:

主持人的规则至少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规则:主持人总是随机打开没有被参与者选择的门(例如,在上面的情境中,主持人掷一枚硬币来决定打开 2号或 3号门)。这表示主持人可能打开一扇门并展示出门后的轿车,然后(和观众一起)笑话你选错了门,游戏结束。

第二种规则:假设主持人总是挑选后面藏着山羊的门打开,决不打开参与者挑选的门;当参与者已然选中了藏有轿车的门,主持人就随机打开一扇门。这样,参与者的选择和主持人开门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第三种规则:假设主持人总是挑选藏有山羊的门打开,决不打开参与者挑选的门;在参与者已然选中了藏有轿车的门之后,主持人有偏向地挑选剩下两扇门中序号较小的一扇打开(针对这种规则可能存在其他偏差)。

尽管这三种规则均符合上述问题的表述,但其潜在概率却各不相同。

在上面的题目里,我们留意到,主持人前面有个定语:

假如他知晓汽车的下落。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主持人不知道汽车在哪个门的后面,这时他打开B门,发现后面没有汽车,那你换不换?

答案是:不换。因为这时A和C后面有汽车的概率,都是1/2。

用贝叶斯定律可以非常简明地解答三门难题,证明:主持人是否知道实情,会令结果不一样。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下图(请将盒子换做门,原图中有些表述也不太精确,但公式和结果都是对的):

(以下是截图,略有错字。)

贝叶斯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解答出这道题目,但是,能帮助我们真的理解这个问题吗?

并不能。

即使贝叶斯定理帮助我们正确地计算出了结果,但却与人的大脑直觉相违背。

否则,当年就不会有那么多教授和博士被“三门问题”羞辱。

朱迪亚·珀尔想用“因果图”来找到“三门问题”的可解释性。


B8

让我们看看因果图如何工作。

前面我说过,“三门问题”分作两种状况:

A:主持人知道车在哪个门后面,并且刻意选择了没有车的门;

B:主持人不知道车在哪个门后面。

先说情况A。绘制因果图如下:

主持人打开哪个门,这件事情受“你选的门”和“车的位置”这两个“因”的影响。

顺着因果图,你很容易发现,根据主持人打开的门,你可以顺着右侧的箭头,去发现不经意透露给你的“车的位置”这个信息。

所以,你选择换一个门,概率会提高;

再说情况B。绘制因果图如下:

因为这种情况下,主持人也不知道车在哪儿,所以右侧的因果箭头消失了。

所以,你最初选的门和另外一扇关着的门的中奖概率事件是一样的,你没必要换。

因果图看起来似乎只是画箭头,其实,箭头背后还隐藏着概率。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结构,会这么好用?

因为它承载了因果信息。


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迷惑那么多聪明人呢?

原因如下:

1、我们的大脑(和直觉)不擅长处理概率,而是擅长处理因果;

2、就像我们的大脑会被“冰淇淋销量导致淹死的人增加”这类伪因果所迷惑,我们对隐藏的概率关联也会产生疑惑。

有两个聪明的家伙,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了概率与心理学的交叉点,开启了行为科学和行为经济学。

我喜欢这两个人,还有塞勒。在他们的研究里,你能看到各种有趣的基于概率的实验,人类的认知偏差不仅可笑,而且高度一致。

我们的大脑不是为概率设计的,但概率却是这个世界运转的秘密。

当我们依赖祖传的直觉而非概率来做决策,非常容易干蠢事。

即使我们懂得概率,也尽量按照概率的程序来思考和决策,仍然会受到“框架效应”的限制。

我的分析是:

  • 当面临一个概率问题时,很多人都能够解答;

  • 当两个简单的概率问题叠加在一起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靠心算其实都是无能为力的。

这就是为什么类似于“三门问题”这类极其简单的问题,会搞晕那么多聪明人。

聪明决策,处理风险,很多时候需要“反人性”的知识与情绪。

对于这个伟大的研究方向,从结构的完整性来说,我必须提一下。但也要尽快结束掉。且用《波尔–罗亚尔逻辑》第16章“关于未来事件我们应该做出的判断”的一段文字:

为了避恶趋善,我们必须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加以判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善与恶本身,也要考虑它们发生或不发生的概率,还要直观地考虑它们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这些考虑可能看似微不足道,如果仅此而已,那么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可以让它们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更合理地面对希望与恐惧。

(摘录来自: 佩尔西·戴康尼斯. “10堂极简概率课)

B9

相关性对因果性的干扰,仅仅通过观察,还远远不能解决。

所以,《为什么》这本书提出:

“观察、干预和反事实这三个台阶组合成因果关系之梯”。

因果关系之梯的每一层级都有一种代表性生物。大多数动物和当前的学习机器都处于第一层级,它们通过关联进行学习。像早期人类这样的工具使用者则处于第二层级,前提是他们是有计划地采取行动而非仅靠模仿行事。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习得干预的效果,这大概也是婴儿获取大多数因果知识的方式。反事实的学习者处于阶梯的顶级,他们可以想象并不存在的世界,并推测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为何。

(资料来源:马雅·哈雷尔绘图)

朱迪亚·珀尔解释道:

贝叶斯网络适用于一个所有问题都被简化为概率或者(用本章的术语来说就是)变量间的关联程度的世界,它无法自动升级到因果关系之梯的第二层级或第三层级。

幸运的是,我们只需要对其进行两次修正就可以实现它的升级。

朱迪亚·珀尔不甘心陷入因果蒙昧,而是试图跳出统计学的黑箱,借助因果关系之梯,阐明事物的本质。

他试图表达:

概率能将我们对静态世界的信念进行编码,而因果论则告诉我们,当世界被改变时,无论改变是通过干预还是通过想象实现的,概率是否会发生改变以及如何改变。

当然,贝叶斯网络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其涵盖了因果图的大部分数学基础。

B10

人们再一次站在了“因果论”的十字路口。

往回追溯,因果论和黑盒子经过4次值得一提的交锋。


第一次是巴比伦和古希腊之间的科学竞争。

哲学家Stephen Toulmin认为:

基于模型与盲模型的二分法,是理解巴比伦与古希腊科学之间竞争的关键。

他的解释非常有趣:

巴比伦天文学家是黑箱预测的高手,在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人。

然而科学却青睐希腊天文学家的创造性思辨战略。

古希腊的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出了地球的半径。这绝对不会发生在巴比伦。

第二次是牛顿为人类带来光明。

凯恩斯通过研究牛顿的手稿,发现牛顿并非理性时代的第一人,而是最后的魔法师。

牛顿对玫瑰十字会、占星术和命理学着迷。他相信摩西早就认识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自己的重力理论。

  • 一方面,牛顿视上帝为造物主;

  • 另一方面,牛顿认为无需干涉人间的杂事儿。

于是,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所“使用”的理性和普遍原理。

《思想史》一书写到:令人惊奇的是,最近的学术界发现指出,如果牛顿没有在炼金术方面做研究,“就可能不会取得那些改变世界的发现”。

他的基于自然和可理性认知法则的宇宙观,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基于因果的解释框架,改变了整个世界。

牛顿的世界里没有概率。当一个骰子被扔出去的时候,理论上我们只要知道初始数值,一切皆可计算。

“法国牛顿”拉普拉斯更是将这种决定论延展至整个宇宙,“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某个超级智者,也就是拉普拉斯妖,他如果知道所有的因,就能预测任何事物。

在牛顿追随者的眼中,概率是人类无知的产物。

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牛顿时代,但又不具备牛顿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理性,然后口头上又在谈量子力学。

不管他们对量子力学如何叶公好龙,他们的骨子里相信“决定论”。但又是虚无主义的那种决定论。


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尽管量子理论是基于自己的理论发展而来,爱因斯坦却拒绝接受一个过于随机的解释:

用概率去解释电子的位置。

爱因斯坦不赞同量子力学的统计性质,他表示:

“我仍旧相信我们能够给出一个实在模型来直接描述事件本身,而不是它们发生的概率。”

他讨厌“量子纠缠”这类超距的、没有因果的鬼魅之力。

玻尔则反击:“没有量子世界,只有抽象量子力学描述。我们不应该以为物理学的工作是发现大自然的本质。物理只涉及我们怎样描述大自然。”

就哲学层面而言,我偏向于玻尔。物理科学在描述自然秩序方面的地位,必然是有限度的。

第四次则是当下人工智能的“黑箱之争”。

以前,AI的大部分从业者仍是通过逻辑来处理AI技术。例如深蓝的团队里,还是需要职业棋手的介入。

现在呢?受益于计算力的大幅提升,通过庞大的神经网络,用巨大的矢量来表示内部含义,不再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人们让神经网络自己学习。

一切都变了。

与传统机器学习不同,深度学习是由AI直接从事物原始特征出发,自动学习,生成高级的认知结果。

在输入的数据和其输出的答案之间,存在着“隐层”,即所谓“黑箱”。

这个黑箱既无法观察,亦无法理解。

即使AI能够解释,我们也不懂。哥伦比亚大学的机器人学家 Hod Lipson称之为:

“这就像是向一条狗解释莎士比亚是谁。”

中国科学院院士、智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张钹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如下三个时代:

  • 第一代人工智能,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推理模型,以失败告终;

  • 第二代人工智能,是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但算法不可解释(因果缺失);

  • 第三代人工智能,是在目前第二代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加进人类的常识、知识,建立一个可解释的、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可信、安全和可靠的人工智能技术。

到目前为止,第三代还是一个设想。

科学家们正在为之努力。

哈萨比斯的野心是发明通用人工智能,假如实现了,因果与黑箱之争会不会就烟消云散了?

他认为深度学习是解决通用AI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还需要更多类似深度学习的突破。需要更多的创新。

哈萨比斯对人工智能有着超人的洞察和极其乐观的态度。他有一个计算机学士学位,和一个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

他用人类的大脑来做比喻:

大脑是一个综合系统,但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不同的任务。

哈萨比斯率领的团队,正在研究的项目是:

  • 我们能否从自己的感知构建,利用深度学习系统,并从基本原则中学习?

  • 我们能否一直构建,直到高级思维和符号思维?

人工智能对人肉智能的模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部分

本文的A部分,关于错觉概率计算

本文的B部分,关于因果论人工智能

本文的C部分,是概率权物理世界的关联。


C1

我们再来看本文最后一道题目:

谁是幸运的罪犯?

三个死刑犯被关押在监狱的单人间里。法官赦免了其中一个,看守知道是谁,但不能说。

犯人A对看守说:我知道你尽忠职守,所以我也不为难你问你被赦免的人到底是谁,但请你告诉我,B和C谁会被执行死刑?

看守想了一下,觉得有道理,因为B和C里面至少有一个人仍会被执行死刑,所以告诉A有啥关系呢?

于是看守说:B会被处死。

犯人A很开心,因为:

此前被赦免的一个名额(可能性),是被三个人分享的,自己分到的概率是1/3。

现在呢?因为确认B肯定被处死,所以自己活下来的可能性从1/3提升到了1/2。

A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犯人C。

C更高兴了,他认为:

自己被赦免的概率从1/3变成了2/3,而A活下来的概率并非1/2,而是1/3。

请问A和C到底谁对?

答案是:C对。

那么,A的逻辑到底错在哪儿呢?


C2
你一定会发现,这还是一个“三门问题”。
原理一样。
但我不打算再令人生厌地再做一遍题目。
有没有觉得,即使在本文中我不厌其烦地拿出了三个几乎一样的问题:三门,酒鬼,罪犯,即使你知道每一道题的解法,你必须承认: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还是说回三门问题吧,尽管我介绍了平行宇宙法,贝叶斯定理法,因果图法,我们大脑的直觉对此还是深表疑惑:

不管主持人是否知道B门后面没有汽车,他都是做的相同的动作(打开B门),并且得到了相同的结果(B门后面没有汽车),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又比如说:假如主持人知道哪个门后面有汽车,但是开门的时候如果他假装自己真的不知道,只是随机地开门,会怎么样?

难道仅用意识,就能驱动这个世界?

这不是反科学吗?

我是一个物理爱好者,我必须从“力”的角度,找到某个“实在”的因,才能接受那个果。

我的思考是:假如主持人知道车在哪里,对比不知道,即使做了相同的动作,他引入了额外的信息。

这是一个在大脑中做功的过程。

做功是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的形式的过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经典力学的定义是: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那么,在大脑中如何做功呢?

重新分配概率。

主持人假如知道门后面是否有车,以及主动选择了没有车的门,那么,他就在做功了。


C3

我不相信任何鬼魅之力。

尽管我喜欢神秘的体验,但我不喜欢神秘主义的解释。

即使我们在现实或者假想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妖魔鬼怪。

例如麦克斯韦妖。

(以下来自维基百科。)

麦克斯韦妖,是在物理学中假想的妖,能探测并控制单个分子的运动,于187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的。

如图,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绿色的“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地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

这是第二类永动机的一个范例。

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忽略开门关门的做功,这个绿色的小妖怪,“成功”地造出了一台永动机。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张天蓉在博客中描写了人类揭开“麦克斯韦妖”的面纱的过程。

这只妖怪是神人麦克斯韦的一个思想实验。

另外一个叫希拉德的神人,于1929年也做了一个聪明绝顶的思想实验。

希拉德的单分子引擎

如上图,希拉德根据麦克斯韦的模型,构造了一个只管理“一个”分子的简化妖精系统。

麦克斯韦妖操控一个单分子热机。小妖精通过测量,了解分子所处的位置是在左侧还是右侧:

  • 如果结果是左侧,则在分子的右侧放一个隔板,在系统的左边通过一根细绳连接一个重物,单个分子气体经历一个等温过程,通过从环境吸热而膨胀,并提升重物做功;

  • 如果结果是右侧,则将重物悬挂于系统的右边而得到功。

希拉德更加生动地制造出了一个违背第二定律的永动机,这可能吗?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在一篇关于概率的文章里,说到一个关于热力学的思想实验。

希拉德想要思考的是:

如果我们允许一个智慧生物对热力学系统进行干预的话,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成立一种第二类永动机?

回想一下“三门问题”,主持人在打开第二扇门时,如果他知情并且刻意避开有车的那个门,他其实就是那个“干预”的智慧生物。

回到希拉德的思想实验。他的解释是:

问题出在“测量”上。

小妖精进行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即在每次完成循环回复系统原状的过程中至少需要获得二进制中一个比特的信息。信息的获取需要付出代价,就是使得周边环境的熵增加。

因此,系统“热熵”的减少是来自于小妖精测量过程中“信息熵”的增加。

系统总熵值因而也增加,热力学第二定律仍然成立。

尽管要在近20年之后,才由怪人香农提出信息论,但是希拉德第一次认识到信息的物理本质,将信息与能量消耗联系起来:

信息就是熵。

1961年,物理学家罗夫·兰道尔提出并证明了兰道尔原理:

计算机在删除信息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释放出极少的热量。

1981年,贝内特的一篇论文表明,麦克斯韦妖控制“门”使分子从一格进入另一格中的耗散过程,并不是发生在衡量过程中,而是发生在妖的对上个分子判断“记忆”的去除过程,且这个过程是逻辑不可逆的。

2012年,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的鲁兹(Eric Lutz)和他的同事,用实验验证兰道尔的信息擦除原理,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信息的消除具体需要多少能量,证明了兰道尔的理论确实是正确的。

所以,信息是一个物理实体吗?


C4

让我们回到三门问题。

现在我的兴趣已经不是概率计算,而是概率如何干预这个实在的物理世界

当主持人知情并刻意选择,他其实是“指定”了B门。

当可怜的观众们要面临一个未知的世界,做出不确定的选择的时候,主持人其实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能生物。

他干预了“不确定性”的分配。

主持人通过做功,重新分配了概率。

不管主持人是否知道B后面是否有车,他其实都引入了新的信息(B门后面没车)。

  • 当他知道的时候,是主动干预;

  • 当他不知道的时候,是被动刷新。

这二种情况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意味着:

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一样重要。

让我们绕开“先验概率”和“贝叶斯定律”这些知识和公式,用一种人的大脑直觉可以理解的因果逻辑来思考:

  • 假如主持人不知道B门后面有没有汽车,那么他随机打开B门并发现是羊,只是关掉了B门后面是汽车的一连串平行世界,这部分可能性被分配给了A和C;

  • 假如主持人知道B门后面没有汽车,那么B门和C门后面有车的各自1/3、合计2/3有车可能性的平行世界,完全都在他的掌控下,他主动选择了关掉B门后面1/3有车可能性的平行世界,并将其概率赋予给了C门。

你要是愿意去画一个平行宇宙图,会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

那个知道底牌的主持人,就是“麦克斯韦妖”。


C5

尽管我个人喜欢用“平行宇宙”的可视方法,来解释不那么可视的概率问题,但不代表我喜欢这个概念。

平行宇宙(多重宇宙)论,称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

平行宇宙经常被用以说明:一个事件不同的过程或一个不同的决定的后续发展是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

举个例子,一个随机的骰子被扔起来,在空中高速旋转(快到牛顿力学的摄像机和拉普拉斯妖都无法计算),哪个数字会落在上面?

从概率角度看,每个数字朝上的机会是一样的。既然如此,用平行宇宙法,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瞬间,未来分裂成六个平行宇宙。

最后猜测哪个数字朝上,其实是确认观察者落在了哪个平行宇宙。观察中所获取的信息,用于关闭那些不符合的平行宇宙(或是缩小概率),确认那些符合的(或是增大概率)。

弦理论物理学家布赖恩·格林在《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一书里说:

时间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河流,不断地从过去流向未来;

时间的河流实际更像一块巨大的冰块,每一刻都冻结了所有的宇宙事件;

人类的意识,或者说记忆就像电影院里放映机的光,不断地照射到冰块上,照亮的那一帧就成为现实,冰块的其它部分没有被照亮,那就是过去或未来。

这段话很诗意,但似乎混淆了一个人类的困境:

困扰我们的是,到底哪些是现实?哪些只是人类的谬误投射在现实之上的幻觉?


C6

以物理世界的发明创造征服了硅谷的埃隆•马斯克,直接跳过了“观念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他声称,我们生活在真实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只有10亿分之一。

埃隆•马斯克称,宇宙的绝对年龄是138亿年,这意味着外星文明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一套复杂系统。

“假设以任何速度的发展,游戏都将与现实无异,否则一个文明将会被终结,二者必然发生其一。因此,我们很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有很多虚拟世界存在,这只是概率问题,你也可以称其为现实,或者也可以称其为多元宇宙。”

麻省理工学院Play Labs负责人、计算机科学家Rizwan Virk也是一个“模拟理论”的信徒。

Virk表示,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地球和宇宙,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MMORPG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一部分,而我们都是这个游戏的玩家。

  • 种可能是,我们都是其他人计算机上运行着的模拟系统中的AI;

  • 另一种可能是,我们是游戏中的“玩家角色”,有意识地存在于模拟世界之外,就像在RPG游戏中扮演精灵或矮人一样。

人间也许是无所不能的神们营造的一个沉浸式游戏,这个游戏提供了神所没有、所向往的不可知、不可逆和随机性。

因为无所不能的神们自己的一切尽在控制的日子是徒劳而绝望的。

那么,我想问:这个游戏的秘诀是什么?

  • 我们到底只是为了赢?

  • 还是超级物种仅仅为了体验低级物种的无助和随机?

假如我们的世界真的只是一个游戏,它太真实了。

正如埃隆•马斯克所说,

“如果生命是电子游戏,那么画面就很棒,但是情节令人困惑,而且教程太长了。”


C7

事实上,我们无需幻想,虚拟世界已经在覆盖现实世界。

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是:

钱。

商业世界的权力,正在快速向虚拟世界转移。那些只生产“数字”的公司,开始统治世界。

物理世界和人的行为,越来越数字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被投影到一个虚幻的世界。

我称之为数字化殖民地的建立。

人类历史上最有钱的公司,以前是物理殖民地公司,现在是数字化殖民地公司。

凯文•凯利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关键词就是:

镜像世界。

他认为,镜像世界是未来20年将出现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将当今存在的数字世界(如物联网、3D模型、SLAM等)层层叠加到现实的物理世界中。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社交媒体),以及世界上所有信息的连接(互联网)一样,镜像世界将物理世界与虚拟的数字信息链接起来,在人与计算机之间创造出一种无缝的交互体验。

在未来世界里,真实世界里的每个东西都会有一个芯片,整个世界都将被数字化,一切都将在虚拟数字世界里有一个复制品,像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这意味着什么?

虚拟世界的商业统治者,将比现实世界的商业统治者更能够分配成员之间的概率权。

我的这个观点的推理逻辑如下:

1、在镜像世界,商业统治者仅仅通过驱动你的“数字化投影”,就能驱动你物理世界和银行账户的一切;

2、商业统治者在数字世界,仅仅通过分配概率权,就能够获取被统治者的臣服、欢愉和奉献;

3、硅谷模式,精益创业,都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数字商业世界的流量买卖,IP价值,网红经济,量化交易,都是“分配概率权”的商业游戏。

当主持人犹如掌握魔法般,重新分配了大门之后汽车的中奖概率,象征着虚拟(数字)世界的麦克斯韦妖,只需借助一点点信息,就能比无所不能的拉普拉斯妖更轻巧地改变一个个体的命运。

C8

我很好奇,假如我只是一个游戏玩家,完全不自知地沉浸在“我”的这个角色中,假如我醒来,会在哪里?

醒来之后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谁设计的这么糟糕的游戏?

当然,我无法想象,假如这个游戏去除了愚蠢、贪婪、残忍,会变成怎样。

无论这个世界是真是假,无论我是一个虚拟的角色,还是一个沉浸在角色中的玩家自己,至少在此刻,我是存在的。

“被感知的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感知它的心灵。”

如此一来,这个世界是真是假,其实无所谓了。

在休谟看来,“本体”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各种感觉之间的因果关系、串连、以及彼此之间的类似。

对于因果关系,休谟主张: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

在抛弃了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信仰之后,休谟神奇般地逃离了哲学家们在自由意志上的困境:

假如所有的事件都由原因“因果分明”地“决定”,我们的自由意志在哪儿?

就像假如拉普拉斯妖真的存在,它能够知道组成你我的每一个分子原子电子,能够知道每个人必然的命运。

幸好不是如此。

《经验主义》一书说:

因此,人类行为没有“必然性”。但人类还是自由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其行为的原因。

这意味着,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像一个翻转着的骰子,但是仍然拥有这个骰子的概率权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设计。


C9

没有证据表明,贝叶斯是为了反驳休谟,而提出了贝叶斯公式。

但极有可能,休谟启发了贝叶斯(的反驳)。

休谟在1748年出版的《人类理解研究》中写道:

  • 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概率这种事物,但由于我们不知道任何事件的真实原因,因此我们的无知对理解产生了同样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种类似的信念或观点。

  • 我们在做一切推断时,都会在习惯的支配下将过去的经验套用到将来的头上。

  • 虽然我们会倾向于最常见的结果,并且相信这种结果肯定会发生,但我们也不应当忽略其他结果。

  • 当然,我们必须按照它们发生频率的多少,赋予每个结果或多或少的权重和信度。

贝叶斯在他那篇神秘的文章里,找到了一种判断概率的方法:

假设对于某个事件,我们只知道它在某些情况下发生的次数和失败的次数。借助他设计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在相同情况下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也没有证据表明,贝叶斯公式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

然而,这个公式惊人的简洁,和强大的力量,却仿佛是上帝的作品。


C10

关于贝叶斯公式在现实世界所创造的奇迹,很多看起来都像是神迹般的传说。

例如图灵二战期间破解德军的密码,就运用了贝叶斯的理念。

所有这些故事里,我喜欢下面这个搜救船员的传奇。

2013年7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捕虾船的船员失踪了。海岸警卫队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 没有确切的失踪时间和失踪地点;

  • 要在4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里找到一个人。

这就像是大海捞针。

警卫队采用了一个叫做“搜救优化计划系统”的神奇工具,这其实是一个算法,根据模糊的线索,结合当地条件等因素,大幅缩小搜救范围。

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个,开始的时候看起来很不靠谱,但是,算法根据搜索结果,不断更新路线。

希望有时在毫无希望的地方孕育而生,是因为“毫无希望”剔除掉了对那些“看起来似乎可以依附的希望”的幻想。

在这个故事里,7个小时过去了,搜救人员一无所获,决定返回基地加油。

这时副驾驶突然大喊起来。他们调转方向,发现失踪船员正被裹挟在汹涌的大海中,拼命向飞机挥手。

简单的贝叶斯公式,很少的信息,就可以在汪洋大海中,救起一个人--这是一个关于命运、信念和算法的隐喻:

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时候,都犹如置身无边无际的大海,只拥有极少的已知条件。

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有限的努力,笨拙的推理,都能令自己脱离险境。

生活通过(对你以为的“真相”)说不的方式,帮助你一步步逼近真相。

那个相信上帝的贝叶斯牧师创造出来的公式,仿佛在告诉我们:

你的自由意志,恰恰存在于你在这个世界的每一次探索和挣扎中,存在于你永不放弃的概率权。

最后

如果我叫喊,谁将在天使的序列中 
听到我?即使他们之中有一位突然 
把我拥到他胸前,我也将在他那更强大的 
存在的力量中消失。因为美不是什么 
而是我们刚好可以承受的恐怖的开始, 
而我们之所以这样赞许它是因为它安详地 
不屑于毁灭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因此我抑制自己,吞下深处黑暗的 
呜咽的叫声。啊,我们需要时 
可以求助于谁?不是天使,不是人; 
就连那些知道的野兽也意识到 
在这个被解释的世界我们 
并不感到很安全。

我格外喜欢《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第一首哀歌》开篇的这一段充满张力的诗句。

贝叶斯公式也有某种莫名的张力。例如信念与计算,模糊与精确,过去与未来,实在与幻觉。

类似于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的飞轮转动,我们似乎是(且只能)在比较和改变中感知并理解这个世界。

借助于条件变化和时间差,我们在温差中感知到冷暖,在爱恨中体验到情感,在得失中感受到拥有,在起伏中触碰到意义。

从理性的角度,贝叶斯告诉我们,哪怕初始细微而孱弱,你依然可以通过永不放弃的微小努力,一步步逼近真相;

从感性的角度,贝叶斯帮助我们避免陷入“一切命中注定”的虚无,让每个人在自己的触碰中平等地“自我存在”。

假如真有一个造物主,祂为何如此设计?

有人说,上帝是个程序员,祂通过调节参数,来调整每个人的命运。

假如果真如此,祂一定不会亲力亲为地控制每个人的参数,而只会设计一套算法,把旋钮交给每个人自己。

这套算法中,也许会有这样一个参数:

概率权。

我好奇已知和未知的尺度,好奇人类与地球、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尺度比例,更好奇此刻与生命、生命与永恒之间的尺度比例。

有天早晨,我看见阳光从百叶窗间斜射入书房,不由得写下:

“这个世界只给我很小的一个角落,

很短的一段时间,

遇见很少一些人,

经历很简单的事,

却令我产生如此真实的感知了整个世界的幻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好运2020:用概率改变人生

开始


1、你我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这一代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都罕见的、已长达40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我们会漠视惊人的超级运气,而放大了成功者的“无所不能”。在过去这些年,的确是胆子大的人“通吃”,欲望和冒险没有上限,屡屡得手。

3、进而,成王败寇的文化,聚焦于有偏差的“幸存者”,全民都以商界“英雄”为偶像。倒下了,就换新的。

4、40年的好运气,让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没遇到过像样的“经济危机”,也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5、概括而言,我们的父辈从来不懂什么叫赚钱,我们这一代完全不懂什么叫亏钱。于是,我们的基因里压根儿没有“风险”这个词,对“财富”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像犹太人那样经历了很多代的洗礼和传承。

6、我向中信出版社的主编建议,用《好运》来作为自己下一本书的名字,有两重意思:a、好的运气;b、让运气好。

7、“好运”看起来庸俗,但还有副标题挽回:用概率改变人生。oh,看起来更恶俗。

8、我喜欢用可计算的概率游戏来隐喻人生难题的原因,既生动,又精确。而且能够让我获得孩童般的乐趣,以及某种超然的鸟瞰视野。

9、世界的前行,交织着突进和回归。作为回归,我们不得不摒弃全民暴富心理。比智商税更狠的是发财税。职业韭菜们交的就是“发财梦税”。

10、“出人头地”仍然会是未来我们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发财越来越难了。客观面对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用更现实的方式积累财富。

所以,定义什么是“好的运气”,比“让运气好”更加重要。


1、一直以来,我都保有一种问“为什么”的好奇心:科学的,艺术的,商业的,生活的......这些问题,有的是类似硅谷面试题,有的则是漫无边际。

2、在这种单纯的“为什么”的驱动下,我大约花了近10年时间,去探索“人生”(我们要过的这个世俗世界)和“算法”(广义的科学世界的好玩儿的东西)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交织着智力与情感的探险游戏。

3、这就是“人生✖️算法”,我称之为一个大脑脚手架,其底层以概率为基础。

就像早期概率以赌场为试验场,在人生算法中,经常会出现财富这类世俗的“成功”案例,其益处是容易被丈量,可以探索出相对精确的因果关联。

4、这不代表人生算法就是金钱算法,我并不因为金钱比绝大多数所谓道德更纯洁而过分推崇它。即使你是因为《人生算法》看起来像一个妖冶的“成功学”而与之约会,你早晚也会发现其大家闺秀的本质。假如你真的在看。

5、作为一个充满了各种弱点的普通人,我对人生道理的兴趣也没那么大。我只是觉得有些推理过程很有趣。

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数学、物理等科学来类比人生道理的尝试,我追求的是“为什么”,而不是自圆其说的“打比方”。

6、一个人的使命是当好自己这个样本。所以你必须确保样本的纯粹性。我一方面以此来克服虚无感,一方面尽量努力避免让这一点成为“任性”的借口。

作为样本,我也不必在意样本的大小或者轻重。

7、我是无甚大成就的普通人,因此并无维护自己的声誉与正确的压力;我在财富上也和普通人差别不大,只是刚刚够躲在加国乡下做一些吃饱了撑着的探索。

简单来说,我只给你自己亲手猎杀的肉食,有时候,我自己其实就曾经是被猎杀的猎物。

8、一方面,我享受原创思考的乐趣,在写下“概率权、思考率、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三门模型”等概念时,会去搜索一下是否有人提过类似的思路,如果没有,便自得其乐;

另一方面,我所探讨的一切问题,全部都落在某个足够硬朗的前沿学科上:认知的基本颗粒、大脑决策的基本机制、行为经济学、概率、人工智能、算法、投资、认知科学......

我不希望阻挡读者顺着线索,向着更广阔的认知海洋探险的权利。你可以踩踏着“人生算法”,利用它,怀疑它,鄙弃它,只要它能唤起你的某些“关于思考的思考”。

9、《角斗士》里的Maximus说:I will win the crowd.I will give them something they’ve never seen before.

我的孩童式的对好奇心的分享冲动,令我产生了某类特别的自信:“孤独大脑”里真的有很多很多好玩儿的东西。即使面对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人,我也会这样对他(她)说。

10、所以,假如有人问我,“孤独大脑”到底讲的是什么?

答案仍然是我8年前开始写这个公众号时随手写下的标签:

关于思考的思考。


下面以2019年的28篇文字,

向不可测的2020年致意。


1

时间在哪儿?

“生命即燃烧,意识是火种,时间是燃料。

时间和因果性的因缘,似乎是人类乃至这个世界的出厂设置。

你这一刻正在做的事情,似乎决定了紧接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即所谓“前因决定后果”。

这就是时间所构建的因果魔力。

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因果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虚构的?

本文用了我喜欢的“奇怪写法”,那就是准备阶段像写论文一样广泛研究,成文阶段则像冲浪一样自由驰骋。

生命即燃烧,意识是火种,时间是燃料。

时间仿佛一直致力于剥夺人们“占有”万物的权力。凡人皆有一死。

这种公平性在现实中被我们忽略。

一个人不该以他多强大、多聪明、多富有、多性感、多仁慈而被衡量,而是应以他燃烧的充分度。

一缕烛光,也和宇宙深处的星光一样,不该被用亮度来评估。

火种之间是平等的,这是时间赋予每个人的公平之处。

宇宙是个陌生之处,直到20年前,我们才知道,已知的星球、物质、你我,只占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4%,另外1/4是冷暗物质,余下的则是暗能量。

时间是每个生命劈向茫茫未知宇宙的一道剑光。

时间有时候让人动弹不得。那时,我们独自在心底挣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普罗太纳斯说:

“如果有人问大自然,问它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又如果它愿意听并愿意回答的话,则它一定会说:

不要问我;静观万象,体会一切,正如我现在不愿开口并一向不惯于开口一样。

万物静默如谜,时间就是谜底。

阅读该文 ➡️:时间在哪儿?

2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

“宇宙的历史并不只是由基本定律决定的。

它取决于基本定律和除此之外的一长串巧合或者说几率。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世俗中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极为聪明的人,其实只用达到世俗所需要的那种普通聪明,就可以很有钱或者有名有地位。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随机漫步的傻瓜”+“行而不知的智慧”这两个原因。

例如,即使是生活中很聪明的人,也未必懂本文讲述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底层算法”。

其实塔勒布在他的几本书里,颠来倒去说的无非就是这个,但他很聪明,不在书里提及半个公式。

而且他也假设了读者具备了概率和金融方面的基本常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将向你揭示一个秘密:

有些小概率事件可以叠加成大概率事件,而该事件因为“小概率”而拥有的特别选择权,会带来赚大钱的机遇。
光有这个秘密还不够,还需要“二阶”使用指南:
好的赌注需要一条凸性曲线的庇护。
以上两条,就是所谓小概率的“炼金术”。
我对自己何以在21世纪的这个时间存在于这个世界一直满怀好奇,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在地球上繁衍,概率小到不可思议,哪怕是月球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都会阻止生命最初的出现。
我也感叹斯宾诺莎所说的那位自然之神,其手艺何以这般出神入化、真实可触。
一旦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罕见的小概率,我们就应该继续祈祷这些不可思议的小概率继续发挥作用。
这些小概率,即每个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依靠所忽视的那些已知条件,地球,太阳,空气,雨水,仿佛被无数条凸性曲线所庇护。
叔本华曾说:

这个世界仅有一盏天平,就是灾难痛苦和邪恶罪行对等的天平,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衡量自己幸福的标准不是受过多少享乐,而是躲过多少灾祸。

即使是世俗层面的财富追求,也无法脱离从古至今哲学家们的洞察。
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凸性曲线(尽管与宇宙已有的凸性曲线对比微不足道),尽情与这个不确定世界的小概率共舞。
阅读该文 ➡️: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

3

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有多么糟糕:

本文我特意用了一个自己最讨厌的标题,结果,本文成为“孤独大脑”年度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之一。

绝大多数分析Costco的文章,可能都停留在表面,注重于技术上的分析。
这些被雷军等企业家赞颂已久的因素,与其说是Costco伟大的原因,不如说是其伟大的呈现。
关于Costco的秘密,本文我想说两个观点:
1、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2、诚实是中国未来20年最大的红利之一。
Costco是否能够打破外资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魔咒不得而知,但其引发的现象,也许预示着一个新的商业时代的来临:
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总之,Costco在中国的火爆,说明了一件事:
在诚实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有套利空间。
对个人而言,诚实就是本分。
本分,首先是不骗自己,做正确的事。骗别人最大的坏处是,最后把自己也骗了。这是黄峥从段永平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本分和人品没啥关系,本分其实就是“理性”,是一切思考、计算、决策中的第一因素。
对企业而言,最基本的美德将成为竞争力的源泉。
Costco的新任总裁杰林奈克喜欢在谈话结束时说“好事将会降临在你身上”。例如,他会说:
“我们以最低的价格销售高质量的东西。如果你尊重顾客及员工,好事就会降临于你。”
这些年,生意人日子不好过。但我们仔细想想看,那些爆掉的企业,大多是大忽悠。潮水退去,先挂掉的都是没穿内裤的。
诚实,也就是极度坦诚,极度透明。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诚实”可能会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最重要的商业文明变革。
这才是我们该从Costco那里学的东西,和Costco能否扎根中国,以及是否会被亚马逊干掉都没关系。
假如你学会了,好事就会降临于你。
阅读该文 ➡️: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4

《一生只用富一次

有钱去做与钱无关的事情。

有人问我:

你什么时候财务自由的?

我回答:你是指哪一次?

(然而对方并没有笑......)

回想起来,我自己财务最自由的时候是在大学三四年级,那时候闲着无聊,赚了点儿小钱,金额不大,但实在没地方花。

所以,财务自由本身是一个虚妄的概念。

“一生只用富一次”是“一生只能活一次”的财富版。

有人说,赚钱容易,守财难;

有人说,从穷到富最艰难。因为马太效应,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罗斯柴尔德如此阐述成功的必要条件:

“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足够的谨慎,才能创造巨额财富。而要守住这些财富,要付出10倍于创造财富所需的才智。” 

然而,本文既非讲如何赚第一桶金,也不是说怎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而是瞄准这两件事情的“共同敌人”:

爆掉

投资最大的秘诀就是活下来,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

本文标题也许会引发读者的两种阅读好奇:

1、一个人一生如何实现富一次?

2、一个人为何一生只用富一次?

有些人喜欢赌博,并非是爱上发财,而是爱上了赌场。

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贪婪会养成一种自毁型人格。

比较是万恶之源。因为你的头上永远有比你更富有的人。

人生的持久性知足,往往是与财富无关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在给同学的留言本上,关于“职业理想”这一栏,我写道:

有钱去做与钱无关的事情。

惟有“与钱无关的事情”,方能实现人生的持久性知足。

而适当且牢靠的财富,可以保护“与钱无关的事情”。

要实现以上理想,一个人一生只用富一次足矣。

阅读该文 ➡️:一生只用富一次

5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我现在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吗?

本文看起来很鸡汤,但其实是在讨论一种特别重要的决策方法。

乔布斯绝非天才,也不是智商特别出众的人,但是他用自己有限功率的发动机,干出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式。

因为他只用负责按下“开关”。

决策,本质上是一种领导者的算法。

眼下最优还是长期最优?局部最优还是全局最优?

这可能是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之一。

大局和局部,坚持和变化,长期和眼前,因为世界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大脑算力的局限性,永远是个难解之题,永远是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变化过程。

其实牛人都是善变的,或者说,他们敢于变化。

也许最重要的事情并没有变化,而是经过评估,眼前的这件事情已经与未来最重要的事情不相符了。

又或者,发现此前被设定为最重要的那件事也不对了,勇敢断臂,坚决止损。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能帮助你持续“自我刷新”。

这是一种算力有限条件下的聪明“算法”。

阅读该文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6

《无岸

“我有家,但没有家园;你有家园,但没有家。”

假如我不能从写字中获得个人体验与自我满足,我不会去写。

《无岸》看起来是一个故事摘要。

我发现,很多故事的摘要,比很多故事本身要好看。

就像你听到某个人的传说,见到这个人之后则会失望。

酒必须浓烈而且短暂。

当然,写成故事摘要的样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懒,并且不太好意思和人说话,哪怕是替角色们互相说话。

幸好有聪明的读者依旧读出了我想表达的东西:

内心颠荡起伏而又静如止水,而后感叹作者写作能力,再看留言父亲节快乐,回想文章暗线父亲一角与读者现实体验结合以及响应当下节日,再扩大视角至父亲们至命运时代国家,后结合文章末尾天空本无天空,太阳未曾落下,几条线同时交汇升华而又悄无声息,世俗与格调,命运与时代,诗歌与客观,灵动与死亡,胆怯与谨慎......

(来自“汐汐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堡曾提醒我们:物理学并不描述自然,它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辛波斯卡用一种奇妙的方式,将物理学家的洞察精确地呈现出来,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女诗人告诉我们,荒谬并不可怕,荒谬甚至可能是灵感的源泉。

我格外钟爱辛波斯卡剥除宏大、主义、概念、形式等因素,用司空见惯的词汇和场景,直抵这个世界最深处的秘密。这符合我的个人主义风格。当然,她还足够聪明,有别于绝大多数别的诗人。

存在主义(加缪一直不承认这个标签)的重大主题是个人对于存在的恐惧,荒诞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对世界时所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但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个人处于一种“被抛弃”的境地。

但对从小就心不在焉的我来说,加缪、海森堡、辛波斯卡并不令我愕然。我承认在讲《无岸》这个故事时,理性的我悄悄构建了框架和逻辑,但在情节的推进中,感性的我放弃了那部分野心,而是任由角色自我表演。

在《无岸》里,那些角色涌动的情感,即使因为我写作的羞涩和稚嫩而拘束,也确定无疑是真实的。

阅读该文 ➡️:无岸

阅读该文背后的故事 ➡️:看不见的故事

7

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概率高手?》

懂得概率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写概率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因为聪明人会嘲讽你,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也写;

蠢人也会嘲讽你,说这也太简单了吧。

本文想用“零公式”来写概率,自然该骂更多。

面对那些蠢的嘲讽,我也毫不客气地顶回去:要不你说说本文提及的巴菲特出给索普做的那道题到底咋回事儿?

基本上对方就没音讯了。

懂得概率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因为这个世界,不管是世俗层面,还是宇宙层面,都是依照概率运行的。

至少,概率包裹着人类的无知的最外面那一层

然而,这个世界上极少有人真的懂概率。

我把“懂概率”分为3个层级:

层级一:懂概率计算

层级二:懂概率思考

层级三:懂概率行动

这三个层级未必是递进的关系。

a、你是概率计算高手,也会艰深的概率思考,但未必一定是个概率行动高手。即使天才如凯恩斯,也是历经多年磨难,才最终跻身“层级3”;

b、有些人压根儿不会基本的概率计算,也不知道什么叫概率思维,但天生就是概率行动高手。例如那些德州扑克高手,交易员鬼才等等。

这或者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是个天然的概率训练场,或者是因为大脑本身就是一个概率机器。

阅读该文 ➡️: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都是概率高手?


8

《聪明人的10个工程思维》

文科生救世界,理科生救自己,工程思维的人两个一起救。

最近特斯拉很火。
可惜,我很早买了特斯拉的车,但并没有认真买他们的股票。
商业领域,拥有“工程学思维”的著名人物应该是埃隆·马斯克和任正非。
埃隆·马斯克说过:“我是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意的工程师。我想我是工程师。”他在太阳能、电动车、太空运输三大领域的成就众所周知。
任正非呢?工程兵出身,曾经在恶劣的环境下,依靠数学推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计量标准仪器——空气压力天平。
什么人能靠创业发大财?
在这里,钱其实是一个计量工具,用于量化我们如下这个思考:
创业成功最关键的个人要素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类问题怎么会有标准答案呢?
  • 首先当然是要运气好,肯干,愿意冒险。
  • 鸡汤的角度说,需要有愿景,要追随内心的梦想;
  • 鸡血的角度说,需要有执行力,百折不挠。
  • 商学院的角度说,需要商业模式;
  • 硅谷的角度说,需要精益创业。
  • ......
我认为,如果你想靠创业发大财,最关键的个人要素是:
工程思维。
事实上,这是地球上那些最聪明的家伙正在运用的关键思维。
本文将阐述如下观点:
工程思维是创业方面最基本的、最普适的、最科学的利器。
阅读该文 ➡️:聪明人的10个工程思维

9

《谜一样的概率权》

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像一个翻转着的骰子,

但是仍然拥有这个骰子的概率权

意识如何控制物理世界?
我当然不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但我喜欢用可感知的方式,去理解数学和物理计算。

本文的A部分,关于错觉概率计算

本文的B部分,关于因果论人工智能

本文的C部分,是概率权物理世界的关联。

文章很长,但每个字我都是认真写的。
概率权,是一个我创造的概念。在本文中,我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隐秘的权力的秘密。

假如真有一个造物主,祂为何如此设计?

有人说,上帝是个程序员,祂通过调节参数,来调整每个人的命运。

假如果真如此,祂一定不会亲力亲为地控制每个人的参数,而只会设计一套算法,把旋钮交给每个人自己。

这套算法中,也许会有这样一个参数:

概率权。

我好奇已知和未知的尺度,好奇人类与地球、地球与宇宙之间的尺度比例,更好奇此刻与生命、生命与永恒之间的尺度比例。

有天早晨,我看见阳光从百叶窗间斜射入书房,不由得写下:

“这个世界只给我很小的一个角落,

很短的一段时间,

遇见很少一些人,

经历很简单的事,

却令我产生如此真实的感知了整个世界的幻觉。”

阅读该文 ➡️:谜一样的概率权

10

《人生算法》来了

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

本文讲述了我在得到App开课的故事
罗振宇是个有争议的人。
我只想说:
1、他帮了我;
2、我们没为钱扯过。
人们总是喜欢用宏大的标尺去衡量别人,用洁癖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但换到自己身上,却会为一点儿碎银子,和“口口声声”的朋友撕逼。
我宁可用私德去批判一个人。

《人生算法》能给你带来什么?答案是:

那些影响每个人命运的“通用底层算法”。

让我们看一下,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的基本共性:

从最根本上,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造车@马斯克说,你要让物理定律站在你的这一边。

商业@张一鸣说,哪怕再简陋,你也努力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他还拿乔布斯的故事来打比方:

17岁生日的时候,乔布斯爸爸送给他一辆车,接下来一段话都在描述那个车有多破,但最后乔布斯说:But still it is a car。

很多人的“车”(某人或某事)看起来既高级又漂亮,却压根儿跑不起来,和纸糊的没什么区别。

投资@沈南鹏做投资的秘密是:像一位CEO那样去思考,从商业的本质出发,在时代、团队、使命中去寻找简单的必然。

我把事物的本质,概称为“算法”。

  • 人生算法》将和你一起,探寻人生(命运)与算法(科学)的底层逻辑,并试图将二者联系起来;

  • 《人生算法》从个人视角出发,研究了一个人如果想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实现财富和幸福,所应掌握的“通用底层能力”;

  • 《人生算法》的诉求是,帮助你(包括我自己)既能够在世俗世界过得更好点儿,又能在精神世界去追寻人生的真义,获得智识上的愉悦。

阅读该文 ➡️:《人生算法》来了

阅读该文 ➡️:《与得到和罗振宇的一些故事》

11

孤独大脑生存指南》

大自然的算法,提供了一个未知的不确定游乐场。

这是一个脚手架。

作为地球人,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由两部分构成:

1、科学意义上的“为什么”;

2、个人意识和命运上的“为什么”。

这双重好奇,最终汇聚在一个点上:大脑。

如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所说:

“科学不能解决大自然的最终奥秘。那是因为,归根到底,我们自己就是我们不断试图解决的奥秘的一部分。”

《人生算法》将比绝大多数“方法论”带给你更多实践价值,以及实用主义的认知工具,但这构不成我的写作动机。我自认为因此保持了某种思考的纯粹。

懂得概率会被“命运之神”垂青吗?又或者,假如有一个锦囊里有妙计,能够征服“命运之神”,你愿意打开它,并因此失去人生的不确定性吗?

阅读该文 ➡️:孤独大脑生存指南

12

你是被编码的小肥羊,还是比特草原上的野马?

整个宇宙可以看作一台计算机——一台巨大的信息处理机器

本文用四种方法,解答了一道很好玩儿的题目。

用这个有趣的题目作为“隐喻”,来描述二进制的算法,对现实世界的“降维打击”,也许不算过分。我们不必深究何谓“降维”,姑且以“使用更少的侍卫找出准确答案”为衡量标准。

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说:“万物源自比特。”

他写道:

“我们所谓的实在( reality),是在对一系列‘是’或‘否’的追问综合分析后才在我们脑中成形的。所有实体之物,在起源上都是信息理论意义上的,而这个宇宙是个观察者参与其中的宇宙。”

因此,整个宇宙可以看作一台计算机——一台巨大的信息处理机器。

阅读该文 ➡️:你是被编码的小肥羊,还是比特草原上的野马?


13

聪明人是怎样用“OKR法”实现目标的?

“事已至此,只有一个办法,

我得搞点儿研究把这破事给解决了。”

波诺在约翰·杜尔的TED演讲视频中说:

你有热情么?有多大热情?你的热情引导出了你的什么行动?

如果内心找不到与大脑和谐的韵律,你的热情就毫无用处。

OKRs框架可以培养出疯狂的想法,里面包含着化学火花。 

它给了我们一个环境,为了风险,为了信任,在这里,失败不是可怕的犯罪。

 当你有了这种结构和环境,加上对的人,奇迹就会出现。

所以,2020年你的目标是什么?

阅读该文 ➡️:聪明人是怎样用“OKR法”实现目标的?

14

你的天才好友,是谁?

敢于真正发问,这大概才是“天才”的样子。

本文有好几道特别有趣的题目。

更有趣的是这些题目带给我们的启发。

1、敢于拷问问题;

2、重新描述问题;

3、考虑问题的兼容性;

4、跳出去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x);

5、从更高维度去思考。

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

6、“杠精”令人生厌,但是团队里应该有一个“杠精”。

费尔斯坦在他的《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一书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之一便是,科学家愿意拥抱无知,愿意用问题作为指引以获得新发现。

“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舞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能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改变。而答案却在终结这一切。”

敢于真正发问,这大概才是“天才”的样子。

阅读该文 ➡️:你的天才好友,是谁?


15

感谢随机性,让世界到处留有“暗门”

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是关于毅力的问题,

其实是关于洞察力和计算力的问题。

连我有时候都嫌弃“自己吃饱了撑的”之作为。

例如本文的这些问答。

不过有些的确很好玩儿。

阅读该文 ➡️:感谢随机性,让世界到处留有“暗门”

16

如何赚到第一桶金?

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是关于毅力的问题,

其实是关于洞察力和计算力的问题。

据说有一项研究,分析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够成为亿万富翁。
结果很有趣,关联性最强的不是出身、智商、教育程度,而是:
这个人何时最早开始做生意。
其实,本文压根儿没打算讨论如何赚到第一桶金,就是想出6道很好玩儿的题而已。
是啊,别忘了,这个世界除了黄金,还有空气、密度、气球、惯性、周长......这么多美好的事物。
阅读该文 ➡️:如何赚到第一桶金?

17

如何驯服“幸运女神”?

以承担最小的风险来获得最大的收益。

即使你处在一场非常有利的对赌中,你也可能输掉赌局,原因不是因为运气中不可控制的不确定性,而正是你可以控制的部分:

下注方式。

概率是幸运女神驱使我们的工具。科学家和投资家们,一直试图网住这位飞舞的精灵,或者说是:

踏上她的节拍,与之共舞。

索普做出了一张网,凯利做出了另外一张,所以这个游戏就像是:

  •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

  •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

仿佛要把很多个鹅卵石摞在一起,复杂而有趣。

对幸运女神,你要观察她,洞察她,计算她,思考她,讨好她。

尤其要很小心地与她对赌。

我们必须很认真、也很享受地与她玩儿游戏。

别害怕她,别迷恋她,别欺骗她,别为她受伤。

不管多么投入,别忘记了这只是个游戏。

保住小命,玩儿开心!

阅读该文 ➡️:如何驯服“幸运女神”?


18

当“心法”遇见“算法”

最伟大的头脑,总是会触及算法和心法的两极。

算法和心法,科学与人文,是我们理解这个“竟然可以理解的世界”的两个轮子。在本文的自由飞翔之后,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具体的建议。

围棋AI将人类的“心法”,我是指那种一直被人类歌颂的、在其它领域仍然被信奉着的“天生智慧”,逼出了那个19✖️19的有着无穷变化的棋盘。这件事给我的最大启发是:

让算法和心法保持距离。

尽管二者之间有不可切断的交织,但是尽量把它们拉开,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机器的算法和人类的心法,将携手令我们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我们要在算法和心法之间,腾出地方,交给AI,人类自己则继续向未知世界探索,利用碳基生物与生俱来的那种无知和混乱所带来的进化契机,结合AI进化加速力量,发现遥远宇宙的秘密,寻求更长的寿命,甚至在时间的深处找回我们失去的记忆和亲人。同时,克服贪婪,避免自我毁灭。

阅读该文 ➡️:当“心法”遇见“算法”


19

江湖必备“21种底层思维”

聪明人该读什么书?

本文其实就是一个书单。

阅读量不高,但听说进了印象笔记的收藏排行榜。

世事难料啊。

你为什么读书?

原因无非是:

  • “颜如玉”。看着心情爽;

  • “黄金屋”。有助于发财。

但是现在“为爽而看”的功能,应该转移到网络,用手机看更爽,而且免费。

所以目标应该聚焦在“发财”,能够兼顾“心情爽”最好。

又因为:

1、很多“有用”的书,其实只是利用“让你心情爽”,制造“能发财”的幻觉;

2、很多“无用”的书,反而更能切入一个人的底层思维能力;

3、再“有用”、再有趣的书,假如只能让你在饭桌上吹吹牛,又关你P事呢?

所以,容我先画出本文书单的筛选原理图。

如上图,既然时间有限,而书很多,我们干脆就聚焦于黄金交叉区域的图书

规则一、有用。只有与你关注、在意的疑惑和求知欲有关,你才会真正去读;

规则二、无用。作者写书时求真,探索该领域最底层的原理,追溯到知识的源头;

规则三、私人。与你的工作、生活、内心直接相关,而非关你P事的猎奇与消磨。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规则,才列入我们的阅读清单。

阅读该文 ➡️:江湖必备“21种底层思维”

20

教育底层逻辑:更大概率的成功之路

发现孩子成长的底层逻辑。

未来春藤,是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是我现在的主业。

伍尔芙说: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她还说过: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这个话题实在太复杂、太个性。

未来春藤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服务者”。

我们谈教育战略,谈教育规划,但这一切必须由老板(我们尊敬的父母会员们)自己来制定。

孩子的成长是随机的,家长一方面要保护这种随机性,一方面要为出现的可能性提供最佳参考,以作为选择的依据,避免重新发明轮子。

未来无法规划,但父母必须懂得规划。就像高尔夫球手无法规划比赛中球飞行的轨迹,但他必须对每个球道做足功课,了然于胸。

阅读该文 ➡️:教育底层逻辑:更大概率的成功之路

21

瓦萨比效应:难道成功的不该是我?

瓦萨比效应=觉得别人行业简单+觉得自己干更好

什么是“瓦萨比”?

这个词是“哇,SB!”的简称,代指那些对自己一无所知事情产生迷之自信的行为。

例如:

  • 在海底捞吃个饭,觉得这不就是个火锅吗,我也能搞;

  • 去美术馆看幅画,心想这是啥呀,我也会涂抹;

  • 看到火爆的公众号,觉得自己写要好得多;

  • 遇见美女内心愤然道,我当她男朋友可能更好;

......

瓦萨比效应=觉得别人行业简单+觉得自己干更好。

  • 觉得别人行业简单,就像是觉得“老婆是别人的好”;

  • 觉得自己干更好,就像是觉得“儿子是自己的好”。

简而言之,瓦萨比效应就是:这简单,让我来。

“瓦萨比效应”诡异之处在于,它是“老婆是别人的好”与“儿子是自己的好”的混合体。

所以煤老板搞高科技,明星投乐视。

“瓦萨比效应”的杀伤力是惊人的,它不仅猎杀富人,还榨取穷人。

所以毫无理财常识的人们去投团贷网。

富人的钱很少是花光的,他们如果不幸败光家产,大多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亏掉的;

穷人的钱不管有多么少,也会因为“瓦萨比效应”而亏掉最后一分钱。

阅读该文 ➡️:瓦萨比效应:难道成功的不该是我?

22

人生就像捏柿子

软柿子,硬柿子,捏哪个?

三个观点

战略上:要选硬柿子捏

战术上:要挑软柿子捏

现实中:要敢捏扁自己


三种捏法

  • 捏硬柿子:是指敢于面对最硬核的问题,设立正确而长远的战略目标,不避重就轻;

  • 捏软柿子:是指善于实现最有效的突破,发现产业链和对手的薄弱点,要避重就轻。

  • 捏扁自己:是指只有剥光自己,榨干自己,发现自己最熟悉的本能,才可能燃起来。

阅读该文 ➡️:人生就像捏柿子

23

鬼话连十篇

人说的未必不是鬼话,鬼干的更像是人事。

十个非常短的鬼故事。

阅读该文 ➡️:鬼话连十篇


24

年轻人还有机会征服这个世界吗?

“对正在寻找真理的人,相信他们,

对已经找到真理的人,怀疑他们。”

为什么“疯狂”的年轻人能征服世界?

当我们赞美年轻人时,当我们颂扬“少年强则中国强”时,心中对此并没有答案。

年轻人自己也不知道。即使是最无畏的少年,内心也是迷惘而忧伤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脆弱作为生命力的一部分,是他们独有的人生礼物。

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2020年,年轻人更关注的,可能是另外一个显得有些残酷的问题:

年轻人还有机会征服这个世界吗?

本文试着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这是一次交织着荷尔蒙与天赋的探险。

我们将发现,那些征服了世界的年轻人,大多是因为先人一步,或有意或无意,打开了这个未知世界的某个神奇的黑盒。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阅读该文 ➡️:年轻人还有机会征服这个世界吗?

25

致AI:你是我今生最大的机会吗?

“在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选择看到丑恶与混乱, 

但我选择看到美好的一面。” 

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未来?
我自己的态度是:
乐观向往,参与其中。
我认同哈萨比斯的观点:
“如果未来的世界没有AI,我会对这个世界非常悲观。”
技术上的指数级改进,有可能让人工智能实现巨大飞跃。
我对AGI(人工通用智能)充满期待。
  • 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技术将能够解决人工智能目前能够解决的更复杂的问题。

  • 人们相信,创造有益的AGI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有可能塑造人类的发展轨迹。

除了乐观向往,我还希望参与其中。
阅读该文 ➡️:致AI:你是我今生最大的机会吗?

26

如何搞晕一个聪明家伙?

“顶着人类的直觉破浪前行,是一件困难的事。”

主观猜测与客观结果,是如何通过概率联系在一起的?

为什么决定一个事情发生与否的概率,可以因为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大或者变小?

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和过去可能发生的事情,会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个体的观察会如何决定”平行宇宙”的存在与消失?

以及,到底是谁在主宰我们的命运呢?

最后,关于概率的书,《醉汉的脚步》、《简单统计学》、《为什么》这三本算是不错的。

其中,《为什么》尤其有助于你再多搞晕几个人。

所以,谁是你最想搞晕的聪明家伙?

阅读该文 ➡️:如何搞晕一个聪明家伙?


27

1001个大脑碎片

上帝不会平白无故安排一个傻B来找你。

很多很多个碎片。

阅读该文 ➡️:1001个大脑碎片


28

回望2019,解答2020,远眺2040

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2020年我的主题词是“耕种”。

  • 我要为新盖好的房子的花园种很多花草树木,尤其是果蔬;

  • 我参与其中的未来春藤,也是耕种一片果林,为了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以后的收成;

  • “孤独大脑”是我钟爱的自留森林。我的印象笔记里还有好多个怪念头等着写出来,与你分享。

阅读该文 ➡️:回望2019,解答2020,远眺2040

最后

杰出的智慧,正确的努力,也未必能够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概率。

然而概率永远只能落在数字零和一之间,真实的世界并不存在100%。

“船在港湾里很安全,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约翰·谢德说。

即使你躲在某个角落,试图原地不动,时光也会拖着你向前。

既然如此,何不纵身一跃,与之共舞?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

你脸皮这么薄,怎么拯救世界?

01、女人不管遇到什么,换身衣服就能焕然一新。男人就不行。所以女人活得更久。
02、在一个没人把你当回事儿的环境里,你有了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自由。
03、猫和孩子一样,看起来是你在养他们,感觉却是他们在茫茫宇宙间收留了你。
04、危险程度排序:成功过的蠢货>失败过的蠢货>失败过的智者>成功过的智者。
05、如果一个东西不是让人又爱又恨,那这个东西就不足够好。
06、连你的不正常都显得很平庸。
07、表达时,共鸣比正确重要;做事时,正确比共鸣更重要。当然,既有共鸣又正确最重要。
08、我写的东西就是一堆屎。但绝大多数东西连屎都不如。
09、一段好的关系,双方彼此拯救。
10、假如一个正经的理由被用来解释一件不正经的事,那这个理由就是不正经的。
11、伟大国和流氓国都有很多傻逼,前者容忍很多傻逼,后者制造很多傻逼。
12、电影有时候像婚姻:厮守的感觉,比壮阔的情节更重要。
13、世界是用来感知、而非拥有的。
14、当你自己不放弃自己时,你其实是感觉不到被别人抛弃的。(想起自己的某次创业,人们纷纷离去,而自己浑然不觉。)
15、你只是没有独特到支撑自己的孤独。
16、愚蠢的最大好处是其本身就可以为愚蠢的行为提供愚蠢的借口。所以,蠢人的自我满意度极高。
17、记忆偏好那个久远到与自己无关的“我”。
18、大脑的两项使命:1、发现真相,用于征服世界;2、制造幻觉,用于拥有世界。 
19、太舒服的时刻,就像太光滑的玻璃壁上的水珠,难以被记忆挂住。~想起刚到加拿大的头两年。
20、有些东西看起来破烂不堪,但其实它已经超越自我撑了很久。
21、有些人,总能把一手好牌打得一塌糊涂,但他还是可以再拿到一手好牌。他要么具备了某类天赋,要么在创造某种你并不并不知道的价值。
22、人很难在同一个范畴里挽回沉没成本。
23、没有那些尘世的拖拽,我们连一只流浪狗都不如。
24、商学院是商人们的心理按摩室。
25、已足够深刻的简单方有意义,但“深刻的简单”本质上是复杂的。
26、追求自由比追求改变命运容易,在有自由之前很难改变命运,自由之后是否改变已不重要了。
27、如果你看见一个人还在挣扎,他就好过大部分人了。
28、脑子奇怪的地方是,每个人的脑子所擅长的问题,都是那些他自己不用脑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29、人是彼此的燃料,恋人因为燃烧剧烈而过快化为灰烬。
30、钱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最省钱的工具。
31、这个世界的咸淡均匀令人诧异。--我忘记了当时为什么想说这句话,这说明“彼时”逃离了“此刻”的回忆追捕。
32、黏稠的记忆有一种拒绝被搅拌均匀的自我保护机制。~回忆起广州,又或是回忆起青春。
33、大方和有钱与否无关,创造力和聪明与否也不是线性关系。
34、年轻时发财是因为做了某事,年长后有钱是因为没做某事。
35、在星巴克为坐一会儿而买杯咖啡,并非是买空间,而是为休憩交保护费。
36、看不同老照片里的人,分两种感觉:1、他死了;2、他活过。
37、有些人靠更聪明来挽救自己的蠢,有些人靠更少蠢来弥补自己的不够聪明。后者更有用。
38、看见一个松鼠,从疾速的车流中穿过高速公路。但另外一侧也是同样的森林,它为何甘愿为此而冒生命危险?再想:人何尝不是如此?
39、粗俗的道理经常很有道理,并非其道理本身的价值,而是其在戳穿伪道理方面更高效。
40、每个人的自恋程度相似,只是形式不同。
41、青春的谎言(例如那些荒唐的誓言)可以理直气壮且被歌颂,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明。就像我们发明童年。当然,青春是童年的一部分。
42、人们对自己品味的错觉,比对自己智慧的错觉还要强烈。
43、最早冒出的叶子在欢笑,最后掉下的叶子却在哭泣。
44、未被强烈表达的观点称不上观点。
45、欲望拖慢了目标实现的时间感,否则时间快得让人绝望。
46、你脸皮这么薄,怎么拯救世界?
47、统治世界的是连接。(整理书房,有几百根线。当然,更厉害的连接是无线的,例如眼神。)
48、实在的事物是用来产生虚假的意义的,所以意义才是实在的。
49、所谓完美,是指用不完美的素材,经历了不完美的过程,最终结果令一切显得像是先天设计过般天衣无缝,无法重现。
50、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是,万物皆有存放之处。即使跌落谷底,谷底也在拥抱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